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害虫”被列入国家保护动物名录,现在它们真嚣张

2019-09-24   老家许昌

三十年河西又河东,如今的小虫儿都成了“精”‖老家许昌

文‖张延伟

今年,邻居祥伯独辟蹊径,种了八分地的谷子。谷子原本耐旱,又是“生茬儿(第一年种谷子)”地,再加上夏季里俺这一带比别的地方“偏(多)”了好几场雨,地里的谷子长势喜人,比小擀杖肚儿还粗的谷穗足足有五六寸长,沉甸甸地耷拉着头儿,一幅丰收在望的景象。

起初,祥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可是随着谷穗一天天由绿变黄,粮食快到嘴边儿了,烦恼也随之而来: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麻雀飞来吃“鲜物儿”,落在谷穗上恣意啄食谷粒儿。

祥伯先是在田间地头用木棍绑了十多个“十字架”,给它们一一套上花花绿绿的破衣裳,带上破帽子,风一刮,上半截儿“摇头晃脑”,下半截儿衣袖扑簌簌乱摆,可是麻雀们仿佛料到这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难奈它何,依旧叨啄得欢畅,吃饱了就落在地头的树枝上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好似向主人示威一般,没有一点儿害怕的样子。

无奈之下,祥伯和祥婶儿轮番上阵,连吃饭也得岔开时段,一手拿根细木棍儿,一手掂个破铁盆,顺着地垄从这头儿到那头儿之间来回走动,一边用棍儿敲着盆儿一边可劲儿扯着嗓子吼,可是这边轰走一波,那边又来一群,铺天盖地的让人疲于应付。

最后实在没办法,祥伯学着电视上一些果园里预防鸟雀损毁果子的经验,到镇上的杂货店买回来200多块钱的细纱网,从上到下把整块地遮了个严严实实,这样麻雀们啄食起来就没原来那么随便了,要是一不小心被纱网粘住,弄不好连性命都得搭上。

麻雀们眼见危险系数陡增,很快便组织“大部队”转移“战场”,尽管仍有零星几只斗胆飞来啄食,倒也没什么大碍,祥伯老两口总算可以喘口气了。

祥伯逢人就说:“真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如今这些小虫儿(“麻雀”的俗称)咋都一个个成了精!从大集体到现在,我活了大半辈子,眼瞅着这些小虫儿可是越来越难对付了!”

但凡上些年龄的人,和祥伯一样感同身受的不在少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种植的谷子、芝麻等小杂粮虽多产量却低,自然要时时提防鸟雀损害。

好在田地里一天到晚到处都是参加劳动的人群,更何况当时麻雀被列为“四害”之一,全民动员、人人喊打,除了敲锣打鼓地变着法儿弄出各种噪音,让麻雀一直处于飞翔状态无法落地、最终死于饥饿和劳累,更有巢穴被破坏,鸟蛋被打碎,雏鸟被杀死,成鸟被捕杀……几乎到了赶尽杀绝的地步。

麻雀们风声鹤唳,无时无刻不胆战心惊,田间地头随便绑个稻草人、挂根随风飘摆的碎布条就吓得它们不敢近前。

后来,科学家们指出,麻雀虽然危害庄稼和粮食,但它们在繁殖期间主要以捕捉林木果树害虫为食,冬寒季节还兼吃杂草种子,对人类也有不少益处。随着粮食产量逐年增加,麻雀对于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也大大减轻,国家便把麻雀从“四害”名单中剔除出去了。

再后来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人们以种植小麦、玉米等高产作物为主,辅以谷子、高粱等杂粮,麻雀经过多年的繁衍生息,不但数量多了而且胆子又逐渐大了起来,它们专门瞄准籽粒暴露、适宜啄食的谷子、高粱等作物“下嘴”,慢慢地又有泛滥成灾的势头。

人们重拾以前的做法,绑稻草人,挂布条、彩旗等,开始还有些效果,慢慢地就收效甚微了。于是也改变策略,不断将防治手段提档升级:在即将收获的季节,有的从地这头儿到那头儿扯一串铃铛,人坐在树荫下拉着绳子不停晃荡;有的在地头支起一支“土装(一种在枪管里囤装火药和铁砂的自造猎枪)”,隔段时间朝天上放一枪;有的买捆鞭炮,吸袋烟工夫就点着一个扔出去……再配合着敲锣敲盆儿等,算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随着国家收紧对各类枪支弹药的管理,土装类器具逐渐销声匿迹。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收录机又在乡村里流行起来。于是,人们也与时俱进,录制了“吼—吼—”的轰撵声,在谷子将要收获那段时间,把收录机放在地块中间,音量调到最大而且不停地循环播放,这样效果倒是不错,也不用再一个劲儿声嘶力竭地吼叫了,只是一般的中型收录机一次就装6至8节干电池,细算起来花费也让人有点心疼……直到现在,人们仍不得不用纱网去保卫他们的“绿色粮食”成果,实在是劳神费力之余的无奈之举。

就这样,几十年来,人们穷尽智慧、绞尽脑汁,始终在变着法儿和麻雀们斗智斗勇。现在,人们眼里的“害虫”已被列入国家保护动物名录,也难怪它们会理直气壮地与民“争食”。

世间万物,可恨者必有可爱之处;自然界的平衡法则不容打破。我们还是从现在做起,从与这些小动物和谐共生做起,使我们共同的家园多一些生机和乐趣吧。

【作者简介】张延伟,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许昌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禹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