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女儿王灿芝:仗义豪情,文武兼备,海外誉为东方飞将

2020-08-04   安琪的翅膀

原标题:秋瑾女儿王灿芝:仗义豪情,文武兼备,海外誉为东方飞将

勿忘鉴湖女侠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周总理

近代中国,风云变幻。回忆过去,这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让我们尝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苦。这也是一部无数中华儿女自主团结起来,要自由求民主的探索史。无数的有志青年抵抗侵略,为了民族的解放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

一百多年前,男尊女卑宗教礼仪早已根深蒂固,可是就有那么一个人,她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留下了许多充满强烈爱国思想和饱满革命热情的诗篇。她是第一个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女烈士,她就是秋瑾。

1907年7月6日,安庆起义失败,7月13日清兵包围大通学堂,秋瑾不幸被捕。两天后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一百多年前过去了,现在的西泠桥畔仍立有秋瑾烈士全身塑像,接受世人缅怀。年仅31岁的秋瑾遇害,除了留下为民为国的一腔热血,还有年仅5岁的女儿王灿芝。

王灿芝,1901出生于湖南湘潭,其母亲是革命家秋瑾。她出生的地方离曾国藩家族很近,所以祖上两家也颇有渊源。两岁的时候,因父亲王廷钧要到京做户部主事,所以他们一家人便来到了北京。

来到北京的秋瑾接触到了更多先进思想。1904年7月,秋瑾不顾家人的反对,为了革命和民主,她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这时的王灿芝刚好3岁,尚未懂事的她还不知道母亲已经离家,更没想到这次离开竟然成了诀别。

秋瑾走后将年幼的王灿芝托付在朋友谢涤泉家,认谢的继室为养母。可是这位谢太太嗜酒如命,根本没有时间照看小灿芝,加上谢家孩子很多,更无暇关注到她。

这段日子后面她回忆起来说:"那时候我根本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寄人篱下的滋味只有亲身经历才懂。衣裳褴褛面黄肌瘦,吃饭也是饱一顿饿一顿,经常生病……"

那些日子她时常思念母亲,可是远在日本的秋瑾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自己的革命事业,相比小灿芝,她觉得还有更多人需要她。不幸的是1907年,母亲秋瑾在浙江绍兴轩亭口被捕,英勇就义时年31岁。这一年,王灿芝只有6岁。

秋瑾被害后,灿芝被送回王家。本以为可以过上安心舒适的日子,但是没想到父亲身体也不好,又整日担心怕被株连。没过多久父亲也病逝了。这一年她只有8岁。年纪尚小的她可能不太明白父母双亡的惨烈,她只知道从今以后能依靠的只有祖母了。

对于祖母,老年丧子何其心痛,而且重男轻女思想极为严重,她认为家庭所有的悲剧都是因为秋瑾。她把所有的怨气全部洒在年幼的灿芝身上,对她很是刻薄,只要心情不好就对她非打即骂。她6岁丧母8岁丧父,寄人篱下继母不疼祖母不爱。

那时的她就像是夹缝里的一棵小草,周围的环境何其艰苦,但是从未放弃朝上生长。只要有一丝阳光它便极力舒展叶片,只要有一颗雨露她便尽力汲取,坚强不屈颇有其母风范。

到15岁时,王灿芝不仅在文化课方面小有成绩还极爱书法,书法造诣很深,笔法奔放,于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颇有天赋,显示出豪放之气。像秋瑾一样,灿芝还酷爱武术,她背着祖母拜"王大老倌"为师学习武艺。

这位"王大老倌"其实是家中的仆役,但是他曾当过兵有一定的武功基础。加上灿芝聪明伶俐,也很乐意教她。后面在"王大老倌"的指点下,她又拜名师学习内家武功比如太极拳等等。

王灿芝曾对记者说:"我学拳,倒也并不是为身体。一是我想给我母亲报仇,二是我从小就羡慕侠客那一流人物。我想学精了武艺,专为人间抱不平。"

经过好几年的学习,功力很深,为人任侠尚义豪爽慷慨,救人之急千金不吝,很有其母之风,别号"小侠"。

1918年初,曾国藩的重孙女曾宝荪从英国留学回国后,在湖南办了艺芳女中,这个学校是专门为了女生所建造的,重视培养新时代的女性,并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王灿芝进入此校去读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刚刚进学校没多久,灿芝就遇到了一件让她很不开心的事。原来她有婚约在身,在她还没有出世的时候,便与曾家订有娃娃亲,但她极为厌恶这桩婚事,于是决定逃婚。

1920年,19岁的灿芝乘着曾家忙着办喜事的时候,偷偷地离开湘潭,辗转到了上海,入读竞雄女学校。转眼中学毕业,后就读于上海持志大学。

入读持志大学期间,她也在不断打听杀母仇人的下落,从未放弃过自己为母报仇的想法,还曾拜"民国第一杀手"王亚樵等为师学习武艺。

1927年得母亲挚友徐自华的荐引,接任上海竞雄女学校长。

学校停办后,1928年,灿芝回到湘潭,从兄长那里获得数千元银元,去了曾经母亲学习的地方——日本,辗转以后到了美国留学。

初到美国时,灿芝本想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来回国效力,但她很快发现美国政府提倡发展军事航空方面。加上西方人对我中国儿女带有一丝蔑视,认为我们不行,这激起了灿芝的爱国之心。

由于她自幼习武,又文武兼备,所以顺利通过难度极大的入学考试,

进入纽约大学航空专业学习飞机制造及航空学。灿芝学习十分刻苦,成绩优秀的她不仅深得学校老师喜爱,还被美国航空界人士誉为"东方女飞将",成为中国第一个留学外国学习航空工程和飞机制造技术的女性。

1930年,灿芝学成归国,被委任为航空署教育科科员,后改任航空学校教授,成为中国第一个从事航空教育工作的女性。

1931年,回国一年的灿芝在多方打听之下终于查到杀母仇人,就是原来的绍兴知府贵福。当晚她遂决定去浙江复仇。

未曾想到这时候"九一八"事变爆发,行动被迫中止。

随后,她将主要精力放在写作上,同母亲一样,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她把笔当作武器,为那些在压迫之下的人民发声。经常在《空军月刊》、《上海妇女》等杂志发表文章。

遗憾的是,抗战胜利以后她想为母亲报仇,可是贵福已死。

1951年,她向陈毅市长申请赴港,但把唯一的女儿王焱华留在了上海。没想到当时的她和那年远赴日本的母亲一样,这次离开就是诀别。

1967年的某一天,她像往常一样坐在桌前看报,却不幸发生脑溢血去世,终年66岁。直到去世,都没能和在大陆的女儿团聚。

想我华夏悠悠千年,英雄辈出不论男女。她们一生坎坷不断但本身的率真从未改变,世间的生命有万千种可能,国家将亡何谈小家,于是她们挺身而出。

国破山河,烽烟四起,在时代的洪流面前,骨肉分离是常事。有些人她化作了历史的一盏明灯,告诉人们和平不易,谁说女子不如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