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好片不少,但最佳我只想给它

2019-09-12   杀姐电影

说起纪录片,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必定是中央9套和BBC。

再不济,也得是《人间风味》、《人生一串》。

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字,小荧屏。

许多纪录片虽然优秀,但上院线票房低迷,几乎是这个类型无法逾越的障碍。

今天杀姐要安利的纪录片,却很不同。

它甚至比许多商业巨制,更值得买票去看——

《徒手攀岩》


作为第91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得主,只有走进电影院,才能充分让人感受到那份由眼及心的震撼。

片子讲的是一位攀岩运动员Alex,徒手爬上一座悬崖的过程。

这座名为酋长岩的悬崖位于美国优山美地国家公园,是地球上最大的一块单体花岗岩。


它高达914米,比阿汤哥在《碟中谍4》里“爬”过迪拜哈利法塔还高将近100米!

所谓徒手攀岩,就是没有任何工具和保护措施,在近乎九十度垂直的悬崖上攀登将近一公里,攀岩过程长达四个小时。

在这个过程中,支撑攀登者全身重量的,只有手指和脚尖。

而支撑手脚的,可能只是山崖上一块几厘米宽的突起。



当需要换手换脚的时候,人全身的支撑点会减少到两个。

只要一次失误,攀登者就绝无重来的机会。

此前就曾有83人,挑战酋长岩失败。

即使对于专业攀岩运动员来说,这也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Alex正是完成这个挑战的第一人。


好几个看过IMAX版《徒手攀岩》的小伙伴都说,他们已经好久没有不戴3D眼镜,真正解放双眼去看一部视觉大片了。

看着像蚂蚁一样渺小的Alex在悬崖上攀爬时,他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电影后半段更是让人心跳加速、手心冒汗。

一部2D电影,愣是让人看出4D厅才有的临场感,这就是100%实拍的魅力。

是的,我们在本片中看到的一切,都没有特效修饰。

单是这一点,就比那些在绿幕前凹造型的好莱坞大片,更震撼人心。


更加可贵的是,主人公Alex和那些为了追求刺激而去蹦极、跳伞的热血小青年不同,从他身上,我感受到的是大师气质。

Alex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他为此准备了整整八年。

在这八年里,他带着绳子攀登过酋长岩近60次,一遍又一遍地考察路线,每次攀岩回来,第一件事就是记笔记。

岩石上哪个地方有一个微小的凸起可以借力,哪个地方手和脚应该怎么配合,Alex都牢牢背了下来。



他说:

攀岩时最大的风险不是外界的风吹草动,而是内心的情绪和压力。

对于攀岩者来说,最难挑战的敌人,永远是自己。

为了战胜自我,Alex每天住在一辆靠近悬崖的拖车里。

他除了吃饭睡觉、攀岩训练以外,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在拖车里练习引体向上。

不是用手掌,而是用手指吊起全身的重量,一吊就是一个小时。


这么做不仅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在驯化恐惧。

在影片里,医生对Alex的大脑做过一次核磁共振,发现他的杏仁核比普通人更加平静。

杏仁核是人的情绪中枢,人之所以会感到恐惧,就是因为杏仁核的活跃。

而Alex能控制自己的杏仁核,这就意味着他能自行掌控情绪。


在Alex攀登成功后,有人问他:“你下午怎么庆祝一下?”

寻常的回答或许是:

回家大睡一觉;

开个派对好好庆祝一下;

或者开个发布会接受媒体采访。

但Alex却说:

我要回拖车,继续引体向上。


看,这就是战胜了自我,获得了内心平静的人的回答。

他早已放下一切,在为下一次更大的挑战做准备了。

在看《徒手攀岩》时,杀姐也总在疑惑:

Alex耗费八年,把生命赌在一块悬崖上,如果一步踏空就会万劫不复,他这么做究竟图个啥?

结果我查了一圈资料,也没找出什么端倪。

徒手攀岩不会给人带来金钱和地位,整个过程充满了孤独和艰辛,不会有观众,这甚至不是一个国际认可的赛事,它没有冠军,也没有奖杯。

但正是因此,它才格外美丽。

人不能活得那么狭隘,凡事都问一句图什么。

为了一件没有意义的事倾尽全力,做出不成功就死亡的努力,或许比精心掩饰的功利心更崇高。

再多的鲜花掌声、香车美女,也比不过人在登上高峰的那一刻张开双臂,拥抱虚无时的那份壮阔和平静。

那不是喜悦、不是征服,那只是平静,超越了一切功利、玄学,一切宗教意义和爱国主义的,真正的平静。

英国著名登山家乔治·马里洛经常被人问起:

“你为什么要登山?”

他的回答是:

“因为山就在那里。”


登山家乔治·马洛里,1942年在攀登珠峰的过程中丧生

这是一个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同时又能让一小撮人热泪盈眶的回答。

杀姐相信,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过长期坚持一件事,却不被人理解,反复被质疑的时候。

对我们来说,这也如同是在登山。

希望我们在面对诘问时能够挺直腰杆,带着与生俱来的骄傲回答一句:

“因为山就在那里!”

给无意义之人、无意义之事建立敢于直面世界的勇气与胸襟,这也许才是《徒手攀岩》真正挖掘出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