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装着多少北京人的回忆

2019-06-02   小眼儿看社会

“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面,我的家就在钟鼓楼的这边”。。。。。“钟鼓楼吸着那尘烟 任你们画着他的脸”

要说鼓楼这地界儿特别受民谣歌手的喜欢。

不知道您听没听过赵雷的那首《鼓楼》,其中有一句是这么唱的:“当107路再次经过,时间是带走青春的电车”

(图片来自知乎@xlyii,感谢!)

在咱鼓楼这儿,不知道装着多少人的回忆。今儿咱们就坐上这趟充满回忆的107,来聊聊鼓楼吧~

自打鼓楼开始商业化起来,鼓楼附近的那些店,更新换代的速度简直可以用光速来形容。昨天还卖老酸奶呢,今天就变大鱿鱼了。这的游客也一年比一年多。

这样清静的日子太少了,但在很多北京人心里鼓楼是这样的

也是这样的

前几年,烟袋斜街那边,还有好多给游客画素描的摊子。这些年也不怎么能看见了,可能是这些年游客太多了,给画画的都挤没地了。

赶节假日去鼓楼那转转吧,光是从烟袋斜街走到银锭桥就得花十分钟。一眼望去,除了人还是人。

“想要吃炒肝,鼓楼一拐弯”虽说这几年姚记做得真不如从前了,但每次路过鼓楼,还是想去来上一碗炒肝。

但进门一看,嗯。。。还是改天再说吧。

像烤肉季、东兴顺、南门涮肉,现在基本上也都被游客占领了。

咱再说说姚记旁边的馄饨侯,早些年还行,现在。。。就真不好说了。。。

重新回归的马凯,吸引了不少原来住在这附近的老街坊,除了价格变贵了以外,味道还是可以的。

马凯老照片

现在的马凯

瓷,估计您家原来在也在这聚过餐吧。听老辈儿讲1985年到2000年那段时间是马凯最火的时候,每天大堂里的人都满满登登的。

马凯老照片

从鼓楼往南溜达,就到峨眉酒家了。本想在这吃顿饭,但一瞅里面都坐满了,也只好从门口买两宫保鸡丁馅儿的包子解解馋得了。

峨眉酒家卖包子的窗口

宫保鸡丁包子

虽说峨眉酒家在地安门路口也开了有年头了。但在老北京人眼里,这里曾有一样让人心心念念的吃食。

您想起来是什么了吗?峨眉酒家的前身是新路春,可能说起“新路春”您得想一会儿,但我要说地安门的天津“狗不理”,您肯定就有印象了吧。

在30多年前,新路春是北京第一家引进天津“狗不理”包子的店,让咱北京人在家门口也能吃到这薄皮大馅儿十八个褶的包子。

峨眉酒家对面的护国寺,早些年叫:“地外小吃”过去总和家人一起来,来上一碗面茶,吃上一份奶油炸糕,或是来碗豆汁儿,配上焦圈,特别滋润。但这几年护国寺小吃的豆汁儿越弄越稀了。

护国寺旁边还有家不起眼的小店,“毛家臭豆腐”,味道不敢说有多好吃,但每次路过都要来上一份。

还有那不远处的秋栗香。他家糖炒栗子的火爆程度,您应该有所耳闻吧,就算是夏天,依然排大队,记得原先他家旁边的咖啡店好像还有代排服务,但前提必须得在店里消费。

还有前几年拆除的合义斋饭庄。这家老字号有一大一小两个餐厅。北边的大厅只在午晚餐时开,南边的小屋早上卖早点,午晚餐时也开门。他家最经典的要说灌肠和炒肝儿了。

合义斋老照片

曾经的合义斋

那装着回忆的麦当劳和肯德基,现在都不在了。

地安门商场,天意也都关了。

这几年,后海边上的酒吧数量也变少了,荷花市场那一排吃饭的地方,还开着的好像也就剩全聚德和同和居了。

在这儿,也瞅不见游泳的大爷大妈了。

鼓楼这一片现在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南锣鼓巷也就更别提了。。。

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还少么!想起2015年,野鸭岛被9级风吹到1公里外的事,好像还是昨天刚发生过的一样。

冬天滑冰的价格越来越贵了,划船的押金也涨到六百了,在这里似乎找不到一点曾经的影子了。

在鼓楼这儿,有您的故事么?

不知道您进到过鼓楼里面么,对我来说,每次都是匆匆路过,好久都没有好好欣赏过它了。

下回,找个日子,我也想买张票走进去看看它。再顺便回忆回忆过去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