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10月11日在云南昆明拉开帷幕。会议期间发放的“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汇编材料中,有关于我省鄱阳湖白鹤保护的优秀案例。
鄱阳湖堪称“生物多样性的样板间”,每年来此越冬的品种多样、数量庞大的候鸟,成为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扎实成效,不断推进高质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见证之一。
江西省鸟白鹤
去年全球96%以上白鹤在鄱阳湖越冬
白鹤是江西省鸟,它体态优雅、声音嘹亮,自古以来被赋予高贵、吉祥的寓意,但它也是极度濒危物种,是在地球上生存了6000万年的“活化石”,所到之处,均受到高度关注。
鄱阳白鹤如云至,日日饱食不思归。每到冬季,白鹤们不远万里,从遥远的西伯利亚来到美丽的鄱阳湖越冬。这是因为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为白鹤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和丰富的食物供给。
据统计,2020年,在鄱阳湖监测的越冬候鸟有63种、68万只,其中白鹤有4000余只,全球96%以上的白鹤都在鄱阳湖越冬。
今年白鹤较往年提早两周飞抵鄱阳湖
10月12日上午,鄱阳湖保护区余干站工作人员与余干县鄱阳湖湿地生态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联合巡护时,在湖中心一片滩涂上惊喜地发现一只白鹤。
据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余干保护监测站负责人詹媚娟介绍,这只白鹭身体状态良好,被拍下时正在觅食。工作人员对周围进行了监测,没有发现它的同伴,但监测雁鸭类总数超过1万只,标志着我省正式进入今年候鸟越冬期。
“往年白鹤通常在10月底抵达余干湖区,今年比去年早了14天。”詹媚娟称,今年白鹤抵达时间较早,可能与冷空气有关,受冷空气影响,飞行速度更快。
鄱阳湖白鹤保护案例进入“全球典型案例”名单
今年9月,由国际鹤类基金会(ICF)与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同合作的“鄱阳湖白鹤保护的探索与实践”案例,从全球26个国家的258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名单。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国际极危动物(“极危”比“濒危”等级更高,“极危”之上的等级就是“灭绝”)白鹤面临着严重的食物短缺问题。为实现更有针对性的保护,国际鹤类基金会与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于1999年共同启动了鄱阳湖鹤类与湿地生态监测项目并持续至今。通过多方共同努力,鄱阳湖白鹤种群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100余只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的近3000只,目前白鹤数量稳定在3600~4000只。
记者了解到,每到秋天,白鹤便集成大群迁徙。白鹤原有东、中、西三条迁徙路线,如今中、西两条迁徙路线已几近丧失。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每年停留长达5个月。
编辑∶林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