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方根(右一)与公司里的残疾员工。
昨日是第31个全国助残日,2020年江西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省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为37.1万人。而在全省残疾人事业发展过程中,我省涌现出了一批自强不息、为残疾人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1965年出生的陈方根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于2003年被江西省残疾人联合会评为“全省自强模范”,2009年被评为“全省扶残助残先进个人”。
患小儿麻痹症仍坚持完成小学初中学业
今年56岁的陈方根,自幼出生在吉安新干县的一个小山村,家境较为贫寒,4岁时,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父母背着他到处求医问药,还是无济于事,导致右手右脚严重萎缩变形,完全丧失了功能。
即便如此,靠着自己的咬牙坚持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陈方根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完成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业。“初中毕业后,因为一些原因,就没有继续求学了。”陈方根告诉记者,当时他得知村委会刚好要挑选一个广播员兼守门员,便多次找到村委会自荐,发誓一定会把各项工作做好。最终,村委会干部被他的诚心所打动,答应了他的请求。
带领一批残疾朋友创办编织袋厂
正当其父母为陈方根有份稳定的工作可勉强养活自己而感到宽慰时,陈方根却提出要离岗创业。原来,在村委会工作的几年里,他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了解到张海迪等残疾人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动人事迹。他不顾父母的反对、好心人的相劝,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一条艰辛的创业之路。
1991年初,陈方根开始涉足饮食住宿服务业。他热情仗义,服务周到,管理细致,加上采取薄利多销的经营模式,生意一度红红火火。
“有好好的工作不干,偏偏要自讨苦吃。”陈方根说,他有时会听到这样的冷言冷语,但他决定置之不理,迎难而上。
1993年3月,他抱着一股干事就一定要干成的犟劲,带领5名残疾青年,抱团赴浙江温州塑料编织袋厂学习考察。1995年,陈方根自筹资金2万元,贷款5万元,购买了设备,租了一栋民房,带领一帮残疾兄弟创办了康乐福利编织袋厂。
公司有将近一半的员工为残疾人
“我还要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安排更多的残疾人就业。”2001年,经过深入考察调研,陈方根发动编织袋厂的工人筹款100多万元,购置了一条烟用辅助材料生产线,新增了一个铝箔车间,公司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2008年,当地县政府决定在城南105国道旁创办一个灯饰照明市场,需要拆迁陈方根的厂房。这对一个企业可是“伤筋动骨”的事情,但陈方根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搬迁。“我能有今天,全靠县政府的大力扶持。现在我必须全力配合。”陈方根说道。随后,通过几年的辛苦努力,他又高质量建成了一个新厂,拥有固定资产5000多万元。目前,他的公司——江西盛方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共有员工102名,其中残疾人46名。
30年间帮助500余名残疾人就业
在交谈中,记者了解到,这些年来,陈方根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1997年春节,刚摆脱贫困的陈方根花费2000多元购买猪肉和鸡蛋,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1998年,为资助特困残疾人,陈方根爽快捐出5000元。
2007年,陈方根倡议新干县的残疾人企业老板捐款3万余元,走访慰问农村特困残疾人,还多次给特教学校捐赠电脑、空调、饮水机等设备,价值近10万元。
2018年底,他又捐助1万元,用于新干县脑瘫儿童的康复救助。陈方根为该县洪水、冰雪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等公益事业更是慷慨解囊,捐款金额高达百万元。
“有一些残疾朋友,我是介绍到其他地方上班,或者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就业。”陈方根表示,30年间,他累计帮助500多名残疾人就业,捐助扶残款达100多万元。
编辑:陈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