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好时光,每天听见有趣的苏州。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习惯了弹幕这种及时评论的互动观看方式时,还有不少年纪稍长的朋友始终搞不懂:
你们的屏幕被那花花绿绿枪林弹雨似的字幕挡住了,那还怎么看得清视频呢?
弹幕文化
说起来弹幕视频的鼻祖来自日本,而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则是B站,但是还有一种文字弹幕,出现的历史就要早得多了,那就是中国古代流行的小说评点,最出名的大概要算是这几个苏州人了。
金圣叹,苏州明末清初有名的怪才,一生最主要的成就就是点评、修改了《水浒传》。周作人把他看得很高,说“小说的批,第一自然要算金圣叹”。在小说里除了对剧情、人物、写法的点评,他还常常有惊人的吐槽。
比如在武松那一段故事里,从景阳冈下来后武松成为了打虎英雄,成为先进典型后就在阳谷县大街小巷游街展示英雄的光荣形象,当地百姓因此热热闹闹地当了一次吃瓜群众。
世事难料,一年后英雄成了囚犯,为了给兄长武大郎报仇武松吃了官司,而罪魁祸首的王婆也被官府判了死刑,当地百姓又围观了一次杀头的热闹。
央视98版《水浒传》中武松形象
这样壮烈的惨剧后金圣叹却大笔一挥:
第一番看迎虎,第二番看人头,阳谷县人何其乐也。
金圣叹对《水浒传》中众多典型人物的塑造,不同的性格、气质、形状等的描绘也是赞不绝口,他评述说:
“《水浒传》中只是写人粗鲁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构,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
央视98版《水浒传》现场花絮
金圣叹个性十足,在专业上有一种“唯我独尊”的霸气。他认为《水浒传》原著显然是个严重的烂尾,于是他单方面宣布,后面的50回肯定不是施耐庵写的。
谁写的不重要,反正他都给删了。删了还不够,他还要自己改,经过他精修过的《水浒传》一面世就受到不少读者的追捧。夸张一点讲就是“此本一出,他本尽废”。由于所删近半,所以有“金圣叹腰斩水浒”之说。
金圣叹有个苏州老乡,叫做毛纶,年轻的时候也小有名气,可惜不会考试,仕途惨淡。中年后更是不幸失明了,他整日在家闲着,就开始点评小说自娱自乐,没想到一不小心就火了,而这部小说正是《三国演义》。
毛纶在家口述点评,负责记录、校订的就是他的儿子毛宗岗。(主要还是毛宗岗)父子二人联手,一边吐槽一边还不断给原著修修补补,顺便夹带了不少私货。
谁也没想到他们居然修订出了最权威的版本,直到现在市面上流行的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就是他们出品的。
在这版“毛本”里,毛宗岗虽然不像金圣叹那样大刀阔斧的删改,但也贡献了许多点睛之笔。
比如《三国演义》开头那首《临江仙》就是他加上去的,明代大才子杨慎写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被巧妙的移用到整本书的开头。
后来央视版的电视剧还把这首词谱曲写成了一首经典歌曲,每当旋律响起,这个中国历史上英雄辈出、荡气回肠的时代就会在脑海里徐徐展开。
他们父子同时还是诸葛亮的脑残粉,只要有操作空间他俩都会忍不住把诸葛亮吹捧一番,古本里但凡出现诋毁刘备、诸葛亮的只言片语,都会被他们毫不留情的删除。也难怪鲁迅后来发出感叹,这版三国里“状诸葛之智而近妖”,显然粉丝把偶像吹过头了。
不同版本的诸葛亮
当然诸葛亮的形象经过修订整体上显得鲜活而有神韵,比如刘备三顾茅庐时,看到诸葛亮的草堂挂着一幅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个在罗贯中的原版里是没有的,毛宗岗把它加了上去,一下子就把诸葛亮的气质凸显了出来。
其实,这类评点是古代小说批评的主要形式,大概是在明代中后期诞生的,最著名的代表除了金圣叹、毛宗岗外,还有张竹坡点评《金瓶梅》,脂砚斋点评《红楼梦》等。
好的文学点评家往往不仅有奇妙的文采,更有很多哲学的思辨。比如金圣叹在点评《西厢记》中这样写道:
“几万万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掣,无不尽去,而至于今年今月而暂有我。此暂有之我,又未尝不水逝云卷,风驰电掣而疾去也,然而幸而犹尚暂有于此。幸而犹尚暂有于此,则我将以何等消遣而消遣之?”
逝者如斯,人生无常,金圣叹用这几句话让我们变得豁然开朗,一切都将风驰电掣而去,所有烦恼忧愁都不值得挂怀,我们有幸暂且活在此时,理应珍惜,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