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正面标签”鼓励孩子真的有意义吗?日常教育孩子,多做3件事

2019-12-20     来川学习方法

被称为"行走的小诗词库"的萌娃王恒屹自从三岁那年参加了《了不起的孩子》,便震惊了全国观众。他能熟背三、四百首古诗词,认识3000多个汉字,熟记世界上180多个国家的国旗,被称为新时代的"神童"。

自此他也开启了综艺节目之路,据不完全统计,从3岁到五岁这两年间, 王恒屹陆续参加了《快乐大本营》《中国诗词大会》《挑战不可能》等数十档节目。

大众喜欢看"神童",媒体顺水推舟地采用"神童"的噱头,父母满足于养育一个天才少年的虚荣,似乎没有人考虑过从小生活在"神童"光环里的王恒屹小朋友的心情。

哈佛一项面向5000个神童的研究报告《天才儿童长大后也是成功人士吗?》,总共统计了从1971-2018年长达47年的数据,结论表明:哪怕是天才,没有大人的正确引导也无法成才。

结论中提到"教养孩子的8个最佳方式"之一就是:千万别给孩子贴上"天才""神童"这种正面标签,这会成为孩子巨大的压力,久而久之会不堪重负。

01正面标签会让孩子价值观混乱

所谓"正面标签"指的是高于孩子真实水平的溢美之词,如"你是世界上最棒的孩子""你是最厉害的",这些标签会给孩子感到迷惑,让孩子将维持自己的聪明形象变成头等大事,他们甚至变得不愿意继续努力,不愿意承受失败的体验。

最近一期《最强大脑》节目中,平均年龄只有10岁的速算三兄弟上演"人机大战",挑战高难度速算。年纪最小的张恩铭在巨大的压力下发挥不够稳定,计算出现了失误,他在舞台上就难以自制哭泣出声,他哽咽着说"我觉得我好傻。"

小小的身子在挑战椅上缩成一团,看起来伤心而又无助。

"我好傻"这句话正是在面对失败的巨大挫败感下,对于"你是算的最快的"这个标签的否认和抗议。

此外,当孩子无法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时,他们可能会因为高估自己而自负自傲,而更大的概率是当孩子发现现实和自我预期不相符合时,会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变得自卑偏激。

英国有一档电视节目《天才儿童》,专门邀请智商超群的"小神童"参与同台竞争,争夺"天才儿童"称号。

有一场同场竞争的兄妹,哥哥是自闭症,妹妹是正常的孩子。在比赛时妹妹竟然说出"你最好不要超过我,因为我才是最棒的"这样火药味十足的话,完全没有一点家人的友爱。

可见在"正面标签"巨大的压力下,孩子的性格变得敏感偏激,甚至无法处理最亲密的家庭关系。

贴"标签"是一件风险系数极大的事,大量数据表明"正面标签"对孩子的成长弊大于利,然而家长还是喜欢,或者说习惯于做这类的教育举动,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背后的原因。

02为什么家长习惯于贴正向标签

《新华圆桌》一期节目中,几位媒体人就家长式焦虑做了深入探讨,其中著名作家赵允芳就提到,当下的教育格局缺少多元的评价体系,大众习惯于用分数衡量孩子的能力。

这也导致了家长在单一的价值取向下,变得焦虑不安,而缓解这种焦虑的唯一方式,就是希望孩子们向这个价值体系靠拢,希望孩子永远"第一",做什么都是"最棒的"。

电视剧《虎妈猫爸》中"虎妈"毕胜男就是典型的"焦虑式家长",她在剧中坚持"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虎式精英教育,让观众连连表示太真实。

为了教育好孩子,作为职场女强人的毕胜男辞职在家一年,立志要将女儿培养成"神童"。

剧中疼爱孙女的奶奶忍不住说出了问题的本质,每一个立志要把孩子培养成神童,或希望孩子是"神童"的家长,所做的努力可能最终,只会毁了孩子。

"正面标签"是家长式焦虑的隐晦表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家长希望以孩子的成功,来换取他们的自身价值,而并不是真正出于孩子的成长考量。

03正确的赏识教育是什么样的

事实上,每个孩子的天资禀赋不同,未来的发光点也不同。作为家长,如何缓解焦虑,减少向孩子的传递来自社会的压力,让每个孩子都散发出自己独有的光芒呢?

演员陶虹在一个节目里说,要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更新家长的育儿观。只有这样,才能跟上这个时代,适应新时代的孩子。而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妨多做3件事。

1. 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

所谓尊重孩子的自由意识,就是要从家长自己的认知入手,打破认知孩子的固有思维。

玛丽安·安德森是美国黑人女低音歌唱家,被称为百年一遇的天才。但在那个时代,一个贫穷的黑人家庭是出不了女歌唱家的,这社会共识。值得庆幸的是她全家人都打工支持她,让她能够自学音乐坚持下去。

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她说:"最感激的是家庭对我的爱好给予了最大的尊重和保护,他们总是尊重我的意愿,让我学会了自尊。"

可见,对孩子有利的不是"正面标签",而是打破社会固有的评价体系,观察孩子的内心,尊重孩子的意愿,保护孩子的力量。

2. 尊重孩子的努力

要想鼓励孩子的进步,就要看到孩子成长的细节,赏识孩子努力的过程,取得的进步,而不是简单得夸奖结果。

《妈妈是超人》中霍思燕在节目中化妆化到一半时,被嗯哼的喊声打断,原来嗯哼在客厅里搭积木车车,希望妈妈来看一下。

而霍思燕也没有让孩子等待,边化妆边去客厅,而且非常配合的发出灵魂四问:

"这是闪电吗?"

"这是飞机吗?"

"这是无人机吗?"

"这是妈妈开的无人机吗?"

妈妈的重视让嗯哼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在之后的节目中,他想方设法去创造更多积木的搭法。这种看似没有鼓励表扬的方式,同样起到了正向鼓励的作用。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黄圣依的做法:

在希望安迪去拿毛巾和脸盆的时候,她连用了两个"正面标签"炸弹,"你最棒""你是一个小能手"。

接收到这样的赞美,安迪虽然也按照妈妈的意愿去做了,却明显感觉到了被敷衍的无奈。

可见,毁掉孩子的热情的,有时正是家长敷衍的关心和漠视的鼓励。

3. 和孩子一起确立规矩

有时,家长给孩子"贴标签"可能是出于无意识。为了避免无意识的举动造成巨大的不良后果,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立规矩。确定双方都确定的规则,鼓励和批评的界限明晰。

综艺《不可思议的妈妈》中,胡可带孩子去吃大餐,但小鱼儿并不感兴趣,反而心心念念着玩玩具。遭到妈妈的反对后,小鱼儿立刻情绪就上来了。

此时,胡可耐心地对他说:"我知道你很想让玩具变身,但是要等吃完饭以后,这是规则,你要遵守规则。"

在双方确认的框架内,小鱼儿也接受了妈妈的建议,就事论事得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莫言曾说: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不错,避免在"焦虑感"里迷失的唯一办法就是不断更新育儿理念和育儿手段,学着尊重孩子,欣赏孩子,跟着孩子的内心一起进步。

在社会评价体系的单行道上,充满焦虑的家长带着孩子埋头超车,他们寄希望于孩子是法拉利,是劳斯莱斯,以为贴上这样的车标,他们就能获得拉力赛的冠军。

然而,他们没有发现,孩子或许只是一匹野马,他们只是想在路边的草原上,信步赏花。

克制焦虑,回归理性,欣赏每个孩子的个性,放马西山下,和孩子共赏人世好风光,何不美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M79KW8BMH2_cNUgfA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