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只大闸蟹能横着爬出苏州

2019-10-11     姑苏好时光

曾经南京人号称:“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走出南京”,到了9月、10月,苏州人也要说:“没有一只螃蟹能横着爬出苏州”。一入秋,苏州就是大闸蟹横行天下的时节了。

我们国人自古就明白一个道理——“民以食为天”,能吃的东西一样都不能落下。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无数吃货开辟了新大陆,据说,吃螃蟹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了,尤其是在盛产螃蟹的江浙沪一带,秋天的饭桌上如果缺了螃蟹一定是一个不完美的饭局

苏州人在吃这件事上的挑剔程度早就闻名遐迩,对螃蟹当然也不例外。螃蟹一定要吃大闸蟹,大闸蟹一定是出自阳澄湖。

可能你要问了,螃蟹和大闸蟹的区别是什么呢?那就要借用著名小说家包天笑的解释了,他说“大闸蟹”:“闸字不错,凡捕蟹者,他们在港湾间,必设一闸,以竹编成。

夜来隔闸,置一灯火,蟹见火光,即爬上竹闸,即在闸上一一捕之,甚为便捷,之是闸蟹之名所由来了。”也就是说用这种方法捕到的蟹称为闸蟹,个头大的就称为大闸蟹。

那么,为什么阳澄湖大闸蟹名气格外响呢?

因为它是有“身份”的蟹,每一只来自阳澄湖的大闸蟹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身份证,都有唯一的编码证书,证书还有专门的防伪标识。再加上“青背、白肚、金爪、黄毛”这些特征,阳澄湖大闸蟹不骄傲都很难。

阳澄湖

但是,对于老苏州而言,证书、防伪识别这些都是小儿科,内行的人只要一个动作,就能知道这是不是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那就是把螃蟹往玻璃台面上一放,能八足挺立、双螯腾空、横行自如的,就是正宗的,软趴趴的、爪底打滑的肯定就是冒牌货。

为什么呢?这就跟阳澄湖的水质有关了,阳澄湖的湖水含有丰富的钙、镁离子对大闸蟹的蜕壳、壳质的发生、壳质的色泽和硬度的形成都极为有利,所以,只有出自阳澄湖的大闸蟹会壳薄而又坚韧,其他什么“洗澡蟹”都不可能做到。

所以,苏州话里还有一个词叫“软脚蟹”,引申义就是用来形容软弱无能,被人欺负的倒霉蛋,这和北方话中“软柿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懂蟹的人一般也很会吃螃蟹。

《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他们一边吃螃蟹,一边作“菊花诗”,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会让人自动脑补出那剥开橙红色的蟹壳,露出鲜香嫩肉的画面。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至于怎么吃螃蟹,也一直是一件很讲究的事情。有的人简单粗暴,直接徒手剥蟹,有的吃螃蟹“爱好者”就会特地买上“装备”——蟹八件

腰圆锤、小方桌、镊子、长柄斧、调羹、长柄叉、刮片、针,从明代开始,就有人把螃蟹吃得很有仪式感,用小锤子、小刮片把蟹肉仔仔细细地刮出来,盛在一个碟子里,淋上点姜醋,夹起一口放进嘴里……这应该是吃螃蟹最神仙的吃法了。

据传,最早发明食蟹专用餐具的,就是个苏州人,叫漕书。他发明了锤、刀、钳来撬螃蟹壳,后来逐渐发展到“蟹八件”。到了晚清,“蟹八件”又演变成了苏州女孩子的嫁妆,在旧苏州的大户人家,几乎都有一套“蟹八件”。

《圆圆堂随笔》中,丰子恺的父亲也是吃螃蟹的内行,先折蟹脚,后开蟹斗,关节里的肉如何吃干净,肚脐里的肉如何剔出来……留下一个干干净净的蟹壳,这一定是高手,绝对的高手。

所谓“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桂花香里吃螃蟹,美哉美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2giuG0BMH2_cNUg90Q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