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滥用的木桶理论,孩子你真的需要放弃学业,专精特长吗?

2019-10-10     家学宝

关注“家学宝”每天收获专业家庭教育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

家学宝主笔团 | 狄奥根尼的木桶

每个父母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但是,如今的教育竞争日益激烈,可谓僧多粥少,要实现“名校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近些年,不少家长似乎发现了“捷径”,那就是通过“艺考”或者“体育考”等所谓“特长生”的招考方式,这样能降低学业成绩录取分数,而且练得好说不定还能成才。


比如成为出色的钢琴家,成为夺冠的运动员。于是,市场上的课外兴趣培训班的报名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火爆异常。


前不久,网上就有一位家长表示,孩子上了小学之后,学习辅导越来越吃力,也觉得孩子似乎不是学习的“料”,再加上身边朋友的孩子个个才艺丰富,要是每个特长,到了学校艺术节等活动中,一个节目也出不出来,特别丢人,所以她就鼓励孩子好好学习乐器,说不定未来能派上大用场,学习只要跟着大部队就行。


部分家长并不赞同这种做法,他们认为过度培养特长会影响学习,学业落下的越来越多,还不如趁早把学习补起来,说不定还有弯道超车的机会。然而也有一部分家长赞同这样的做法,他们认为一个人不可能成为全才,如果能趁早培养兴趣,并找到长处,更有利于未来的发展。

这让人想到非常著名的木桶理论


木桶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指的是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在于木桶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


木桶理论的提出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因为彼得用了一个形象化的方式,将企业和个人的成功路径指了出来:将最短的那块木板补长。这是一个典型的补短板思维。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将木桶理论视为圣经,反而认为木桶理论已经过时了,在分工越来越明确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没有必要精通所有的事情,只要不断磨炼自己的长处,一样能取得通俗意义上的成功,由此还引申出长板效应:当你把桶倾斜,你会发现能装最多的水决定于你最长的那块板。


这就是反木桶理论

(图片来自网络)


在家庭教育中,随着加德纳多元智能的广泛宣传和各类艺术、体育类竞赛的普及不少家长也逐渐认可长板理论,觉得没必要盯着孩子某一方面的弱点(大多数是学习)不放。


只要他发挥自己的长处一样可以在将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说不定还能成为一代大家。


如钱钟书在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考了15分。但他凭借自己的文学才华打动了时任清华校长罗家伦,以英语、国文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就读于松江二中的韩寒也是如此,他在高中时年少轻狂,出版了自己第一本书,还在书中大肆批评国内教育环境,却因期末考试七科不及格而被退学。


出于他的影响力,2001年,复旦大学宣布,愿意破格录取他为旁听生,安排名师指点,他不仅公开拒绝,还说:“就算复旦请我当教授,还要看我有没有空。”

(图片来自网络)


韩寒也凭借着他桀骜不驯的性格迅速成为当时青少年心目中的超级英雄。


不少80后深受他影响,即使学习成绩不好,只要自己有一技之长,一样能够取得成功。目前大多数80后已经为人父母,或许他们也将这些希望寄托在自己孩子身上,觉得木桶能装多少水,主要还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


然后,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利用“长板理论”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后获得所谓的成功。

1

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源于二战时期美军发现幸存的轰炸机中,机翼中弹的数量很多,而机身中弹的却很少。


因此打算加固机翼以提升飞机的返航率。然而这一决议被统计学家沃得力推翻了,他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中弹的轰炸机,受到重创,很难有机会返航。


而人们普遍容易忽视“沉默”的数据,只关心那些容易得到的数据。


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也是如此,诚然有许多名人如丁俊晖、朗朗等人因为某一方面天赋卓绝,在加上从小父母就放弃学业成绩的要求,专精一门特长取得了不错的成就,然而他们成功的背后有着大量失败的案例。


人类记忆的普遍规律就是喜欢那些故事性的情节,特别是前后带有强烈反差感的故事会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从小有些特长就被父母逼得放弃学业,苦练特长,在所有人不被看好的情况下,逆袭成才。


这类故事精确地戳中了人性的爽点。久而久之便成了经典,世代传承,脍炙人口。


殊不知多数效仿者都饱经风霜,倒在了半路上,人们只看到成功者的光鲜亮丽,却无人关心失败者的辛酸苦楚。


因此放弃学业,培养孩子专项才能存在很大风险,如果一味地效仿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2

跨界学习


著名球星湖人名宿科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被记者问道,他究竟为什么这么难防?


科比调侃的说到:

“如果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球员,要么你需要像沙克那样高(沙奎尔·奥尼尔,2米16,绰号大鲨鱼,身体强壮,进攻无解);要么你需要像AI那样快(阿伦·艾弗森,96年状元,身材矮小但速度极快);或者你可以像我一样,比我高的没我快,比我快的没我高。”


虽然科比的回答带有调侃性质,然而其中却隐含着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答案:“错位”


篮球比赛中想要在“对位”的条件下打爆对手是很难的,正如科比所说需要顶尖的身体天赋。而在错位条件下,你可以以己之长,博彼之短,在对手不擅长的领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击败对手。用毛泽东思想来说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因此现代篮球诞生了一批跨界学习高手,专做“不属于自己领域”的球员:

如身高2米08却做着控卫推反击的澳大利亚后卫西蒙斯;

有着中锋身材却在弧顶组织球队进攻的塞尔维亚中锋约基奇;

身为球队身高最高的人,却3分命中率超过40%的唐斯。


这些做着自己不擅长领域的人正是当今篮球世界的麒麟儿,成为其他球队教练的噩梦。

(图片来自网络)

可以看到,如果我们只是发展长处,而忽视其他的“短板”和基础部分,并不利于长期的发展。


或许在初期,长处能帮助我们达成一个阶段的目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短板”就会暴露,上升的路径也就狭窄了。


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补短”,则也会让孩子缺乏创造力。因为一味地“补短”似乎就意味着价值的“一元化”,也就是说只有一种标准、一个目标,否定了每个孩子的差异和特点。


因此,不管是拼命发展长处还是仅仅“补短”都不是好办法。


事实上,我们的选择远远不止这两种,我们还可以“增加木桶的圆形底板面积”、“改变木桶的桶壁木板从垂直变成向外倾斜”、“更换桶壁木板材料”等等。


也就是说,想要孩子更好的发展,我们还可以稳固孩子的基础素养,拓宽孩子的视野,尝试更广更多的新事物,再决定如何“取长补短”;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多进行跨学科的思考。


因此,孩子的发展和成长或许并没有什么绝对的路径和理论可循,因为依据每个孩子的个性,会产生成千上百种的“木桶理论”变式,就让我们悉心发现和培育独属于你的孩子的那一种。


家学宝编辑团队以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理论为支撑,原创图文、音频、视频和测评内容,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养支持。家学宝——您手边的家庭教育专家。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2ZVt20BMH2_cNUgia5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