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云端·园区头条]
1·山东自贸试验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根据齐鲁网消息,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青岛片区、烟台片区挂牌一个多月以来,探索营商环境创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日前,在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企业设立智能登记系统试点运行,当地一家物流企业只用几十秒,就可以完成原本需要1天时间的登记手续,企业获取营业执照实现“秒批”。青岛某物流公司财务经理张继岗说:“现在效率很快,24小时,随时可以领取执照。”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市场监管局驻审批大厅首席代表赵微微说:“通过注册地址的标准化分配,和经营范围的菜单式填报,实现了注册登记的标准化,从而将传统人工审批改为系统后台自动审批。”智能审批帮助企业登记提速,而审批“一证(照)通”改革,则破解企业“准入不准营”的难题。周丽丽是一家艺术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原来需要分别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办学许可证等证件,现在只需要到一个窗口递交一次材料,办一个证,就可以获得经营许可。青岛西海岸新区某艺术培训机构负责人周丽丽说:“没有想到这么快的时间就可以拿到这个证,在证上有个二维码,拿手机扫一扫,我所有(经营需要的)证件信息,都可以在上面显示,拿着这一张个证就可以开展经营工作。”目前,当地27类行业被纳入“一证(照)通”改革首批试点,通过流程再造,精简审批材料,整合多项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一个行业只需一个证件或执照就达到全链条许可,实现“一业一证”。
2·雄安新区:“创新之城”初露端倪
根据经济参考报消息,雄安新区承载的使命之一是打造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探索可借鉴可复制经验,高端高新将是新区产业最显著特点。记者日前在雄安新区采访时发现,随着无人驾驶汽车、人脸识别的无人超市和5G网络等前沿科技布局,这座科技感十足、承载着千年大计的“创新之城”初露端倪。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是雄安新区设立后首个大型城建工程,主要承担政务服务、规划展示、会议举办、企业办公等多项功能。在建设过程中综合运用BIM、CIM技术、被动式建筑、综合管廊等30多项新技术,探索形成了国内建筑的创新“试验田”和未来城市的“样板示范区”。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采用绿色装配式建造方式,大力发展装配式钢结构、模块化建筑,建筑垃圾比传统减少80%以上,构件工厂化生产,大大减少了现场湿作业,减少了施工噪音,施工工期相比传统模式缩短40%。在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百度无人驾驶汽车、菜鸟无人物流车、无人售货车等各种功能的无人驾驶车辆在道路上来回穿行。由于禁止社会车辆和燃油车进入,工作人员的包裹收取也需要智慧绿色的解决方案,菜鸟驿站包裹服务正在造福这些雄安建设者。
[中经云端·工业园]
1·苏州工业园区:营商软环境造就发展硬实力
根据新华社客户端消息,作为国际合作的典范,开放是苏州工业园区营商环境的底色。成立至今,园区坚守国际化视野,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超1万亿美元,成为国内利用外资、发展外贸的高地。靓丽数据下,是园区承受的国际市场的激荡。开放带来的国际竞争,让园区始终顶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压力。“园区的发展已经到了向质量要效益的阶段,我们要利用外部压力倒逼,以更大的定力,谋转型拼质效。”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说。瞄准结构调整与发展潜力,全面提高“引进来”标准。不久前,园区回绝了某全球顶尖制造企业意在当地投建的装配制造项目,而另一头,园区毫不犹豫拿出宝贵的土地,为赛诺菲中国生物医学研究院建设提供载体。放弃“纳税”效果立竿见影的“制造厂”,转而发展投资周期长、投入大的“研发中心”,园区看似舍近求远,实是厚积薄发。“园区已经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阶段,不再适合单纯的制造业、加工贸易,我们现在更关注培育创新生态系统。不是国际领先、全国独有的技术项目,就不要。”吴庆文说,“汇聚全球顶尖创新资源,才能汇聚世界一流人才。”
[中经云端·高新区]
1·合肥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根据央广网消息,2019年世界制造业大会9月23日在安徽合肥落下帷幕,合肥高新区众多优秀企业展示了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方面的科研成果,快速发展的合肥高新区让世界瞩目。9月26日,“游中国声谷 探量子中心——第二届全国知名财经科技媒体走进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合肥高新区”)活动启幕,40余家媒体前来参观交流,领略“大湖名城 创新高地”的科技实力。此次活动由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主办,中共合肥高新区工委办和云掌财经联合承办。目前,合肥高新区已成为安徽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合肥滨湖科学城创新成果转化区,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连续五年在国家高新区综合考评中稳居第一方阵,跻身国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截至目前,中国声谷聚集企业600余家,培育和引进了科大讯飞、华米科技、国盾量子、科大国创、中科寒武纪、联发科技、北京君正、航天信息、新华三、腾讯、阿里、ARM等行业龙头企业,同时集聚了科大讯飞智能语音、中科类脑智能、神州泰岳智能写作、金山智能语义开放平台等一大批全国领先的开放创新平台,已经形成全国AI产业开放性创新平台最密集高地,助力合肥跻身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前五强城市(赛迪评价),2018年实现产值650亿元。
[中经云端·经济新发展]
1·宁夏着力打造西部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根据经济参考网消息,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深入推进绿色发展,主动承担起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宁夏从坚持不懈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到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再到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生态立区战略被细化为六个方面“28条”。以此为指导,宁夏正着力打造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盐池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增吉说,通过多年治理,这片区域集中连片的明沙丘已全面消除,有效控制面积达1.3万亩,实现了从沙蚀草原到复活草原,呈现出“五月草长花似海,八月盛绿惹人醉”的生态景象。经过多年持续防沙治沙、造林种草、封山育林等生态建设,截至目前,盐池县现有天然草原面积830万亩,全县200多万亩沙化土地全部披上绿装,超过120万亩退化草原得以恢复,100亩以上的明沙丘已不多见,年扬沙天气由10年前每年54次降低到现在的9次,实现了“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生态画卷中自然也少不了浓浓水韵。近年来,实施生态立区战略的宁夏,持续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目前拥有湿地面积达310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51%。宁夏提出,到2020年力争实现人均半亩湿地。
2·推动园区数字化转型
根据经济日报消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园区化战略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然而,园区发展至今也同样面临转型升级的问题。数字化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也在重新定义园区。尤其,数字化小微园区具有创新意义。一是更加突出功能特色。园区是区域发展的成功模式和重要增长极。过去“泛园区化”多以追求规模扩大化为取向,存在大而不实、大而不强的问题。小微园区是全新的变革以及探索,其更加突出功能性和特色优势,注重将园区做精、做深、做优。二是更加体现集约高效。事实上,传统园区主要是企业物理空间的集聚,小微园区更加倾向于企业的功能性集群。依托核心企业形成功能集群和产业战略聚合,能够更好地实现集约高效发展。特别是小微园区亩均效应超过一些传统园区,值得称道。三是更加体现数字化要求。数字化小微园区不同于传统园区经济行政化、组织层级化,其更加追求运营集成化、服务平台化。企业成为园区集成运营商、提供平台服务、推动形成产业链互补连接、上下游融合发展的产业共同体,以共创共享的合作模式实现产业集聚以及企业间相互赋能。未来,建议围绕“做活存量、做大增量、做优变量”的思路,推进园区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企业的数字化改造力度,着力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全面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
3·安徽省蚌埠市“五彩”产业扶贫带动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园区88 个
根据蚌埠广播电视网消息,近年来,蚌埠市突出以“绿色”蔬菜、“黄色”秸秆利用、“红色”稻渔种养、“黑色”水产品、“白色”奶业生产的“五彩”产业扶贫,参与带动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园区88个,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5个,“一村一品”示范区建设20个。
4·粤港澳大湾区:国内首个无人船研发测试基地建成
根据经济日报消息,近日,国内首个无人船研发测试基地——香山海洋科技港在广东珠海市正式建成,计划于2019年年底投入使用,将成为我国海上无人系统与海洋智能装备设计、研发、试验的公共技术服务与创新孵化平台,打造智慧海洋产业创新高地。香山海洋科技港由国内无人船“独角兽”企业——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主持建设,重点围绕无人船与海洋智能装备产业链布局,聚集人工智能、先进装备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助推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