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没结婚,就是没出息吗……”
后台一位女生沮丧地和我倾诉,说她最近又因为工作和结婚的事,被父母数落了一番。
“老大不小了,没赚多少钱,也不回来结婚,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没出息的孩子!”
母亲的一句话中伤到了她,不得不让她开始思考:
当初听父母的话,留在小城市,是不是就比现在混得好?女生到年纪,就该找个人结婚踏踏实实过日子?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好像真的挺没出息的。”
我们成长过程中,会听到许多外界的声音,在这些嘈杂的声音中,我们常常忘记倾听内心,迷失自己……
其实在我看来啊,一个女生(包括男生)没出息的最大表现,并不是什么没房没车没结婚,而是:
随波逐流,不会独立思考,按照别人既定的标准、法则过一生。
那些所谓过来人的行事建议、法则,对我们来说,是绝对正确的吗?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破茧法则》,或许能给大家一些答案。
书的作者,是被誉为“个人成长”的导师,英国著名畅销书作家:理查德·泰普勒。
由他创作的“泰普勒人生法则系列”图书,是英国家喻户晓的一套经典畅销书,全球累计销量高达200多万册。
而我要和大家介绍的这本,就是其中之一。
在书中,泰普勒辨析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法则,并且希望我们,应该打破、重新思考这些既定法则。
我今天,就从中挑选6个最值得我们打破、重新思考的法则,分享给大家;
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需要打破的法则之一:
学历高即“有前途”。
“考上重点大学,以后工作随你挑!
“读完博士,你这辈子就不用愁啦!”
从小到大,我们或多或少都被灌输过这样一些观念。
当然作者也不否认,学历高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让人生之路更好走;
但是,如果我们总是把自己束缚在“学历高即是一切”的观念里,或许会把自己推向“没出息、没前途”的境地。
我们该看到,许多学历不高的人,同样能在自己适合的领域闯出一番天地。
比如,没有考上大学的爱因斯坦,却能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才初中毕业的华罗庚,却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
“只要尽心尽力、不惧辛苦,大部分工作都是可以胜任的。”
我觉得,如作者所说,与其自卑于自己的学历,认定自己没前途;
不如将其化为一种动力,更加努力去走出属于自己的花路呢。
需要打破的法则之二:
爸妈的话一定没错。
“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这是作者作为一位父亲,所得出的感悟。
他感慨道,父母教导孩子,需要背负太多东西:
上一辈的教导方式,自己的价值观,当今社会的价值观,以及孩子本身的性格……
这些复杂因素杂糅在一起,父母的教导也很难不出错。
也正因此,如果我们太把父母的话当标杆,就是一种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表现。
当然作者可不是怂恿我们不听父母的话噢~
作者的意思是啊,父母们的话常常是对的,但不代表永远不会出错;
我们需要礼貌倾听父母的话,但是也需要知道,所有事情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最终决定权在自己身上。
需要打破的法则之三:
闹情绪也得讲道理。
小时候每当心烦、生气、伤心时,我们通常都会被大人们告诫:“你这样闹情绪,可不讲道理噢……”
久而久之长大后,我们会很讨厌闹情绪的自己,认为闹情绪的自己是不对的。
但作者想为“情绪”正正名。
在他看来,理性的思考有对错,逻辑论证有对错,但情绪就是情绪,没有对错。
只是,我们会有喜欢的情绪,和不喜欢的情绪;
对于那些不喜欢情绪,我们可以试试改变它的表达方式,但不必为它感到愧疚。
所以,下次闹情绪的时候,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
“有情绪并不是什么坏事,但要注意表达方式噢~”
需要打破的法则之四:
成功就是一份高薪工作。
“你要是不肯沉下心努力考大学/工作/找一份高薪工作,这辈子就会一事无成。”
相信大家对这句话,应该再熟悉不过了吧。
跟我们讲这些话的父母、师长或是好心的朋友,总是以各种方式告诫我们,成功是拥有美丽的房子,高薪的工作。
而作者却说,这些通常被当做衡量成功的标准,不一定是对的。
在他看来,“能否构建你自己满意的人生”才是判断成功与否的唯一方式。
比如,对有些人来说,成功意味着拥有一辆漂亮的轿车或傲人的职业头衔;
而对有些人来说,成功意味着和家人待在一起,感受平凡的柴米油盐……
“该如何获得成功,不要听别人怎么讲,我们得自己思考其中意义。”
需要打破的法则之五:
趁年轻,随意放纵。
“趁年轻,随意挥霍,青春无悔。”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些任性、热血的言辞。
但作者想提醒我们的是,享乐是有限的,还是要考虑考虑其他影响因素。
比如,就算年轻也不能随意放纵自己不做任何努力,就算年轻也不能随意挥霍身体等等。
像作者,就十分后悔自己年轻时随意挥霍身体。
在16岁那年,他从摩托车上摔下来,把膝盖摔碎了;
尽管当初恢复地很好,但如今作者到了40岁,膝盖常常疼痛不已。
所以,他建议我们在任性挥霍之前,还是要考虑这些行为是否会造成长期的不良后果,能避免的咱也没必要硬碰是不~
需要打破的法则之六:
有的人就是难相处。
我们身边或许有些人,看起来一点也不讨人喜欢:
他们总喜欢招惹别人,或者喋喋不休地炫耀自己等等。
而作者却说:“没有天生的讨厌鬼。”
他相信,没有人愿意当“讨人嫌”,这些人难相处的背后,或许藏着诸多因素。
比如,喜欢炫耀自己的人,是害怕被人看不起;喜欢招惹别人的人,是希望引起周围人的关注……
知晓这些原因之后,不见得会找不到与他们融洽相处的方式呢。
"努力不是要感动谁,
而是为了让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希望大家
都能找到自己适合并喜欢的方式
过好这不长不短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