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凭什么能拿金棕榈?

2019-08-12   杀姐电影

看《寄生虫》的感觉,就像听着《义勇军进行曲》坐过山车。

一会儿类型由喜剧转向惊悚了,一会儿由现实变成寓言了,一会儿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又使命般地站了起来。

这片子有多优秀,不需要我多说。

对于一些吐槽人物动机和逻辑BUG的人,杀姐一定会第一时间写推荐信,帮他们报名明年的戛纳评审团。

不过《寄生虫》,最让我震惊的,还是它并没有刻意的树立阶级矛盾,而是展示了一种贫富阶层不可调和的状态。

炫技于《燃烧》,精致于《我们》。

贫富差距这个话题,韩国电影这些年就没放下过。

只要有某个财团的BOSS登场,不是大肚便便的油头大叔,就是癖好诡异的衣冠禽兽。

《燃烧》中的本

既然这个题材能一直做下来,那就证明仇富情绪在韩国有市场。

现如今,奉俊昊甚至拿下了韩国影史的第一座金棕榈。

那就绕不开,这个问题了——

穷人思密达们的生活,到底有多水深火热?

我们一样一样讲。

地下室

据统计,16—17年首尔的平均月房租为91.7万韩元(约合人民币5341元),人均月收入293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8万元)。

但你也知道,工资这种事儿最怕平均。

非常真实的数据是,超过40%的人月收入低于200万韩元。



换言之,交完房租工资剩一半。

不仅如此,还有近11%的人月收入连100万韩元都不到,那么他们肯定租(买)不起正常的房子。

那住哪?

地下室/半地下室。

《寄生虫》里主角一家就住在半地下室,这家人困难到啥程度呢。

街道喷杀虫剂,他们不关窗户权当免费消毒;

蹭WIFI只能去厕所,因为马桶就是全家的至高点;

由贫穷带来自卑感,使一家人任由醉汉在窗口顶风尿三丈。

阴暗潮湿的住所,给每个人的身上,都附上了霉味儿。

剧情多次利用了这种味道,因为它代表着穷酸。

不仅如此,影片中关键的一场大雨,让这个家被水吞噬。

穷人举家逃进冰冷坚硬的体育馆避难,富人却能躺在别墅的沙发上顺时针旋转。

地下室承担着影片塑造贫富差距的许多内容,也帮助完成了多次反转,这里先不剧透。

失业率

片中的穷人一家动手能力不强,兼职折个披萨盒都能被扣一成工钱。

你想问为啥没人找个正经工作?

因为韩国的失业率比GDP涨得猛多了,这些年青年人失业率也一路高歌猛进。


在这片安定富足的土地上,数量庞大的普通大学生,根本连去财阀企业面试的资格都没有。

就算是名校毕业,面试官还要考察你的家庭成分。

假如父母曾是名企员工,那就是巨大的优势,面试官认为这样的毕业生,从小就会被灌输“进入名企工作”的思想,忠诚度会更高。

再退一步讲,求职之路被爸妈拖累了,我先去小企业历练总行了吧?

抱歉,在韩国有句话叫:

三星,包办了你从出生到坟墓的所有业务。

就算三星有掉链子的产业,还有九大财阀等着你。

在这个神奇的国度,小型企业能活下来,就已经是奇迹。

更何况,如果不是霸道总裁李英俊,给片中的穷小子(崔宇植 饰)介绍工作,这家人连去披萨店兼职都费劲。

教育

片中主人公家的儿子四次高考都没进入大学,妹妹作图技术MAX却依旧落榜。

这不是因为韩国学生太聪明,而是这家人太穷。

据统计,早在11年韩国父母们花掉的补习费就高达180亿美元。

如此高额的补习费用,低收入家庭根本无法负担。

另外,韩国早在20多年前就引入了“高中综合生活记录本”,它分别从课程分数、出勤状况、课外阅读、获奖经历、社会实践等9个方面,综合考量学生成绩。

首尔某高中学生的记录本

然而一切不以试卷分数为标准的考核,都能被金钱左右。

韩国的许多私立高中,就以把记录本的内容润色漂亮为宗旨,让富人家的孩子含着金汤匙走入大学。

在穷学生间,还流传着四当五落的说法,意为:

一天睡四个小时的考生会当选(考取理想学校),睡五个小时的则可能落榜。

了解到这些,我想你就能理解片中一家四口的人设并不特殊,他们反而是韩国底层生存状态的概括和浓缩。

《寄生虫》能够拿到金棕榈,一方面是对韩国电影工业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是基于韩国影人在反应社会问题题材上的持续输出。

这两年,抛开李沧东的《燃烧》,还有《国家破产之日》、《生日》、《小委托人》这些从现实问题出发的电影。

虽说有艺术片,有商业片,最后的成果也有好有坏,但《寄生虫》至少证明,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

几十年前,中国也出现了展现从抗战到文革,人们凄惨命运的《霸王别姬》;

出现了聚焦于小村庄,但却锋芒毕露的《鬼子来了》;

出现了描摹底层,毕生命途多舛的《活着》;

这些电影,都受到了全球顶尖电影节戛纳的认可。

杀姐不奢望,中国电影能在这个基础上再次超越。

至少在经历过巨大的挫折和失败后,国内还有影人敢于正视,那些真实存在于身边的问题。

任凭窗外,大雨瓢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