吴井吉(中)与受助青海学生一家人的合影。 受访者供图
“我一定好好读书,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工整而又稚嫩的字迹透露着孩子们一心求学的思绪。连日来,一封封盖有“湟源”邮戳的助学感谢信,从青海湟源县邮递至全国各地,其中大多数信件的最终归宿是江西南昌。14个春夏秋冬,这批助学队伍由1人扩增到了97人,从南昌遍布至全国各地,也让103个孩子在求学路上心无旁骛地前行。
月工资仅有1200元 还拿出300元助学
吴井吉是这个助学队伍的发起人。“萌发这个念头是源自一场高中聚会,同学和我说起他自己资助贫困学生的事情。”了解了大概情况后,吴井吉找到了同学所说的助学求助帖,从那之后,青海省湟源县日月藏族乡中心学校就成了他心中最为挂念的地方。
2007年初,刚刚参加工作的吴井吉拿到了自己的第一笔年终奖,其中300元给了婷婷(化名),一个时年7岁的女孩儿,“我刚刚参加工作,月收入一千二百元,除去租房和吃饭,几乎没有结余,但想到仅仅是每年三百元的学杂费,我就一直坚持下来。”
同年4月,还在读二年级的婷婷给吴井吉回信了。“字迹是工整而又稚嫩,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那份质朴的情感和真切的期盼。”
到青海看看那些爱读书的孩子
抽屉里的助学感谢信越来越多,其中一封信上,婷婷和吴井吉约定,如果考了年级第一,他一定会亲自去青海看望她。2016年3月,婷婷在信中告诉吴井吉:“考上年级第一了。”
在南大一附院工作的吴井吉平日里工作繁忙,为了兑现诺言,几经辗转,吴井吉终于协调到了假期,然后和同事们来到了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地方——青海省湟源县日月藏族乡。
“婷婷的父母搂着我说,‘老弟,我远方的亲人,终于把你盼来’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时至今日,吴井吉对当时的一切仍历历在目。
吴井吉和同事还去探访了当地学校。了解孩子们的艰苦,吴井吉一行九人深受触动,同事们分别资助了一名学生,资助标准也从一年600元变成了一年1200元。
从一个人的情怀到大家的梦想
2017年,婷婷考上了安徽财经大学,如今已毕业回到青海省西宁市工作。“资助了她十年,让她在自己的努力下改变了命运,我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这番经历,让吴井吉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见解,也让他铁了心要把这件事情做大。
“在当年不发达的网络条件下,助学队伍由这篇帖子相识,也不过十人。”吴井吉从青海回来后,联络同事亲友,号召他们加入助学队伍。
在一份2021年9月的助学名单里,有助学对象103名,资助者97名。在这份名单上,记者看到了吴井吉的名字,也看到了许多和他一样的人,这些人来自南大一附院的医务工作者就不下50位。“14年来,助学队伍的资助金额有50余万元了。”吴井吉说道。
“举手之劳的事情,没想到这位娃娃还给我回了信……”同在南大一附院工作的医务工作者刘媛也收到了自己的那封信,信中写着,“历经种种磨难让我深知刻苦努力的重要,感谢您对我帮助……”
编辑:袁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