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开学季,前几天话题“幼儿园年度大型灾难片”也上了微博热搜。
幼儿园入学第一天,新入园的孩子们哭惨了,坐着哭,躺着哭,成群结队一起哭。
幼儿园还没进门,孩子已经哭嚷着不肯进去,爸爸只能从地上把孩子强行抱起来。
小班教室里孩子哭成一片,挣脱老师的怀抱,不停地找妈妈,大哭大闹。
的确,宝宝第一次离开家,不适应新环境,父母或者爷爷奶奶会很担心,甚至会在幼儿园门口守着,孩子在里面哭,爸妈在外面眼泪汪汪。
家长们能登高就登高看,爬不上去的还使上了望远镜。
可自己什么办法也没有,每天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都要演绎一场生离死别的大戏。
宝宝从幼儿园回来以后,他可能心情很好,也可能心情不好,甚至于会乱发脾气,这都是孩子“分离焦虑”的体现,他想通过这些方式告诉你一件事情,说“妈妈明天别让我去了”,这跟孩子的不安全感有很大的关系。
“分离焦虑”也叫“心理断乳期”,一开始是对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因为孩子会对父母产生依恋性,心理学里专业名字叫“依恋关系”.
父母跟孩子之间依恋关系形成的标志就是:孩子身上出现分离焦虑和怯生现象,也就是怕生的现象。
三周岁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讲是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因为从三岁开始孩子要离开父母,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跟陌生的人,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朋友一起过集体生活。
这个变化太大了,孩子需要个适应过程,而适应的关键在于孩子有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有没有能力跟幼儿园的老师、园长、小朋友建立感情。
父母越不舍,越心疼孩子,对帮助孩子就越无益。
孩子哭怎么办
要解决分离焦虑,我们需要从这几个方面来构建宝宝的安全感。
不仅仅是你要给他足够的安全感,还要帮助他的内心主动构建安全感。
情绪是很容易被感染的,所以在上学的前一天晚上,早点睡觉,第二天早上起来家长用愉快的情绪感染孩子。
三岁之前,爸爸妈妈跟孩子的情绪是够深的,你的情绪心情要愉快,这个孩子就会愉快一些。
另外把孩子交给老师的时候,请记住最重要的原则叫“温柔而坚定”。
也就是说,当我们把孩子送入幼儿园时不要停留,要坚定的离开。
你要对老师温柔而坚定,愉快的说再见,跟孩子说再见,然后就马上离开。
千万不要在角落里藏着,在窗户上趴着来偷着看孩子。
你要在孩子面前展现出你对幼儿园,对园长,对老师百分之百的信任,如果你都不是信任、信赖幼儿园的,孩子更会对这里担忧。
孙俪曾在微博上提到邓超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故事,一步三回头,偷偷抹眼泪,最后还到教室门口站了一会儿。
其实不光孩子有分离焦虑,父母也会有,小七知道这不仅仅是孩子第一次离开你这么久,也是父母离开第一次孩子这么久,但是在合适的时间点放手,孩子才能勇敢的奔向未来。
所以温柔而坚定,果断地离开。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给孩子准备的东西,专业术语叫“依恋物”,通俗的讲就是一个布娃娃或者是一个毛绒小熊。
如果孩子从小在家有这么一个毛绒玩具就很好了。孩子可以带着这个毛绒玩具去了幼儿园里头午睡,这是心理安全感的依托。
所以如果孩子在家有任何一个喜欢的玩具,无论是毛毯还是小抱枕还是变形金刚还是其他玩具,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都可以带上。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依恋物是缓兵之计,适用于很不适应新环境的孩子,我们应该让孩子逐步脱离依恋物。
并且有些幼儿园是不让带来学校,看不同幼儿园不同要求了。
放学接孩子的时候,最好要准时,不要迟到。
在《周末父母》中,轩轩的妈妈因为临时加班,没有办法实现接孩子回家的诺言。
到了晚上爸爸才急忙赶来,接到孩子的时候,孩子已经很难过了,一脸不开心的和爸爸说:“妈妈她骗人!”
孩子在这儿等了一天了,我们知道孩子跟你刚接触、刚分开、跟你来接他这三个时刻,他的分离焦虑的水平是最高的,所以来接孩子,最好不要迟到。
3—6岁是孩子构建“自我”的关键时期,这时我们可以用正面的评价,让孩子觉得他很勇敢,能克服很多困难,帮助他本身建立安全感。
我们经常讲说:不能批评孩子,要鼓励孩子,那是因为三周岁之前的孩子没有自我的评价能力。
心理学认为,孩子自我认知需要一个过程,在三周岁之前他没有这个能力,所以他听信成人的。
也就是说一个3周岁之前的孩子,是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
你说他是个傻瓜,他就真的觉得:“原来我挺傻的”。
如果你说:“你很棒!你很勇敢!”那他觉得自己就是勇敢,很棒。
我们成人经常会觉得我们是在逗孩子,其实这些所谓的负面的评价,我们教给孩子贴标签,会对孩子的自我认知和对自己的评价有不正确的认识,所以孩子会变得自卑和不自信。
所以在日常,我们要给他很多的正面鼓励,让他自己充满自信。
平时你还可以塑造幼儿园的形象,把幼儿园描绘成为天堂,一个儿童乐园。
“宝宝,那里有那么多玩具,那么多游戏,那么多好吃的,那么多好朋友等着你,你一定要去,这是非常快乐的。”
孩子从幼儿园回家
我们说的第一句话很重要
这是网上广泛传播的图片,幼儿园放学前,家长都拥堵在门口,等待孩子出门,还有人拿着娃娃举高高,生怕孩子找不到自己。
的确,对于孩子的关心,不仅仅体现在拥堵的幼儿园门口,还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万千个提问上。
孩子从幼儿园回家,我们理所应当的会想了解他的情况,想知道他到底在幼儿园过得好不好,就会问他各种问题。
但是有这么两种问题,是常见的错误询问方式,大家看看自己有没有踩坑。
(1)刨根问底型
我当年在幼儿园接我女儿的时候,听过太多家长在幼儿园门口接到孩子后第一句话问的都是:
“宝宝你吃饱了吗?今天下午那顿吃的什么?吃包子吗?包子是什么馅儿?你吃了几个包子?有没有人打你?”全都是这种类似的问题。
还有类似的问题:“今天上了什么课?都懂了吗?你累吗?”
其实孩子是不喜欢回答那一大堆刨根问底的问题的,你不停的来拷问孩子,孩子是很反感,会非常的不愿意配合回答这样的问题。
(2)引导评价型
常见的询问方式是这样的:
“宝宝,今天有人打你吗?有没有人欺负你?今天有没有受委屈?”
孩子是没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当然孩子对环境也没有评价能力。
如果你告诉他:这个环境当中他可能吃不饱,他可能被人欺负,他可能被人打,在那里可能受委屈,你猜孩子下次还想去幼儿园吗?
所以父母在孩子面前必须坚信,表现出这种信赖来,就是:“上幼儿园真好,幼儿园真好玩,幼儿园的小朋友真有意思。”
这样展现正面的态度给孩子,孩子才愿意去幼儿园。
有人曾经做过调查,发现在中国,父母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家时,说的第一句话通常是这四句:
“今天在幼儿园吃什么了?”
“你们今天学什么了?”
“有人欺负你吗?”
“今天老师布置作业了吗?”
并不是说我们一定不能问孩子这样的问题,而是说我们见到孩子,第一句话不要问这样的问题。
很多家长会疑惑,那不问这些问题还能问什么?
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其实我们最应该给他关怀和拥抱。
然后之后再问孩子问题。最值得问孩子的问题,叫情绪共享问题。
也就是说,这样的提问可以让孩子和我们分享他的正面情绪。
我们需要问这种问题:
“宝宝,你今天在幼儿园过得愉快吗?”
“你今天有交到新的朋友吗?”
“你今天玩什么好玩的游戏啦?”
“你今天跟朋友们做什么有意思的活动?”
这种情绪共享问题就算孩子不能回答,就算他说:“没有什么有意思的”也没关系,给他时间慢慢来。
问情绪共享问题的关键,是让孩子去关注到让自己开心的事情,关注到上幼儿园有哪些快乐的改变,有哪些愉快的经历,而不是让他想到自己多累、离开爸爸妈妈多难受。
好啦,快用小七老师的办法试一下吧~
关于育儿,或许你还有很多问题
没关系,小七老师一直关注家长们的需求
我们将不断推出能解决大家育儿问题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