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喜射雀因缘寓意
一天,佛陀在祇洹精舍为天人、国王及大臣广说妙法。当其时,舍卫国中有一位修行外道的长者,财富之多难以计数。他的儿子年届二十,新婚未满七日,彼此相敬如宾,恩爱非常。这一天,妻子想到后花园赏景,于是夫妻俩便相偕前往。
初春三月,百花盛开,芳香无比。行经一棵高大的奈树时,妻子被盈盈绽放的花朵吸引。她对丈夫说:“你看,这花儿好美哦!”丈夫为讨妻子欢心,便爬到树上想要摘花送给妻子。由于树上的高枝不够粗壮,承受不了他的重量,结果便从高大的奈树上摔了下来,当场重伤而亡。
全家人一听到这个噩耗,都惊慌地来到后花园,结果看到的已是了无气息的身躯,个个莫不悲伤痛哭。各地的亲戚听到消息,也都来到长者家慰问,对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都同感哀恸!想到最亲爱的儿子竟在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候离开世间,长者和妻子都感到愤愤不平,他们不断地责怪老天无眼,竟然没有保佑儿子平安顺遂!
出殡的日子终于到来,全家人面对难以割舍的别离之苦,痛不欲生!佛陀知道长者一家正笼罩在悲苦中,便前往度化。长者全家见到佛陀亲临,感动不已,立即恭敬地顶礼佛陀,接着对佛陀诉说心中的哀愁忧恼。
佛陀慈悲地说:“你们不要再悲伤了,要知道一切万物都是生灭无常,不可能长久存在。每个人来到世间,有生就一定会死,所造的罪福,果报相随,因此,现在一共有三个人正在为此亡者哭泣,痛苦非常,难可遏止!可以说,他实在是罪福果报之子啊!你们应该从中体会究竟何者才是吾人真实的至亲!”
佛陀又说:“生命有如树木的成长,花开了会结果,果子熟了必当掉落。有生就有苦,没有人能逃离死亡的逼迫。众生由于欲爱的烦恼,而投胎有了身形,这个色身日日变化,终至衰颓的死亡终点。即使死而复生,罪福不亡,善恶业报终将自作自受。”
长者听闻佛所开示的妙法,心开意解,当下放下了忧伤。长者长跪请示:“世尊,我儿子过去曾造作什么恶业,为何今生如此年轻就往生呢?”佛陀说:“过去,有一个少年手持弓箭,和三个朋友一起到树林游玩。小孩看见停在树梢的麻雀,便想将它射下,在旁的三个朋友不但不劝阻,反而鼓舞他:“如果你能一箭中的,那真可称为人中健儿啊!”
少年一听,兴高采烈地举起弓箭往树上瞄准,麻雀中箭堕地而亡。他骄傲地捡起雀尸,展示他的战果,一旁的三人也兴奋得拍手大笑。此后,他们四人经历了无数劫的生死流转,共同为他们杀鸟的罪业而受报。
这三个见杀随喜的人,一位因过去修福,现正在天上享福;一位投生至海中,化生为龙王;另一位就是你。而这名射箭的少年,先前投生至天上,是天人的儿子,命终后则投胎到人道,成为你的儿子。如今从树上摔落死亡,立即化生作龙王的儿子,并在出生之际,就被金翅鸟王取走吃下。
所以此时此刻分处天上、人间、海中三位父亲,都在为儿子的死而悲恸哭泣。在这三处分别夭亡的儿子,就是以箭射杀麻雀的少年,由于造下杀业,所以世世短命,而在一旁随喜赞叹杀业的三人,则同尝失去儿子而悲泣的苦果。因果历然,丝毫不爽,不可不慎!”于是佛陀为大众说了一首偈语:
“识神造三界,善不善五处,
阴行而默至,所往如响应。
色欲不色有,一切因宿行,
如种随本像,自然报如影。”
世尊为了让长者更彻底地了达因果的真理,运神通之力令长者一一看宿世之因,及见天人、龙王同为失去儿子而悲伤的情景。长者看过这一切后,心开意解,长跪合掌祈请佛陀:“请佛陀慈悲应允我们全家人成为佛弟子,受持五戒为优婆塞。”
佛陀为他们传授五戒,并开示无常的道理。一家人听闻佛所开示的殊胜妙理,个个法喜充满,当下即证得须陀洹果。
十奢王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阎浮提有个国王,名叫十奢王。国王的大王后生了个儿子,名叫罗摩;二王后也生了一个儿子,名叫罗漫。
罗摩太子十分勇敢,力大无穷,好比天神。他有一件神珍的武器——扇螺,敌人只要看到这武器的形象,或听到它吹起来的声音,没有一个不失魂落魄、落荒而逃的,所以罗摩太子在战斗中总是优胜者,没有人能抵挡他。
三王后也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婆罗多;四王后生的儿子名叫灭怨恶。
十奢王最喜爱三王后,常对三王后说:“无论你想要什么金银财宝,我都可以满足你。你说吧!你想要什么好东西?无论什么,我都不会吝啬。”
三王后说:“我没什么要求。如果我想要什么东西的话,以后会告诉大王的。”
有一次,十奢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就命令罗摩太子代替自己处理国家大事。
罗摩每天用锦帛扎起头发,戴上起宝做成的王冠,坐在国王的宝座上听政理事,仪容形态就和国王一模一样。
在十奢王生病的这段日子中,三王后日夜守护病榻前,嘘寒问暖,更衣送食,照顾得十分周到。
十奢王心里十分感动。有一天,他觉得自己身体好多了,精神也好些了,心情比较愉快,想起三王后这些日子以来的操劳,觉得一定要给她什么赏赐才好,便对三王后说:“以前我问你需要什么,你总是说以后再说,从来不提任何要求。今天,你一定要提出一个要求,我以我的生命发誓,无论你提什么要求,我都答应你。”
三王后一直有个心病,她想万一十奢王死了,肯定由罗摩即位,那自己的儿子婆罗多就什么也捞不着了。她听十奢王一定要自己提出一个要求,便乘机说:“大王!我正好有一个要求,可是,您要言而有信,一定要满足我的愿望!”
十奢王说:“好!我一定满足你。”
三王后说;“那好,我要求您把罗摩废掉,立我的儿子婆罗多为太子。您千秋万岁之后,让婆罗多继承王位。”
十奢王惊呆了,万万没想到三王后会提出这个要求。四个儿子中,他最喜爱罗摩,对罗摩抱有极大的期望。三王后的要求,就好像在他的食道里塞了什么东西,咽,咽不下去;吐,吐不出来,噎得上气不接下气,不知怎么办才好。心想:‘要我废掉罗摩,我怎么舍得呢?可是不废罗摩,那我刚才‘言而有信’的保证,不就成了一句空话吗?”
十奢王只好对三王后说:“你还是另提要求吧!只要不是这个要求,其他无论什么,我一定满足你。我可以满足你三个……不,满足你十个要求。”
但三王后一口咬定:“我没有其他希望,只有这个。大王您答应过我,一定要言而有信,可不能反悔!”
十奢王想:“我从未失过信,如今怎能破例?再说当国王就必须君无戏言,这也是立国的根本。”想到这儿,他只好万般无奈地下令废掉罗摩,另立婆罗多为太子。
罗摩原来穿的衣服、戴的王冠,也都转交给婆罗多。
罗漫从小与罗摩非常要好,他看到哥哥的太子之位被废,衣冠被夺,很不服气,就对罗摩说:“您有拔山盖世的力气,又有战无不胜的扇螺,为什么不拿出来用,要忍受这种耻辱呢?”
罗摩对弟弟说:“一个孝子不应该违背父亲的命令。三王后虽然不是我的亲生母亲,但既然父亲敬重她、喜爱她,她就如同我的亲生母亲一样。再说婆罗多性情温和,向来与我们友好相处,他自己是一点点坏念头也没有。我虽然有浑身力气、有神珍的扇螺,但怎么可以对父亲、母亲、弟弟做出不应该的事,危害他们呢?”
罗漫听了哥哥的一番话,也就不吭声了。
这时,十奢王又下了一道命令,将罗摩及罗漫两人流放到深山去,要十二年之后才准回国。
罗摩兄弟两人接到命令,心中一点也不怨恨父亲,便告辞父母,离开故乡,到远处的深山中隐居去了。
当时,婆罗多人在其他国家,所以国内发生的这一连串变故,他一点也不知道。有一天,他奉召回国,到家之后,才知道父王已经驾崩,而由于母亲的缘故,两位哥哥被流放到深山中,自己却被立为国王。
婆罗多与两位哥哥关系很好,感情和睦,互谦互让,当他回国了解这个情况后,非常生气,觉得母亲的所作所为太没有道理了。他连忙去找自己的母亲,连见面跪拜的礼节都顾不得了,说:“母亲,你做了些什么呀!怎么这样不懂道理!
你这样做,会给我们带来祸的。”然后又去拜见大王后、二王后,对她们恭恭敬敬地行跪拜礼,恭敬的程度超过以前好几倍。
接着,婆罗多带领全国军队入山寻找两位兄长。人马到了山脚下,婆罗多让军队就地驻扎,自己一个人入山寻找。
罗摩、罗漫两人隐居深山中,一日,听见山脚下人喊马叫,旗帜飘扬,仔细一看,原来是婆罗多带着军队来了。
罗漫对罗摩说:“你以前还一个劲地夸奖婆罗多,说他礼让恭顺,你看,他刚刚登上王位,马上率领军队来诛兄弟了。”
两人正惊疑不定的时候,婆罗多找来了。看见两位哥哥,婆罗多又惊又喜,涕泪满面,拜倒在地。
罗漫责问婆罗多说:“你今天带领这么多军队来到这儿,到底想干什么?”
婆罗多一听,知道兄长们误会了,连忙辩解说:“因为路途遥远,恐怕路上会遇到强盗,所以带着军队。这纯粹是为了自卫,没有别的意思。我这次入山,是想接兄长回国,即位为王,治理国家。”
罗摩回答说:“先前,我奉父亲的命令流放到这里来。今天,我怎么能够随便回去呢?如果我这样做了,就是一个不忠不孝的人。”坚决不愿回国。
婆罗多再三恳求,但罗摩意志坚定,就是不答应。婆罗多见罗摩心意已决,只好听从罗摩的话,自己一个人回国。临走之前,他脱下哥哥脚上穿的一双破鹿皮鞋,恭恭敬敬地捧在手里,垂头丧气地回国了。
回国之后,婆罗多便承担起治理国家的任务。他把罗摩的那双破鹿皮鞋放在宝座上,每天早晚向这双鞋朝拜问好,就像面对罗摩一样;平日处理政务,他总是坐在宝座旁边的小凳子上,表示真正的国王还是兄长罗摩,而自己只是代罗摩摄政而已。他还经常派人到深山中朝见兄长,送去各种物品,并请兄长们尽快返回。
但罗摩、罗漫坚持地说:“父亲当年的命令是流放十二年,年限不满,我们不能返国。为子尽孝,为臣尽忠,不能违背父王的命令。”
十二年期满。
婆罗多在这十二年中,一次又一次地派人前来,罗摩、罗漫也看出婆罗多的确是真心诚意地希望他们回去;又听说婆罗多敬重那双破鞋子,就像敬重本人一样,也很为他那深厚的兄弟情谊所感动,于是决定回国。
他们回国后,婆罗多立即要把王位让给罗摩。
罗摩推辞说:“父亲已把国家留给你,我不应再当国王。”
但婆罗多坚持说:“哥哥是嫡子,又是长子,理应由您来继承父业。”两人推来让去,最后罗摩不得已,只好即位为王。
他们兄弟你谦我让的事传了开来,大家都很感动,人人以他们为楷模,国家的风气也日益淳朴。百姓都劝勉自己,应当尽忠尽孝,对人要宽恕,所以,虽然三王后当年干了这么一件大坏事,但大家对她仍然非常尊敬,因为大家都体会到要宽以待人,原谅别人的缺点。
在罗摩的治理下,这个国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无病无灾,人民过着十分幸福、安乐的生活。
老和尚和鱼贩的故事
在某个寺庙里有一位年老的和尚,出家已经很久了。但是因为天资笨拙,口才也不好,讲经说法更是轮不到他,也没什么信徒来向自己讨教亲近,看着自己的那些年轻的师弟们一个个徒众甚多,弘法利生的事业开展的有声有色,因此心生惭愧。出家这么多年了,吃了佛门这么些年的饭,受了信众不少的供养,却连一个众生也帮助不到,一个众生也度不到,出家的目的何在呢。
我要向佛陀学习,哪怕度一个众生也不枉我此生出家一场。主意已定,老和尚开始了独特的度众生的计划。寺庙附近有个菜市场,经常有卖菜的在那里做生意。而除了卖蔬菜的,更有不少卖鱼卖肉的小贩。而每个众生所从事的生意也是各自的业力驱使,毫无自主。就像这些卖活鱼活虾的小贩,为了生活,而从事杀业,是最最可怜的了。
老和尚看着那些卖鱼的小贩,心中有了一个主意。他选中了一个小贩,也许是前世的不可思议的因缘吧,老和尚选中了他,并且和这个小贩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
小贩卖的鱼几乎都是活的,因为他是个渔夫,现打鱼现卖,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没有什么信仰,也根本不知道这样的生意意味着什么,对于因果,前生后世更是不屑一顾,虽然就在寺庙旁边,但是他不会因为这个原因而信佛的。直到这天老和尚来到他的摊前。
“你的鱼我都要了,多少钱一斤,便宜点吧”,老和尚对正忙着招呼顾客的鱼贩子说着。
“老和尚,你买鱼啊。不会是想吃了吧,呵呵”,鱼贩子和老和尚开着玩笑。他倒是知道出家人是不会买去吃的。
“我哪里会吃,我是买了去放生的,你也可以早点收摊回家休息了,怎么样,省了你很多事吧,不过你要帮我运到湖里去放生的哦。”
“那可是好事啊,行啊。便宜点我都卖给你了”。鱼贩子迎合着老和尚,于是把早上刚打上来的鱼,和老和尚又都拉回到了湖边。
老和尚念着佛号经文,和渔夫合力把鱼儿们又放回了它们本来的家乡。做好这些,鱼贩子拿着钱高高兴兴的回家了,心想今天可真是走运,碰到了这么个出家人。省了好些时间和力气就做完了生意。
鱼贩子每天早上下湖,打来的鱼就马上去集市卖掉,天天如此,已经成了习惯了。次日他打好鱼刚赶到集市,就看到老和尚已经在等他了。“早啊,老师父,你来了,今天准备做什么,不会又要买鱼放生吧。"
“让你猜对了,我正是在等你来的,你今天打的鱼一条也不要卖,我都要了,和昨天一样,我们送到湖里去放生。鱼贩子一听乐不可支,想不到今天又走好运,这个老和尚可真不错。放生还是买我的鱼。于是两人合力送到湖边,念经洒水放生。鱼贩子在旁边听着佛号经文,想着这些鱼儿又不是人,听的懂这些么。他可不知道老和尚的意趣。
就这样,每天老和尚都去集市找小贩等他打鱼回来,再去放生,一条也不让他杀,不让他卖。时间一长,2个人已经配合的很默契了,搞的老和尚跟二道贩子一样。接货,运货,放生,给钱。
鱼贩子开始心里犯嘀咕了。不知道老和尚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问吧,因为老和尚口才笨拙,也不会说什么甚深的因果道理,就说你做这个行业不好,要遭报应的,你以后最好不要做这个买卖了,干点别的不好么。
鱼贩子说,我打小就打鱼卖鱼,别的也不会啊。我不做这个,你让我一家老小吃啥喝啥啊。老和尚只好叹口气。把买鱼的钱递到鱼贩子手里。到后来,老和尚说,你今天不要去打鱼了,我给你平时一天打鱼的钱,随便你去到哪里耍。
鱼贩子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是不是这个老和尚脑子有问题了,什么也不要,白给我钱。天下哪有这样的美事啊。老和尚倒是不含糊,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天给鱼贩子钱,不让他下湖捕鱼,乐的鱼贩子心想他亲爹都没象老和尚这么亲。
老和尚坚持不懈的在一点一滴的影响和感动着鱼贩子,一天、两天、三天...虽然有时心里也在偶尔的打退堂鼓,想着这样下去不知何时是个底,但是又想到世尊佛陀的伟大菩萨行事迹,在推动着他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努力实践着自己的发愿!
众生的业力太厚重了,累世以来积累了不可思议的业障,不过业力再深重也有被消掉的一天。终于有一天,鱼贩子忍不住了。拉住老和尚的手说:老师父,我不能再要你的钱了,我再要您的钱,于心不安啊。您告诉我啊。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您做的这一切有什么意义么?
老和尚一看,眉头舒展,心中欢喜,坚冰总算被融化了。于是拉着鱼贩子的手,2人到了茶馆,泡上一壶好茶,老和尚对鱼贩子做了一场甚深的因果道理的开示,和他为什么要这样对鱼贩子的前因后果,这个时候的老和尚,口齿伶俐,语重心长,流露出的大慈悲心。
鱼贩子听完跪在老和尚前,痛哭流涕,发誓从今以后不再做这个行当了。鱼贩子一般都是做生意妄语打惯了的,是这个时候他说的是真正的谛实语。
果然,从此以后,鱼贩子不再打鱼卖鱼了,开始做起了卖蔬菜的生意。后来又在老和尚的劝导下皈依了三宝,并且他的一家人都成了虔诚的佛门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