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已过,小雪刚至,连日的北风让北京的气温直接降到零下。然而再冷的空气,也抵挡不住一颗"炽热"的心。北京科技大学或许是这个冬天最温暖的地方了——
为3岁孩子带去生的希望
北京科技大学年仅22岁的熙宁(化名),长期积极参加志愿活动,6次无偿献血,他将自己的血样留在了中华骨髓库,2018年底,他接到了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消息。与他配型成功的,是一位年仅3岁的血液病患儿。在和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充分沟通后,熙宁很快就同意了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一名年仅3岁的血液病患儿带来生命希望的感人故事在校园内传开,得到了诸多主流媒体的报道和点赞。
累积献血超5000毫升
同样"热血"的还有鲁斯兰,北京科技大学哈萨克斯坦籍国际学生。在中国期间他累积献血量已经超过5000毫升,相当于把全身的血液都换了一遍,他无偿献血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于2017年5月11日《新闻直播间》专题报道了鲁斯兰在中国八年间坚持献血5000毫升的故事,人民日报客户端、搜狐、网易、腾讯、新浪等多家媒体纷纷转载。
爱心帮扶志愿者团
北京科技大学教师刘江山,他把浓浓的爱心和温暖,带到了远在海拔千米之上的"羲里娲乡",天水秦安的一个小村庄里。2017年5月,刘江山在与秦安县挂职的吴豪伟老师聊天时,了解到当地落后的教育状况和农村艰苦的上学条件,他感到十分忧心的同时萌生了一对一资助的想法。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于是他在社交平台发出了"一对一资助"的号召,寻找有资助意向的爱心人士,向秦安县贫困在读学生提供经济资助。信息发出的当天晚上就有十几名志愿者加入其中,随即15名贫困学生成功得到帮扶。"爱心帮扶志愿者团"由此诞生,一场温暖的爱心传递也踏上旅途。
刘江山说,"爱是一种无声的传递,它会越来越大,越传越广,还会开花结果。"从最初的11人到如今的160多人,这个群体仍然在扩大,得到资助的孩子也仍在不断增加。
"学雷锋"志愿服务彩虹计划
2019年"学雷锋"志愿服务彩虹计划由北科大志愿者联合会发布。红色赤诚——"赤诚爱国"志愿服务行动;橙暖校园——"温暖贝壳"志愿服务行动;黄土深情——"西部计划"志愿服务行动;绿色希望——"绿色支教"志愿服务行动;青春担当——"五大青年"志愿服务行动;蓝图使命——"国家力量"志愿服务行动;姹紫京城——"志愿北京"公益服务行动。2019年"学雷锋"志愿服务彩虹计划得到北科大青年志愿者的积极响应,阳光贝壳普法走进课堂、研究生支教团、关爱社区老人、担任大赛志愿者、探访患病儿童……他们通过实际行动传播温暖,践行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照料患癌退休教师
能环学院能动1502班李宁,坚守志愿服务三载有余。他连续三年坚持照料退休教师刘秉慧,大到陪同挂号就诊,小到订报纸和买生活用品,他是刘老师抗癌路上最信任的亲人。2017年年底,接到刘老师的一通病危电话,刚下课的他第一时间陪同老师前往北医三院,之后又连夜转院到安贞医院接受治疗;短短几天时间进出五六次抢救室,他成为刘老师生命关键时刻唯一的陪伴。
奖助学金近1000万元
北京科技大学有着完善的奖助学金政策,学校成立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心理素质教育中心、资助管理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创新创业中心、人文素质教育中心六家中心,全程保障和指导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
本科生奖学金共计34项,奖励金额每年多达770多万元。奖学金额度高、覆盖面积大。最高额奖学金2万元, 奖学金金额1万元的有5项。学校奖学金覆盖率近50%。
各类助学金近1000万元,100%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设置校内勤工助学岗位2000余个,校外岗位近200个,不会因为家庭贫困等经济原因让任何一个孩子失去学习机会是北科大的承诺。
从捐献造血干细胞到陪伴患癌退休教师,从一对一资助到去西部支教,从发布彩虹志愿者计划到近1000万奖助学金,北京科技大学一直在用行动传递着温暖。这个冬天,北京科技大学就是最温暖的地方。
更多校园资讯,欢迎关注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办头条号!
部分素材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官网、官微,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办官微,北晚新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