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在用错误方法表扬孩子,你也这样吗?

2019-11-15     小雪老师讲故事

小雪老师来上海参加“上海国际童书展”啦!

我15~17日都会泡在展会里,不知道会发现什么好书,非常期待呢~

希望这次能满载而归,给孩子们带来更好的故事和绘本推荐

话不多说,先来看看今天的文章吧!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

孩子需要鼓励得场景大致有两种情况:

1. 当孩子表现好时



当孩子画了一副颇具创意和美感的图画时,你对孩子说:宝贝!画的真好,妈妈为你感到骄傲了。

2.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



晚上睡觉之前,孩子依然在玩具堆里不亦乐乎,对你的话充耳不闻,这时你想到了白天要应付上司的刁难,晚上还要辅导孩子写作业,就连睡觉也那么费劲!你怒火中烧,批评道:你怎么这么让妈妈操心!明天就把玩具给你没收!

以上是我们生活中会普遍发生的两个场景,面对孩子表现优异和不良行为,我们都会下意识的用“表扬”和“批评”来回应。

但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表扬”与“批评”确实能起到效果,但这样的效果往往是即时的,不具有长期效果。

比如我之前听到过一个朋友和我诉苦,因为听到现在提倡多表扬孩子,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爱唱歌跳舞,她会说你真棒,表现得非常不错,孩子成绩取得进步时,她会加倍夸奖,刚开始孩子会很积极地做出回应,没想到时间久了,孩子特别害怕失败,凡事都要争第一。

当她对孩子爱争第一的行为多次进行指出批评之后,孩子依然没有改掉这个毛病。

表面上看,表扬与鼓励的出发点、行为、目的都是一样的,但并非如此。

美国教育学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详细阐述了表扬的负面作用,她首先承认了表扬可能会促进一些孩子改善行为。

但是问题在于,这些孩子可能会变成“讨好者”和“总是寻求别人认可的人”

这些孩子(长大成年后)可能会形成一种完全依赖于别人的观点的自我概念。

另外一部分孩子会憎恶并反抗赞扬,因为他们不想去符合别人的期往,或者因为他们害怕自己比不过那些好像轻易就能得到赞扬的人。

孩子对表扬和鼓励有多敏感?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和团队在过去的10年里一直在研究表扬对孩子的影响。

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的研究,实验中,他们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 

首先,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当他们出色完成任务后,一组孩子得到的是关于智商的夸奖,即表扬,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

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关于努力的夸奖,即鼓励,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任务挑战,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第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测试。

结果发现,在第一轮中受到鼓励的孩子,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被表扬为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

显然,被表扬的孩子不愿意面对挑战

为什么会这样呢?

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

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的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

接着,又进行了第三轮测试。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这次测试很难,是初一水平的考题。孩子们都失败了。

在测试中,被鼓励的孩子非常投入,并努力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难题,他们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

而被表扬为聪明的孩子,在测试中一直很紧张,做不出题就觉得沮丧。他们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

接下来,他们给孩子们做了第四轮测试,德韦克团队故意让孩子们遭受挫折。

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在后续追踪访谈中,德韦克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会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

他们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等于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德韦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她发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

表扬和鼓励有什么区别呢?

在词典的定义里,表扬是表达令人满意的评价、表达对他人的认可,将完美归因于被表扬的人。

而鼓励的定义则是:鼓起对方的勇气,起到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这之间的一个细微差别不知大家有没有察觉,就是地位的等级不同。

当我们发出表扬时,对方往往是比自己年龄、地位、能力低的人,我们对其表示肯定:我喜欢你的做法。

这样的话语带有操纵含义和地位上的不平等关系,为的是让对方今后的行为继续符合自己的预期。

而谁不喜欢被表扬呢?为了得到更多表扬,弱势方会把强势方的期待作为行动目标,形成讨好型人格,久而久之,就会迷失自我,失去生活原本的自由。

而鼓励则是一种尊重和欣赏,承认对方的成就与努力中的责任感:这个成绩能看出来你很努力。并且鼓励的对象多为成年人。

比如朋友,当朋友升职时,我们会为她感到高兴而祝贺,而不是表扬他。

《小欢喜》中,海清饰演的童文洁和黄磊饰演的方圆就是典型的表扬与鼓励教育。

当童文洁意识到自己过于严厉后,对儿子方一凡采取鼓励教育,但是她依然处于家长的权威地位,说的都是:“我觉得你做得很好”、“妈妈表扬你”。

而方圆则是真正将孩子摆在平等地位去对待,当童文洁和方一凡因为成绩而吵架后,为了鼓励儿子取得的进步,让童文洁主动给儿子道歉。

当我们尊重孩子,把孩子放在平等位置,而不是想着去通过表扬操纵孩子、评判孩子时,孩子就会在鼓励中形成自信、自立的人格。

少表扬,多鼓励,给予孩子强大的内心

回到开头的两种情况,当孩子表现良好和做出不良行为时,我们下意识地很难做出鼓励。

主要有3个原因:

1.大人们习惯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做出负面反应,而不是处理隐藏在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比如寻求关注、寻求归属感等。

2.很多成年人带有成见,认为惩罚能促使孩子改善行为。

3.很多成年人不懂得什么是鼓励,也不懂得怎么有效鼓励,在孩子表现优秀时,父母觉得开心,觉得孩子让自己省心,就会做出无用的表扬。

如何做出有效的鼓励?我们可以这样做:

1. 设置合理的心理预期

我们无法让一个分数不及格的孩子一下子打满分,也无法让一个幼儿园孩子做到全神贯注听讲。

鼓励的出发点是改善与信任,而不是完美,追求完美往往会让孩子们陷入焦虑与沮丧中。

2. 避免干预

孩子是在不断试错和独立解决问题中成长的,很多家长习惯替孩子大包大揽,然后转头数落孩子不自立。

孩子们有问题会向家长求助,此时家长们加以引导和鼓励,比如:妈妈看到你用心收拾房间了,这个箱子妈妈帮你一起抬吧。

3.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成长的过程比美好的结果更值得关注,这其中倾注了孩子的汗水与用心,父母要看到孩子的努力与进步,有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应对挫折的能力。

4. 肢体鼓励也很重要

孩子和父母血脉相连,肢体的语言会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有时候我们无需多说,一个有爱的拥抱、肯定的眼神、鼓励的拍肩,都会让孩子信心倍增。

5. 鼓励的便签传递爱

当我们羞于对孩子表达真心话时,给孩子留个便签吧,把你的真心话和祝福写下来,这回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亲情满溢的便签也会成为日后暖暖的回忆。

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有效的鼓励,当有效的鼓励落在孩子身上时,那会成为滋养孩子的自尊、自信和内驱力的养料,培养出一颗忠于自己、勇于挑战、自信自爱的强大的心。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atAbm4BMH2_cNUgfW7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