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北科,一刻也不能分割。"在北京著名的学院路上,坐落这样一所高校——北京科技大学。在67载的历史进程中,它始终以服务国家重要战略需求为己任,与民族奋进的脉搏一起跳动,立足行业、面向全局,务育人之实、谋科研之新、求贡献之真,铸就了一篇"为中华之崛起,奉科技以强国"的发展华章。
前夜
在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各条建设战线百废待兴,人才奇缺。 1952年,经过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与重工业部磋商,决定以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山西大学、北京工业学院、西北工学院、清华大学这六所著名院校的部分系科为基础,成立了一所以工科为主高等学府。由此,这所有着光荣传统和历史的高校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发展篇章!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如今的北京科技大学,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并先后入选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首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67载岁月,北科人步步成长,用智慧书写着北科奇迹!近年来,学校发展迅速,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学校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科学技术史4个全国一级重点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
2018年,北京科技大学7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位居全国高校第8位;
2019年,学校位列2020QS世界大学排行榜第462位,进入全国高校前20;
在2019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北京科技大学23个学科上榜, 16个学科进入全国前25%,上榜数位居第29位;
以立德树人、科教兴邦为己任,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产业进步。北京科技大学凝练了崇尚实践的鲜明品格,熔铸了求实鼎新的校训精神,融入到一代又一代北科人的文化血脉中,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永恒的精神坐标。
相遇
在北京科技大学的校园中,无数个"相遇"的故事在时刻上演。因为相遇,这里走出了院士夫妻;因为相遇,学霸情侣彼此成长;因为相遇,优秀的学子聚集在一起组建成"别人口中"的学霸班级……
他们是一对高材生。1953年,柯伟、李依依共同走进北京科技大学的校园,两人在跑道上从相遇相识到相知相爱。此后的岁月中,他们携手于同一研究领域,两人都是金属领域的专家,并双双当选院士。
柯伟院士长期从事金属蠕变、疲劳及腐蚀疲劳等材料失效与保护的研究,其一生所做的就是希望能更多地改善材料的服役性能,减少国民经济的损失。李依依院士开拓了我国低温高压抗氢材料的研究。提出并致力于发展可视化铸锻技术,为我国铸钢支承辊、大型船用曲轴曲拐等大型关键铸锻件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院士夫妻的感人故事不仅激励着北科人砥砺进取,同时也成为新时代"学弟学妹"们的榜样与楷模。来自高等工程师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卓越计划)2015级学生刘逸群与王雪,一个排名第1一个排名第3,在北科互相帮助共同成长。他们之间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只有平平淡淡在自习室或图书馆挑灯夜读的相依相守,互相鼓励。在毕业时,俩人相继直博北大和保研清华,成为了同学们羡慕的"学霸情侣"。
在北科,两个人的相遇促成了一段难忘的爱情故事,而当众多优秀的学子相遇在一个集体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北京科技大学数理学院黄昆班15是一个不折不扣的 "学霸班级":大二学年加权平均分88.027分,大三学年加权平均分90.048分,保研率高达50%。两年里,班级接连获得黄昆特等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奖学金总额达16.35万元,更有专利、论文,几十项国家级、市级和校级荣誉。
在北科相遇,在北科相知,在北科奋斗,一个又一个北科人用亮眼的成绩证明着自己的"不平凡"。
回归
1951年,柯俊首次发现并提出钢中贝茵体(或称贝氏体)切变位移运动,其转变受溶质控制的机制,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并获得伯明翰大学理论金属学系终身讲师的任命。然而回国报效,是他从未忘记的愿望。
当听到祖国的呼唤,柯俊拒绝了西方国家提供的优厚条件毅然归国,"我来自东方,那里有成千上万的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那里一吨钢的作用,远远超过一吨钢在英美的作用。尽管生活条件远远比不上英国和美国,但是物质生活并不是唯一,更不是最重要的"。1954年柯俊调入北京科技大学,次年着手筹建中国第一个金属物理及金属物理化学专业,年逾半百之时,他开拓中国冶金与材料史研究,开启定量冶金考古研究的新篇章。1980年,柯俊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6年,为了响应国家"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谢锡善毕业后,远赴捷克攻读副博士学位。1961年他抱着满腔热情归国奉献,在北京科技大学的校园里他坚守科技实业创新,著书立说,桃李满天下,伴随着中国高温科技事业一路走来一路高歌。
陈飞武教授1995年在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到日本和美国深造,2004年他毅然选择回国,在北京科技大学落地生根。多年来,陈飞武教授在开壳层微扰理论、多参考态微扰理论、约化密度矩阵理论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2017年,陈飞武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Chemistry发表的论文Multiwfn: A Multifunctional Wavefunction Analyzer. 高居2007-2016年我国高被引论文中被引次数最高的10篇论文第7位,累计被引次数1980次,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准确有效的参考。
从星火拓荒到桃李天下,从钢铁摇篮到科技殿堂。60余年间,先后有三十余位在这片热土工作或学习过的北科人跻身两院院士,他们正直伟岸的风骨、坚忍不拔的品格、虚怀若谷的心胸,如同苍翠挺拔的青竹,巍然耸立于华夏大地,在莘莘学子心中岿然不可磨灭。
你好北科
今年67岁的北京科技大学,迎来了3500余名2019级新北科人,他们来自全国33个省份和地区。这些萌新中当中年龄最小的出生于2004年,有11位同学名字叫"宇航",有1位同学在54年后的2019年成为了自己爷爷的校友,还有13位同学在开学典礼当天迎来了自己的生日。"求实鼎新,崇尚实践"是杨仁树校长给予新生的谆谆教导。迎新视频《北科有你》中一处处明媚的风景,一张张热情的笑脸,让喜迎八方学子的满井校园绽放青春的色彩。
"吾青年之盛志,如天光之正当,为中华之崛起,襄北科之华章"。激昂豪迈的《北科华章》是新生们入学时学唱的第一首歌。一声稚嫩的"你好,北科",开启青春的新舞台,书写新时代的华章。
夺冠
在北科,夺冠的喜讯不时从五湖四海传来。从聚光灯闪烁的国际体育赛事,到在校学子参与的各类学科竞赛,北科人在赛场上顽强拼搏、挥洒汗水,构成了一幅幅青春洋溢的动人画卷。
2017年8月10日凌晨,在伦敦进行的2017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中,北科优秀校友巩立姣凭借第五掷的19米94,获得了冠军!两年之后的2019年10月4日,已经30岁的巩立姣第七次站到世锦赛决赛的"舞台"上再次为中国队摘得金牌,成功实现卫冕。而她也成为中国田径史上第三位拥有两枚或以上田径世锦赛金牌的运动员,同时,她更是前辈黄志红之后,第二个实现世锦赛两连冠的中国运动员。
北京科技大学MEI机器人团队在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摘金夺银,还曾在第四届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代表中国夺得亚军,参赛机器人在国家博物馆展出,荣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
北科智能车队自2006年组建以来,代表北京科技大学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在过去的历届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中,北科智能车队共获18个全国特等奖,31个一等奖,至今已夺得17个全国总冠军。
2019年11月,在第十三届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中,北京科技大学入围的8支团队共斩获中国赛区五强、大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刷新了学校在该项赛事上的历史最佳成绩。
一个又一个桂冠,背后浸透了北科人的汗水;一段又一段征程,见证了北科人的勇气和拼搏。
白昼流星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北京科技大学韩静涛团队研制的大型展开系统则在"嫦娥四号"的参量探测中发挥重要作用。之前的2018年2月2日,标志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的张衡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同样是韩静涛团队研制生产的大型空间展开系统(一维弹性伸杆机构)作为主要执行机构进入太空,圆满承担了将卫星所携带的多个荷载送入卫星外太空的任务。
2017年11月,我国成功发射北斗三号首发双星, 一年1 9 星, 北斗三号系统用惊人的速度再次刷新了星座部署的记录。在这一系列的卫星发射中,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李成明教授科研团队研制的金刚石扩热板做出了特殊贡献,使中国航天器散热又获得一个新突破。
2016年6月,由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李晓刚教授领导的"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团队,在支撑"天宫一号"、"大飞机"重大科技专项方面的两项科技创新成果亮相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材料腐蚀平台为未来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器的选材、设计及可靠运行提供全面的服务,并将在材料腐蚀与防护方面直接支撑我国首个临海航天发射场的建设和安全运行,为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做出重大的贡献。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北科智慧,闪烁神秘月球,中国航天,探索浩瀚宇宙。
护航
2012年6月,"蛟龙号"在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纪录,也是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在这项伟大的科技创举中,北京科技大学矿机专业79级校友刘峰,连续六年出任蛟龙号海试现场总指挥,率队下潜7062米,打破了世界纪录,为我国载人深潜技术由跟跑、并跑向领跑的重大跨越保驾护航。
一帧又一帧的镜头,在岁月中诉说着伟大而又深沉的北科故事,一代又一代的北科学子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养分,朝着更为灿烂的未来砥砺奋进! "我和我的北科,一刻也不能分割。"67年,从一无所有、筚路蓝缕,到如今的桃李天下、科技报国,这里有奋斗的青春不悔的人生,也有难忘的同伴尊敬的恩师,北科故事不仅被时间镌刻在这里,同时也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延续~
更多校园资讯,欢迎关注北京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
本文部分素材来自:北京科技大学新闻网、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