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悲痛为力量传承“隆平精神”

2021-05-24   江西晨报

原标题:化悲痛为力量传承“隆平精神”

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当日16时许,载着袁隆平遗体的灵车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地下通道缓缓驶出,经芙蓉路等路段驶向殡仪馆。长沙市民夹道等候,一些群众自发、深情地大声喊着“袁爷爷,一路走好”,为老人送别。

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逝世的消息传到他的家乡——江西九江德安县,家乡人民悲痛万分。连日来,在德安县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隆平科普馆、隆平广场和稻田广场的袁隆平院士雕像前,市民纷纷自发冒雨献花悼念,他们依次鞠躬、献花、默哀,满怀对袁老的尊敬和哀思,伫立雨中久久不愿离去。

德安县广大干部群众在袁隆平院士雕像前默哀。 戴和智 图

孩子们在袁隆平院士雕像前列队缅怀敬爱的袁爷爷。王黎明 图

袁隆平院士雕像前 群众冒雨吊唁寄哀思

袁隆平是江西九江德安县人,抗日战争爆发前曾在德安故居生活,祖父袁盛鉴就葬在德安城郊万家山。5月22日下午起,德安县淅淅沥沥地下着雨,如同家乡人民悲伤的心情。

5月23日,在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袁隆平老家袁家山、隆平广场和稻田广场的袁隆平院士雕像前,冒雨前来吊唁的群众络绎不绝,他们当中有几岁孩童,有八旬老者,一手打着伞,一手捧着花,整齐排队,依次鞠躬、献花、默哀,满怀对袁老的尊敬和哀思,伫立在雨中,久久不愿离去。不一会儿,袁隆平院士雕像前便摆满了鲜花。

九江市民陈先生带着一家人赶来隆平广场缅怀袁隆平院士,他哽咽着说,得知袁老逝世的消息后,他带着家人驱车近两个小时来此悼念:“我感到非常震惊和悲痛。在我心里,袁老就像是天上的星辰。能和袁老同为九江人、共同生活在一个时代,我很自豪。”

一大早,德安县隆平学校的学生夏雨晗就跟着父母来隆平广场悼念袁隆平院士,她说:“我听到袁隆平爷爷去世的消息后非常难过,我小时候听了很多关于袁隆平爷爷的故事,知道他是‘杂交水稻之父’,我非常佩服他,以后我要好好学习珍惜粮食,不辜负袁隆平爷爷对我们的期望。”

学生王瑞说:“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袁爷爷,他是我们国家的栋梁。昨天我听到他离世的消息后,我非常难过,我今天特来为袁爷爷献上一束花,表达我对他的尊敬之情。”

“得知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我们学校每一位师生都悲恸不已。”德安县隆平学校教师戴清芬说,该校是以袁隆平院士名字命名的学校,“读好书,做好人,爱科学,为人民”,袁老对隆平学子的殷殷教诲仿佛就在耳边,“今后我们将继续挖掘‘隆平精神’,结合校园文化精神,着力把‘隆平精神’根植于每一位隆平学子的心中。”

不管走到哪里 他都说自己是德安人

袁隆平的祖祖辈辈居住在德安县城东蒲亭镇附城村与金湖乡寨下村交界的一个叫青竹坂坡的村落。1931年至1936年期间,袁隆平跟随母亲华静从北平回到老家德安,就住在袁家山颐园。

儿时离开德安后的数十年光阴,出于战乱和求学等原因,袁隆平难得回老家德安。虽然次数不多,但据袁老的妹妹回忆,袁老曾多次回家乡探亲,他对家乡一直保持着难以割舍的感情。不管走到哪里,他都会向众人介绍自己是江西人:“我是江西德安县人”“我会讲九江话,也会讲德安话”“至今我做梦还经常回到我的故乡”……平时只要听说家乡来人了,不管工作多忙,都一定要挤出时间来接待,拉拉家常,听听乡音。

曾有记者问袁老:“您这么忙,是否会回家乡看看?”袁老脱口而出:“江西是我的家乡,我当然会去。只要有时间,我会经常去。”

德安县处处可见隆平元素

2004年9月,应德安县政府邀请,阔别故乡多年的袁隆平回到德安,全县人民夹道欢迎,场面热烈空前。

2015年和2016年,袁隆平又接连两次来到家乡,为省级隆平科普教育基地揭牌,为新建的隆平学校颁发奖学金,为超级稻基地测产。

袁隆平在德安设立了隆平教育奖学金,并亲笔为德安一中、德安二中、德安三中和隆平学校等多所学校题写校名。隆平广场、隆平公园、稻田广场、隆平大道,德安县处处体现着隆平元素,走在德安街头,随意询问一个路边的市民,几乎都能滔滔不绝地讲述袁隆平的生前事迹,言语中满是自豪。

昨日,记者联系上袁隆平的侄子袁定贵,他正在长沙袁隆平家中吊唁。他满怀哀思地哽咽道,其大伯很关心家乡的发展,物质上、精神上都十分关心家乡人民,给村里建房子、提供水稻种子,并时常勉励家族后辈,“我们袁家山现在发展得这么好,离不开大伯的帮助,他让我们下一代好好读书报效祖国,我们也常常用‘隆平精神’勉励自己,要爱国、要脚踏实地”。

不负袁老对家乡的关怀与期望

袁老十分关心家乡的发展,不仅把德安列为高产杂交水稻种植推广示范基地,还把Y两优2号、超优1000等新研制的超级稻品种放在德安试种,每年都要委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德安实地指导。

程勇军是德安县隆平科普教育中心的发起人之一,也是袁隆平旧居的“守护者”。在他的印象中,袁隆平是一位很接地气、亲切、和蔼又有幽默感的老师。

“每年我们超级杂交水稻试验田的种子都是袁老师提供的。经过十多年的尝试和探索,目前我们超级稻亩产已经接近1000公斤。今年4月播下了种子,亩产有望超1200公斤,可惜袁老师没能看见丰收。”程勇军说,“袁老师用严谨的态度对待科研,用农民的朴实心态对待生活。他生前常说,好的粮食不是在纸上、理论上长出来的,一定要经常下到田里去看看。我们一定会谨记他的教诲。”

“袁老的辞世,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重大损失,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深入传承德安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以‘奉献、创新、务实、团队、超越’为主要内容的‘隆平精神’,牢记肩上使命,加快奋起步伐,不负袁老对家乡的关怀与期望。”德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郑小玲说。

编辑∶林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