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表达出多数人的心声。当下社会人们追求享受的现象非常普遍,把工作仅仅看作谋生和赚钱的手段。可是,如果我们想要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工作却又是大多数人唯一的路径。而那些成功改变自己命运,获得幸福人生的人,无一不是热爱甚至迷恋自己工作的人。
吴昌归教授就是这样一个深爱专业的人,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诉还在成长期的年轻医生,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也是自我实现、完善人格的“精进”的道场。
“医学充满魅力 吸引我不断投入其中”
吴昌归是我国知名呼吸病学专家,在对工作的认识上,吴昌归表示自己是一个“自燃型”的人,不认为工作是负担,业余时间全部给了工作。当问到为什么这么拼,吴昌归坦言,医学充满着魅力,从中能体会到无限的乐趣。“内科学是医学中最注重逻辑思维的一门学科,疾病的诊断过程像是做案件剖析的过程,从一开始提出假设圈定范围,再通过层层剖析从浩瀚的医学海洋中找寻蛛丝马迹进行印证,将范围逐渐缩小再缩小,亦步亦趋才能找到真正的“元凶”,这个过程深深的吸引着我。再加上救死扶伤,一个个濒临死亡的患者在手中起死回生,这满满的成就感是其他任何职业无法给予的。”
工作就是这样,当你长时间的持久的投入,你的感受会不一样,它更敏感更有觉知更能体会到每一次的细微的变化。如果对一件事总是浅尝辄止,那自然体会不到这件事的妙处,也不会产生兴趣。恋爱中的人再辛苦也不觉得苦,学会和工作谈恋爱,不断投入其中,自然就能感受到工作中一个又一个的小确幸。
通读经典+查阅资料 医生的进阶之路
很多人都喜欢讲工作的“悟性”,认为那神来之笔,灵光乍现以及众人皆醉我独醒,力排众议得出的真知灼见是天赋是老天爷赏饭吃。在吴昌归看来,医学上的“悟性”与埋头苦干有关,与宽厚的理论积淀有关。对于青年医生来说,通读医学经典著作是根本中的根本,它能够拓宽医生的认知平面,带来更宽广的解决思路。
这里的经典指的是每个医生都有的“教科书”或大型参考书,A4纸大小,两块砖的厚度。这些书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是大浪淘沙后闪着金光的至理名言。具体到呼吸内科,指的是《实用内科学》、《肺病学》、《呼吸病学》这几部专著。在吴昌归的中青年时期,几乎每天晚上都与他们相伴。“我没有什么爱好,不抽烟不喝酒也不喜欢应酬与旅游,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书”三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提起某一种疾病,吴昌归依然能指出在书中的什么位置,多大篇幅,这段经历为今后工作开展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让他在医学的舞台上发光发亮游刃有余。
查阅是对通读的补充,是通读的高阶阶段。当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疾病形成了初步的看法,这时候就需要去查阅。查阅包括杂志、国内外期刊在内的各种文献资料。它是快速记忆、查漏补缺,是对不熟悉的疾病寻求指导与借鉴,向同行学习更新知识体系的最有效的路径。
医生是一个晚熟的职业,放眼海内外,几乎没有一个二三十岁的年轻医生成为中国名医、世界名医,哪怕成长为地区名医或医院名医也实属不易。就像美国医生阿图说的:“当上一名医生,你需要经过多年的准备,如同身处一条漫长而黑暗的隧道……”医学需要慢功夫,但不管如何慢中有快的方法,通读+查阅是医生快速成长的捷径。就像吴昌归说的,只有经年累月不间断的投入学习,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才能一直保持行业先进性。日积才能月累,厚积才能薄发。
(此文为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