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渣娃为啥不爱吃饭?我终于找到答案了

2019-09-08   李点点

自从断奶娃正儿八经开始吃饭以后,我就有了一种感觉:全天下,只要是个娃,就比我娃吃饭吃得好。

每每看到别人家娃娃吃饭吃的无比香甜,满嘴满脸都是饭渣油腻,似乎对吃饭这件事情总是意犹未尽的时候,我就心生羡慕,并开始不断的自我反省:这孩子是我亲生的吗?怎么就不能吃嘛嘛香呢?

土豆番茄妈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说,能有多差啊,难道还能比我家的挑食娃更差?

很不幸,也许可能大概是真的。我家这娃,不太饿的时候,大概就是米饭吃三小勺的量,是小勺啊,是宝宝餐具里的那种小勺啊。饿极了大概能扒拉多半碗,可也只是宝宝碗的多半碗,要知道同等运动量下的男孩子们一般都得2碗饭起,而我的儿子好像是喝西北风都能饱腹一样,居然吃这么一点就够了。

土豆番茄妈

特别不爱吃蔬菜,哪怕是嘴巴碰到一点点,别管是葱花胡萝卜小碎丁,还是白菜叶碎屑和豆角的小毛边,娃都会跟碰了电门一样,猛地把嘴从勺边弹开,然后嚷嚷半天:我不要吃菜,碰上有时候心情不好可能还得伴奏点哭腔,把全家人吵得不得安宁。

土豆番茄妈

吃肉还蛮好,糖醋排骨、红烧排骨、蒜蓉排骨之类都能吭哧吭哧吃不少,可是这样一顿吃不少的光景,大概每周只出现一次。

有时候我都纳闷,这孩子是怎么精准测算出来自己每顿食量的?每周频率保持着惊人的一致,每次看娃吃饭的感觉就跟他欠了我人情一般,扭捏一下意思意思走个过场,何其敷衍。

就算我拿着碗追在娃屁股后面喂,也架不住娃的脑袋摇得和拨浪鼓一般,精准避开勺子的每一次投食方向;或者就是小手左右比划,用四两拨千斤之力将老母亲的手臂横推竖挡,勺子就是碰不到娃的嘴。

土豆番茄妈

几个回合下来,老母亲只能认输,甘拜下风。

作为一名常年奋斗在减肥一线上的中年妇女,我根本理解不了,怎么会有人不爱吃饭,甚至看见开饭就跟见了鬼一样。

土豆番茄妈

想当年,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第一次走进海洋馆,看到那些身长超过1米的大鱼,脑袋里弹出的第一个感受,可不是为自然的神奇力量感到惊讶,而是在思考,这个鱼会不会肉质很柴?第二个感受就是这鱼清蒸恐怕不好吃了,得红烧吧

当我连续问了领队二十多遍:这种鱼能吃吗之后,我还发现整个班的画风都被我带拐了,我的同学们对着鱼缸里的生物们指指点点,纷纷表示自己吃过。

土豆番茄妈

看到龙虾:这个我吃过。

看到魔鬼鱼:这个我吃过。

看到珊瑚鱼:这个我吃过。

我还记得当时有一个同学非常认真地告诉我们:我跟你们说,鲨鱼可不好吃了,肉特别硬,塞牙,我爷爷的牙就是吃鲨鱼吃坏的。

土豆番茄妈

看,当时年纪不大的我们就已经知道通过聊吃,来体会这个世界上未知的万物了。

可是这么优良的传统就没有继承到自己娃身上呢?基因遗传的时候,管爱吃饭的DNA跑丢了不成?

古人云,一日三省吾身。身为老母亲,我现在居然真的是每日三省:

娃今天胃口好不好?

今天给娃吃什么?

怎么样才能让娃多吃一点?

真的好想知道,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娃爱上吃饭这件事,并燃起他对食物的热情呢?

然后我想到了雷锋。

土豆番茄妈

哦,不对,是榜样的力量

有时候我自己吃饭没胃口,就会打开网上的吃播视频看,每次看到主播们大口吃美食的样子,我的口水都会忍不住流一地。

土豆番茄妈

于是我从网上找到小蛮吃饭的视频,趁娃吃饭的时候给娃看,打算让他通过别人的吃相中找到对食物的感觉。

本来以为娃会跟着小蛮的节奏,一勺一勺吃个不停。

土豆番茄妈

结果却是,娃看着小蛮的视频,被吓哭了。。。

土豆番茄妈

纳尼?这波操作老母亲看不懂啊!

为了娃能多吃点饭,我日思夜想,眉头紧皱,终于忍不住向小区妈妈们吐起了槽,痛诉了一番由于娃吃得太少,导致娃奶奶和娃爷爷对老母亲我本人非常不满,进而产生的家庭伦理悲情大戏,引发了妈妈们对我的广泛同情。

热心的妈妈们在我闻者伤心,听者落泪的生动讲述中,果然给出了好多建议,大概总结了一下有两点:

1.避免给娃吃甜食,限制给娃吃零食

2.给孩子做饭要有一些花样,保证营养的同时,食材可以摆摆造型

看起来也不是很难嘛。

土豆番茄妈

说干就干,家里本来最爱吃甜食和零食的是老母亲本人,该藏就藏,藏不了的,拿到办公室里悄悄吃,反正娃看见巧克力和糖果的次数有限,第一条做到很轻松。

难的是第二条,给娃的食物要做出花样来。

老母亲打开抖音,看到了各种"隔壁小孩都馋哭了"的教学视频,可惜的是,人家教做小金鱼馄饨,好像能在碗里游泳一样灵动可爱。

土豆番茄妈

但是我做出来以后,一碗只能放一条,金鱼变鲸鱼,娃瞅了瞅,摇摇头,把碗一推,徒留呆滞的老母亲原地翻白眼。

果然是一看就会,一做就废啊,抖音评论诚不欺我。

阿西吧,算了算了,吃多少算多少吧,折腾下去,老母亲的命都要折在娃刁钻的小胃口上了,何必呢,也许娃和娃之间确实没有可比性,有的天生胃口好,爱吃,而我娃这种就是胃口小,对食物兴趣有限呢?

有科学研究证实,人和人之间,胃口和食欲存在着25%比例的差距,就是4个人里,总有1个人的食物需求量与其他3人有区别,说人话就是:吃不到一起去。

BBC以前拍摄过一个纪录片,曾经试图揭开减肥的真相。他们找来了10个瘦子志愿者,要求他们每天暴饮暴食,每日摄入5000大卡(是正常人的两三倍)。每个志愿者还要接受详细的数据统计:身高、体重、体脂率等……

土豆番茄妈

同时,他们还要带上计步器,保证每天步数不超过5000。测试开始,志愿者们就被桌子上这一堆高卡路里、高碳水化合物、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震住了。汉堡、薯条、奶昔、蛋糕、芝士、还有各种巧克力糖果……

土豆番茄妈

瘦子们看到这些食物,第一反应并不是觉得美味,而是觉得很恐怖。

然后就是志愿者们每天吃啊吃啊吃啊,他们中很多人觉得吃饱了以后再进食是一件非常难受的事情,难以忍受。

土豆番茄妈

就这样四周过去,经过测量,发现这些瘦子们竟然增肥得都不多。

土豆番茄妈

与此同时,科学家还专门针对儿童做了一项调查实验。他们给幼儿园那些已经吃饱孩子身旁放上一些小饼干,看看孩子们会有什么反应。结果发现有些孩子会把小饼干推开,然后继续干着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有些小孩,会放下手中的画笔,开始吃饼干。

土豆番茄妈

科学家解释说,每个人的胃口大小和对食物的欲望,是从小就建立起来的,换句话说,就是天生不同。

而且经过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胖子和瘦子的体型区别,也是从小就形成的,小时候胖的人,长大也一般会胖,小时候瘦的人,长大以后一般都会瘦。

土豆番茄妈

事实证明,人和人之间,对于食物的需求量确实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狼吞虎咽吃东西的,不能以成人的期待去衡量孩子的食量。

营养摄入不缺乏的情况下,每顿吃多还是吃少,都应该以孩子的胃口大小为出发点。

自打我决定让娃自由发挥,自在决定食量,不再追喂的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娃好像对自己进食的节奏非常满意,虽然食量依然不多,但是进食的规律性和自主性越来越好了。

老母亲表示欣慰,因为看到了娃独立进食的能力,知道他确实是不会让自己饿死的。

土豆番茄妈

一想到老母亲我终于不用再逼着自己学烘焙、学花样辅食、搞各种营养配比,感觉比当年高考结束还轻松啊。

放过自己的过程,何尝不是亲子关系的一次共振,吃饭本是人类生存本能,何苦搞得彼此都艰辛异常?

土豆番茄妈

嗯,关于娃吃饭这件事,老母亲以后绝对不会焦虑了,为想通了不再犯拧巴的老母亲自己打个call。

时光如此匆匆,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关注,吃饭这篇,就此翻过。

土豆番茄妈

土豆番茄妈-最懂妈妈的倾听者

专注养娃资讯、夫妻关系、婆媳相处、好物分享。是倾听者,是朋友,是育儿道路上的同行者,是最懂妈妈们的人。育儿路上有我,你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