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奕然
祖辈的殷殷期望、从小的谆谆教导、和谐幸福的家、源远流长的文化,拥有这些,就拥有了一种富足的精神。
丨革假村
我是一名壮族女孩,从记事起,一直在外公外婆的精心呵护下成长。2018年春节,外公又带我回到了老家——文山州广南县革假村。
我们一直生活在城市里,但革假,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革假村远近闻名:一个壮族村寨,几乎家家出学子,人人好读书。村民自古就以读书为荣,尚学之风盛行,这里有“一门三进士”的美谈,也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民风,是赫赫有名的文化名村。
一到村口,我又看到了那棵据说已经活了千年的大榕树,它树影婆娑,慈爱地呵护着村里的老人小孩,一年四季给予人们阴凉。村里的爷爷奶奶们只要闲下来,总爱在树下聊天、下棋、绣花,小孩们总在树下玩耍。
丨守护革假村的大榕树
腊月,浓浓的年味充溢了整个村庄。壮乡过年是要对歌的,对歌在专门的山头上,外公曾多次带我去,聆听别人云雀一样穿云绕梁的声音和机变百出的现编歌词,希望我能受些熏陶,学些壮族传统文化。
外公姓陆,他最爱在嘴边提起的是“诗书继世”四字。每次回老家,外公必带我去拜“进士牌匾”,它是这个美丽壮乡的骄傲。
历史上,广南地处偏僻,是“小民莫解汉语,稍能应对官长,不过千百中一两人”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自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知府茹仪凤到任后,才兴学宫、设义学、倡文教,在以后的一两百年间形成了风气,使得广南由一片文化的荒漠,一跃成为文化的荟萃之地,其间有据可查的进士就达22人之多,有8人还是先前尚“莫解汉语”的壮族,其中有3人就出自革假村。
史料记载:革假村陆氏一门的祖先,是一个随军进剿侬智高而落籍广南、入赘当地陆门的一个下级军官。陆门这个叫杨德清的先祖,由于来自文化较为发达的蜀地,所以比较重视子女的文化教育,并且立此为家规代代相传,到清光绪年间,终于培育出了陆毓云、陆毓贤、陆象乾一门三叔侄的进士。除此而外,陆氏一门还出了多名贡生。
丨革假村进士第
这样,革假的陆氏(布央)家族成了远近闻名的“窝贡爷”。“窝贡爷”成为广南城乡人发奋读书效仿的榜样,就连县官也敬慕三分,城里的县官每年都要来革假一两次,每次到村头就下马,一起走进家里。在清代除了陆氏(布央)家族外,另一家族的陆芳衡还荣获知府赠与的《画荻流芳》匾额。只有几户人家的王姓家族王国瑞于道光年间获广南知府何愚赠与的“槐堂春暖”匾。
革假村读书蔚然成风,代代相传,直到今天已持续三百多年。我的外公和叔公,都是60年代的大学生,毕业于云南大学,全家除了我之外都是大学生(作者为云南师大附中高一学生),把“诗书继世”的传统家风一直传习至今。
从我记事起,我的妈妈就一直向我推荐世界各国的经典,希望我能从经典中汲取养分,获得成长。只要是老师提到或者我感兴趣的书籍,她都去书店或者去网上购买,我们家几乎每个季度都有新书出现在书架上。我的外公是一个特别节俭的人,在家里把厉行节约贯彻到了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细节,却从未对我们买书提出过任何异议,反而一直对我说“要多看书”。
丨陆家一门三进士
我们家里还有一个小小的风景,那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藏书和看书的小角落。这样的条件,也许是我们那些一边要忙于耕种养家,一边奢侈地在晚上点一盏油灯看书的先祖们所羡慕的吧。
革假村里,有“进退有经,举动周旋皆圣教;仕农为本,勋名事业振家风”的祖训。词语文绉绉的,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种地的同时不忘读书,生活中要以诗书中的礼仪和道理来要求自己,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耕读文化”,是士大夫所向往的“理想生活”。然而,真正的耕读生活是非常艰苦的。
我的外公从来不向我讲述他小时候生活的艰苦,我就央求已经73岁的叔公陆华岳说说他的经历。叔公是云南著名的少数民族画家,作为革假村一门三进士的陆氏后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告诉他读书的重要性。
“我的老母亲那时候生活非常艰难,一个农村妇女要抚育四个子女,艰难程度别人无法想象,家里面的亲戚朋友见到她都说,动员你的大儿子,不要再读书了,家里留下一个人种地。但是无论如何艰苦,我母亲都没有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我就一直坚持着,终于考上了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丨进士牌匾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陆华岳叔公的母亲含辛茹苦供养四个子女上学读书,最终通过求学一步步改变了命运,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虽然他们现在都已退休在家,但他们发奋求学的事迹,不断在村里流传,像他们的祖先一样,成为了村中晚辈们效仿的榜样。
我的外公那一代,村里出过许多人才,有四乡闻名的画家,有一直刻苦笔耕的乡土作家,他们虽然没有成为“大家名家”,可是一个个也把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四艺”继承下来。相比较,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各方面的物质条件都好了,文化的全面涵养反而退步了。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诗书继世,忠厚传家的家风,在革假村一代代流传。溯源寻根,革假村读书人那么多,除了靠自身努力外,受到“进士第”文化精神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革假村不爱攀比财富,却爱攀比文化,全村140户人家,考出180多个大学生。
丨革假村尚学之风四处可见
回乡时,外公指着一家家的房屋,如数家珍地介绍着这家祖上出过什么文人,现在又出过多少大学生……最后,他用意味深长的眼光看着我,我顿时感到一种责任被传递到肩上,同时又觉得从祖辈这里收获了巨大的财富。祖辈的殷殷期望、从小的谆谆教导、和谐幸福的家、源远流长的文化,拥有这些,就拥有了一种富足的精神。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革假村的尚学村风是由300年来的能人志士所塑,你我或许无法拥有这样家乡,但精神的传承从不受地域、身份限制,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感受、体悟、传承革假村的精神力量,塑造一个拥有尚学之风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