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猝死高危患者?这8种不可忽视|识“图”寻踪

2019-12-02   医脉通心内频道
演员高以翔的不幸离世,又触动了一大批中青年人的敏感神经。“心脏性猝死”这个飘忽不定的死神,说不准何时,以何种方式,就降临在了一个看起来健康的人头上。

作者:何金山

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这个人在几个小时前,可能还在录制节目,或者跑步锻炼,又或者为其他人看病,他可能是一个演员,一个工程师,一个科学家,也可能是一个医生,他可能是校园里孩子的父亲,家里老人的女儿,又或者是妻子深爱的丈夫,但在死神降临的一瞬间,一切都没有意义了,无论什么职业,什么角色,无论你已取得多大的成就,都瞬间化为虚无,这正是心脏性猝死这个死神最恐怖的地方。

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但心脏性猝死面前,却不

我们关心的是,哪些因素,会增加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哪些人,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更大

所谓心脏性猝死,是由于心脏功能障碍导致的突然不可预期的死亡。而心脏的功能障碍,可由心脏不同的结构所导致,如心肌的问题、瓣膜的问题、心脏血管的问题,以及最重要却常容易被忽略的心脏传导系统的问题(图1)。各个结构对应的临床常见疾病分别为肥厚型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脱垂、冠心病、室速、室颤和各种离子通道病等。

图1 心肌、瓣膜、心脏血管和传导系统各个部位的异常,都可能造成心脏性猝死

对于心脏性猝死来说,有三个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1既往曾发生过心绞痛或心梗

75%的猝死病例曾发生过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后的6个月内,是猝死风险最高的时期。

2明确诊断的冠心病

接近80%的猝死都是由冠心病导致的,因而吸烟、早发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也是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3既往曾发生过心脏骤停

既往曾发生过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抢救过来的患者,没有可纠正的可逆诱因,1年内再发心脏骤停的概率高达70%。

因而,对于这些患者,需要植入ICD进行猝死预防,因为患者不可能每次都如此幸运,成功从死神的手里逃脱。

其他容易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因素包括:

4遗传性心律失常

(患有遗传性心律失常或具有遗传性心律失常的家族史)

无论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还是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的患者,发生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都明显增高,这些患者的家属,可能平时没有症状,但可能以心脏性猝死为首发表现,因而明确诊断的遗传性心律失常,对家属的筛查也是治疗的一部分。

5诊断为肥厚型或扩张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为导致青年猝死的最常见原因,其导致心脏性猝死有两大类原因——机械上的梗阻和恶性的心律失常,恶性心律失常更为常见。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室间隔不对称性肥厚,会阻碍血液经左心室进入主动脉,严重的肥厚可造成左室射血的明显减少,诱发猝死。同时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伴有电学的不稳定性,容易发生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造成心脏骤停而死亡。

扩张型心肌病发病率低于肥厚型心肌病,但临床并不少见,当其发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或室颤后,也可造成心脏性猝死。而11月29日在北京地铁2号线一名乘客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死亡,据报道,该乘客就患有扩张型心肌病。

6患有三度房室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

三度房室阻滞,在心律慢之后,一方面可由于长时间的停搏而死亡,同时其继发QT间期延长,发生间断扭转型室速,也是心脏性猝死的一个原因——缓慢的心律失常,但导致死亡的,可能是由其继发的快。

7预激综合征

预激综合征本身伴有的窄QRS波室上速,可造成反复的心悸,但不致命,可是如果旁道的不应期短,预激综合征伴有房颤前传时,可由于过快的心室率造成室颤而猝死,因而在2019年的室上速管理指南中,建议对无症状的预激综合征患者,也需要进行电生理检查和治疗,其中一方面原因,就是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8心力衰竭,EF值降低

无论是心肌病变也好,还是缺血性心肌病,当已经造成了心衰和射血分数(EF)值降低之后,心脏性猝死风险就已经明显升高了。

EF值是无创指标中,心脏性猝死最强的预测因子,当EF值低于30%时,即使没有发生过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也建议植入ICD进行猝死预防,就是这个道理。

说了这么多,几乎还是围绕着心脏的疾病或异常状态在谈,但心脏性猝死,是在心脏病变的基础上,加之不良生活方式的诱因,比如吸烟、熬夜,比如不适当的运动,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这些因素或造成了心脏的病变(冠心病),或促成了室速、室颤的发作,但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当猝死发生后,原发的心脏病和诱发因素,哪个起的作用更大,在这一个患者身上,似乎已经没有比较的价值,所以心脏病和诱发因素,都重要,能治疗的,都要治疗,能纠正的,都要纠正,由于篇幅限制,关于生活方式的不良因素,我们会单独介绍。

希望我们都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心脏,识别危险,远离猝死!

参考文献:

[1] Bagnall RD, Weintraub RG, Ingles J, 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among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N Engl J Med 2016; 374: 2441–2452.

[2] Mark Dennis, Alexander Elder, Christopher Semsarian, et al. A 10-year review of sudden death during sporting activities. Heart Rhythm 2018; 15: 1477–1483.

[3] Semsarian C, Sweeting J, Ackerman MJ.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athletes. BMJ 2015; 350: h1218.

[4] Maron BJ, Doerer JJ, Haas TS, et al. Sudden deaths in young competitive athletes: analysis of 1866 deaths in the United States, 1980-2006. Circulation 2009; 119: 1085–1092.

[5] Harmon KG, Asif IM, Maleszewski JJ, et al. Incidence and etiology of sudden cardiac arrest and death in high school athle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Mayo Clin Proc 2016; 91: 1493–1502.

[6] Van Brabandt H, Desomer A, Gerkens S, Neyt M. Harms and benefits of screening young people to prevent sudden cardiac death. BMJ 2016; 353: i1156.

[7] Marijon E, Tafflet M, Celermajer DS, et al. Sports-related sudden deat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Circulation 2011; 124: 672–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