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坑村,位于江西抚州市牛田镇东南部乌江之畔。村子四周青山环抱,三面江水绕流,山川形胜,钟灵毓秀。和周围大多始建于明清时期的村落相比,该村"辈份"要大多了,早在唐末就已建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
流坑村的村民大都姓董。董氏尊西汉大儒董仲舒为始祖,又认唐代宰相董晋为先祖。据该村董氏族谱记载,董晋裔孙董清然在唐末战乱时,由安徽迁入江西抚州的宜黄县,他的曾孙董合再迁至流坑定居,成为流坑的开基祖。
青山绿山环抱之中的流坑村
到了宋代,流坑村董氏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兴,成为江南大家族聚居的典型代表。时有"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之美称。
到了元代,村子遇战乱而遭毁。后来的明清时代,村中有识之士绍继祖业,兴教办学,修谱建祠,并发展竹木贸易,使流坑村再一次繁荣兴盛。
据后人统计,全村曾出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尚书,下至主簿、教谕,超过百人。江西省有30名以上进士的村子仅有4个,流坑村是其中之一,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文物遗址保存完好的古村落。
流坑村内一家保存完好的院落
流坑古村民居大都有年代可考,其中明万历年间至清乾隆年间的几无缺坏。
民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的楼房,高一层半,格局多为二进式院落,内有一天井,布局简洁,朴实素雅。内里房间的格局多为二进三开间,一堂一厅,明代多前堂后厅,清代多前厅后堂,面阔三间,明间厅堂,次间卧堂,左右对称。外看,一般为长方形平面,用空斗砖墙围合,清一色的青砖灰瓦,高峻的马头墙,半掩半露的双坡屋顶隐在重重叠叠的马头墙后面。
流坑村的马头墙造型也较之其他村落丰富许多,有阶梯形、弓形、云形,个个翘首长空,既可防火,又可防风,还能挡盗防贼。
匾额随处可见
更有趣的是,流坑村"家家有匾,户户存联",而且这些匾、联皆有来历,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或表主人之身世,或显家族之荣耀,或体现儒家传统的道德思想,或反映"天人合一"美好情境。
你会惊讶地发现某位村民家中随意放置的一块匾额上,落款竟是某位名人的名字,对于一个历史上文风鼎盛、仕宦如云的村落来说,有这样的老物件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对耕读之道的信奉,对诗书传家的执著,使流坑村的建筑不管如何雕梁画栋,看起来都沉稳内敛,有着精致而不繁复、灵动而不张扬、壮观而不奢华的韵味。
董氏后人仍然生活在这些老宅中
虽然世事变迁,但流坑村民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似乎从未改变过:村中至今还有叮叮当当的铁匠铺、气味浓重的皮匠铺,一些人家还架着织布机,老人更喜欢用古钱币当牌局……
村中有一条小巷,平时与其他巷子看不出有什么区别,但到了赶集的日子,这条巷子就成了村中的"商业街",鸡蛋、粮食、器皿、布匹都摆在巷子里进行交易,所有物资都是村民自己生产、制造的——流坑几乎是个自给自足的小世界。
阳光晴好的时候,常见一些人蹲在屋檐下边晒太阳边聊天。老人们更会选个没有暗角的地方,摆张藤椅,一坐就是大半天。阳光变了照射角度,他们也跟着挪动椅子,在时间面前毫无畏惧,过着从容不迫的田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