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城西,曾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知者几人?‖老家许昌
文‖陈世杰
图‖老家许昌
整洁美丽的街道,花树簇拥中的小楼,写满颂党感恩标语的墙体……不知还有几人记得,这每天洒满笑容的地方,曾有一个七里店家喻户晓的名字:七里店机械加工厂。现在,部分厂房静默于社区一隅(其中翻砂车间仍保留着原貌),而当初机器轰鸣、工人繁忙、车进车出的盛况,却早被岁月冲刷得无影无踪,如今,我们只能从老机械厂人的口述和社区老人的记忆片断中,搜寻七里店机械加工厂曾有的辉煌。
生于斯,长于斯的老七里店人,习惯把七里店机械加工厂称为机械厂。机械厂前身是1964年前后七里店大队在街北开办的铁匠铺,时经大队书记康国堂深思熟虑,他最终召集贫困社员康合清、宋东顺、吴江三人负责铁匠铺,那时的铺子有两间房,里面有炉台、大铁砧子、翻砂工具等。
最初,铁匠铺主要为七里店服务,帮大队煅打铁制生产工具,或者为社员打磨生活用具等。精益求精的师傅不但专业技术高,打制的工具灵巧光滑、结实耐用,而且童叟无欺,服务态度好。一传十,十传百,七里店铁匠铺的名声很快传遍了三里五村,来此定制用具的人络绎不绝,部分工厂负责人甚至前来要求铁匠铺为他们代加工机器零配件……
“铁匠铺的火爆程度让人意想不到。”1945年生,时任七里店大队团支部书记兼生产队会计的黄廷会老人露出惊讶的神情,“从早到晚,铁匠铺的几个师傅忙得不可开交,不得已,他们向大队提出增派人手。这种情况始料未及,以康国堂书记为首的七里店大队,多次磋商,最后康书记力排众议,定下调子:天时地利人和俱佳,要以铁匠铺有口皆碑为契机,辟出专门场地,成立七里店机械加工厂,扩充大队副业,增加集体收入。”
“在那个摸着石头过河,一不小心就成‘反面典型’的年代,探寻财富,哪怕是一心为公地为集体探寻财富,也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康国堂书记勇于探索的工作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工作作风,让人钦佩,说实话,当时,我们大队干部都在心里为他捏了一把汗……”满目赞许的黄廷会老人停顿一下后,又咬出了一句话:“康书记这人,不简单啊……”
此时此刻,我突然想到了阿耐小说《大江东去》中的人物雷东宝,想到了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孙少安,眼光前瞻、行动力十足的他们都曾经义无反顾地与贫穷作斗争,与诸多不确定作斗争,不管最后的结局如何,至少,他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所处的时代留下了精彩的一笔,康国堂书记也是如此。
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的七里店大队,以现有铁匠铺为依托,举全队之力,以最快的速度扩建厂房。大家夜以继日,不辞辛劳;汗流浃背,不言后退;栉风沐雨,无怨无悔。20多间宽敞明亮的厂房很快保质保量地完工,小小的铁匠铺完成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蜕变。
“对七里店来说,1966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占地十余亩,以铁匠铺为基础的七里店机械加工厂正式挂牌成立,掀开了大队发展的新篇章。七里店上下勠力同心,全力支持机械厂的工作,除了抓紧购置急需的各种机器设备,快招生产对口的技术工人,还推举时任七里店大队长的黄水定兼任厂长,康国堂书记让他有困难就提,有问题就说,有要求就讲,有想法就谈——大队对机械厂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提到那年那月那事,现年74岁的黄廷会老人,眼神里总散发着些许恋恋不舍的光芒,而这种饱含情感的光芒,我也从1943年出生的许根法老人目光中捕捉到了。现年76岁的他,红光满面,思路清晰,讲起话来有板有眼。
“机械厂成立后不久,就有万能铣床、焊床、刨床、皮带车床、齿轮车床等十几台,有多付相关产品的模具,有铣工、焊工、刨工、钳工、炉工、翻砂工、磨具工等二三十人,除了满足周边大队煅制生产工具需求,机械厂集思广益,下决心组装生产各类短缺机器,并为部分小工厂定制零配件……”
当时机械厂的车床从哪里来?车床技术又是从何处学来的呢?1931年生,现年88岁的于怀恩老人解释说:“1968年至1993年,我一直在机械厂做木模工。厂里部分车床是从大队附近一个不知什么原因关门停业的砖瓦厂那里拉回来的。较早时,从漯河请来一个姓刘的翻砂师傅,指导着做童车轮,成品送给郑州一家童车厂,人家一检验,不合格;之后,又从禹州请来兄弟俩指导技术,结果产品合格了。再后来,机械厂打听到一名叫王同向(音)的师傅,他原在郑州某厂是八级工,文革时受影响来到了许昌碾上教大家车床技术。这可是宝贝呀,机械厂毫不犹豫地把王师傅聘请到了我们这里……”
许根法老人紧跟着说:“技术关保证了,生产出的产品自然受人青睐。就说电机皮带和面机和电动面条机吧,由于质量过硬,定价适中(一台一千多元),信誉度高,一下线,便被闻讯而来的厂商抢购一空,来得晚的只能干瞪眼。要问厂里生产的机器有多好,听听有人编的顺口溜就知道了:七里店有机械厂,生产机器真不瓤。和面机搅筋道面,面条机轧面条香。吸溜吸溜两大碗,返身再盛锅里光……”
这几句诙谐的顺口溜,逗得满屋的人哈哈大笑,笑毕,1952年出生的康子明老人跟着说:“为减轻社员负担,提高各个生产队的生产效率,机械厂大胆尝试,从咱许昌八一厂购买柴油机,厂里自产底盘和相关部件,开始组装四轮小拖。那时,许昌地区相当多的大队都没有四轮小拖,但我们这里每个生产队就有一台,一提到七里店,很多大队都羡慕不已。当时五郎庙大队、‘四关’在许昌地区名气很大,但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五郎庙、四关,不如七里店’,可见我们七里店的影响。”
“随着组装生产技术的成熟和产量的增加,大队也开始对外销售四轮小拖,一台售价3000元左右,机械厂生意旺呀,供不应求。那时候,谁知道啥是广告呀,机械厂产品销售基本上全靠口碑传播,洛阳、南阳、周口、方城县、社旗县、汝阳、郏县……好多地方的人都千方百计涌上门来购买。货源紧张得很,即使带着现钱来,也得排队预定。后来,在保持固有产品的基础上,机械厂拓宽品类,生产饲料粉碎机,为烟厂组装烟机等。”
谈到这里时,现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个个意气风发。1942年生,现年77岁的张瑞甫老人接着说:“那时,机械厂的业务负责人黄玉保,谈成了一宗大业务,就是为在业界享有盛名的许昌通用厂加工机器配件。这是七里店机械加工厂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消息一出,全厂、全大队的人都振奋不已。经研究,大队决定抓住机遇,在街南外贸桐木加工厂旁一处地方另辟新场地合理规划,建设更能适应机器生产、跨度较宽的大厂房,并紧锣密鼓地增置设备,扩招技工。啧啧,街北生产风生水起,街南建设如火如荼,那场景,真是振奋人心……”
“当时大家激情澎湃,那种分秒必争、不甘人后的干劲儿,那种一丝不苟、尽心竭力的责任心,那种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都让人肃然起敬。要说待遇,现在想来不可思议,大家干活都是记工分,机械厂效益好的时候,每人一月也就是补助个三五块钱。就这,一接到生产任务,全厂上下都是斗志昂扬、全力以赴,没有一个人发牢骚。”
“1974年,街南占地十余亩的新厂建成了。翻砂车间、维修车间(拖拉机房)、机器仓库……看着设计科学,布局规范,宽大敞亮的新车间,大家兴奋得连觉都睡不安稳……”
这时,1959年生,现年60岁的张国发老人接过话茬说:“大队提着劲儿,准备于1975年下半年把机械厂从街北搬迁到街南呢,结果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儿,不知大家还有没有印象。1975年8月,驻马店地区板桥水库漫溢垮坝发大水,不知有多少人受灾,那时,全国上下一条心救助洪灾区,上级也给咱七里店大队下达了安置灾民的任务。咱大队接到上级的紧急通知后,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决策部署:机械厂暂停迁址,用新厂院安置受灾老乡,安置不下的,再分流到部分社员家里。我记得,那次咱们这里安置的受灾老乡得有好几百人吧。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咱七里店人,在这片民风淳朴的土地上,世世代代勤奋敬业,不但干事认真踏实,而且风格高尚。”
张国发老人讲述的这幕场景,让在座的所有人百感交集。此时的我突然间明白,机械厂代表的,不仅仅是七里店乃至许昌城西发展史上一个熠熠生辉的印记,更是几乎两代七里店人的情感牵挂。所以,作为熟知或者曾工作于七里店机械加工厂的老人,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那鲜活而生动的场景,即使是一个细微的画面,也会一帧帧重浮脑海。
“1976年,机械厂正式从街北迁往街南,之后的进展速度更是日新月异。1979年前后,红红火火的机械厂,工人达到了七八十人,年产销各类机器数百台,固定资产也膨胀到了一百多万,七里店成了其它地方交口称赞的明星大队……”
回忆起机械厂的往昔,1949年2月出生的胡德军老人,仍对当年的一些细节记忆犹新:“机械厂发展如日中天,离不开眼光前瞻、大刀阔斧的大队书记康国堂,可是,1986年3月,过度劳累的康书记却突发心梗,不幸病逝于他在机械厂的办公室,享年仅56岁……”
说到这里时,现年70岁的胡德军老人目光泛红,黯然神伤。沉默片刻,他又铿锵有力地说:“康书记病逝于工作岗位上的消息传出后,大队不少人都失声痛哭。他克己奉公的忘我精神,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力争上游的进取精神,有志竟成的奋发精神,都深深激励着机械厂上下,大家化悲痛为力量,个个龙腾虎跃,孜孜前行,工厂发展再攀高峰……”
康国堂书记去世后,时年41岁的黄廷会接任七里店村书记(当时“大队”改称“村”)并连任到1996年,他说:“这期间,为防止其它工厂冒牌,大队(村)专门派人到北京的商标管理部门为机械厂注册了‘正大铁合金’商标。为充分发挥机械厂活力,大队(村)也积极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及时调整思路,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承包制。后来,七里店机械加工厂,经历了经营权承包、被村收回、再承包的波折命运。”
1996年,卸任七里店村书记的黄廷会又到机械厂担任四年厂长,进行指导性管理。“市场瞬息万变,受原有生产设备老化,更新滞后;经营策略未适时转换,转型过慢;技术研发投入相对较少,未充分认清竞争局面等诸多因素影响,机械厂开始走下坡路……”虽然黄廷会独辟蹊径,采取了一系列颇具针对性的经营方法,但此时的机械厂江河日下,再也无法企及当年的辉煌。2000年,黄廷会老人离开了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机械厂,伴着一声叹息,他落寞的身影映在了工厂的大门上……
2004年,曾经远近闻名的七里店机械加工厂,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终于走到了历史尽头,机车间飞速运转的最后一台机器,戛然停下……
“曾经红极一时的机械厂,说没就没了。大家对厂子的感情特别深,那一刻,当年的好多工人都流泪了……”说这话时,曾在机械厂干了25年,精神矍铄的于怀恩老人已转身骑上自行车朝前方移动,无需验证,我丝毫不怀疑这位88岁老人的感伤表情。他的背影离我越来越远,也越来越小,我一直盯着,直到某一瞬,消失不见……
历史如流,也许若干年后,七里店到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这里会成为许昌城西的核心之地,车水马龙,攘攘熙熙,这里的居民会流连河岸,陶醉于碧波荡漾,风光旖旎,他们不可能再有老七里店人的那种经历,关于机械厂的往事也终会随着老一代人的慢慢离场而消退直至空白如洗。可是,我仍然相信,无论到何时,七里店发展的史册上,一定会记下几乎陪伴了两代七里店人的它,并记住它曾经闪耀的名字:七里店机械加工厂!
2019年3月
【作者简介】陈世杰,只是歌者,只是文者,只是过去的记录者,只是现在的表述者,只是梦想的耕耘者。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老家许昌”提供,版权归“老家许昌”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