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羔小羊
01
记得疫情之前,有一回去婆婆家,在小区楼下,遇见了印象深刻的一幕:
一个1岁多走路摇摇摆摆的小男孩,后面是一手端饭菜、一手拿勺子的奶奶,紧跟着男孩的脚步,随时试图喂上一口饭。
旁边是护着小男孩走路的妈妈,妈妈也一会说一句:"宝宝再吃一口吧,饭菜都凉了。"
奶奶说:"孩子这碗饭都吃了快一天了,根本不认真吃,就想玩。"
我哑然,有奶奶和妈妈这样追着喂饭,孩子哪里会认真吃饭呢?孩子只会觉得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去哪就去哪,也根本不会饿着。
因为奶奶和妈妈随时会跟着,甚至把饭菜端到小区,生怕饿着孩子一口。
这是出于奶奶和妈妈对孩子的爱和心疼,可是,这样的爱却未必对孩子是好事。
没有节制的爱,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远超我们的想象。
就拿没有节制的喂饭和饮食来说,这是出于好心,可是却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孩子是否真的吃饱了?是否应该建立孩子的规律饮食?是否应该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是否真的对孩子的身体有益?
远方亲戚家有一个小男孩,12岁时,已经有近200斤了,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
可事实上,他出生时也不过6斤多,是个正常标准的小男孩。
只是,妈妈和姥姥总是害怕他没有吃饱,总是不停地给他喂饭,即使他说自己已经吃饱了,她们总还要喂上一小碗。
就这样,孩子的胃越撑越大,到最后,是完全不受控制,孩子吃再多东西都觉得依然很饿,体重更是不停飙升。
现在,全家人听了医生的话,又开始给孩子减肥,控制孩子饮食,可是孩子真的觉得饿啊,饿得发慌和难受,就是想吃,痛苦得不得了。
从孩子开始吃辅食了,父母就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自己吃饭,每餐吃饱,下桌收碗,而不是一直到孩子读小学了,还在喂饭。更不是不听孩子的声音,执意按照自己认为的孩子是否吃饱,强行要求孩子继续吃饭。
明明都知道"饭吃八分饱",可到了父母对待孩子,总担心孩子没吃饱,不长个,总想要把孩子的胃喂成20分饱。
这实在是无节制的饮食,无节制的爱啊,伤害的不仅是孩子的胃,也破坏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不能尽早养成独立自主的能力,也没有学会承担责任。
02
在综艺节目《我最爱的女人们》中,有一期,袁少杰的妈妈讲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改变。
她的话惊呆了所有人。
她说:"我应该更多关心他们。"
袁成杰哭笑不得,说:"妈妈,您是不是说反了?您关心我们够多了。"
妈妈认真地回答:"我应该更多关心你们的身体。"
节目组安排几家人的小两口外出买菜,留妈妈在家。张伦硕夫妻俩先回来,当时袁成杰的妈妈正好在他们家,就对张伦硕说:"我早上很想拜托你们带着他们的,我怕他们找不到地方。"
张伦硕愣了一下,说:"阿姨,放心吧,他们都是成人了,没事。"
袁成杰35岁了,妈妈还担心他会走丢。而她事无巨细地做完所有家务,管小两口的一切,却还是说关心他们太少了。
很多网友评论说袁成杰不够关心妈妈,实际上是妈妈用无节制的爱,堵住了孩子表达爱的机会啊。
我认识的一位阿姨,和袁成杰妈妈很相似,她为两个儿子付出了一切,把老家的房子卖了,给儿子们付首付,又两边帮着带孙子。
不管在哪家,她都尽心尽力,包办一切家务,什么都不让孩子们操心。
可是换来的却不是孩子们的心疼和爱戴。孩子们对她的付出理所应当,每次只要她在,谁都不会想着做饭洗碗。
而她的身体有什么不舒服,孩子们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甚至,还为她究竟对谁更好而争执,或者有时连合起来怪她没有本事,不能给他们更好的生活,让他们比别人多次很多苦,走很多弯路。
阿姨确实让他们走弯路了,但这弯路不是给得太少,而是给得太多。
哈佛理念美藤教育专家郑托尼老师说:"如果不想把孩子养成白眼狼,千万不要替孩子做得太多,不要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要去教导孩子懂得感恩。"
知乎网友问:"怎样改变母亲无节制的为孩子付出的习惯?"讲到:"母亲对我们的付出太多了,让我感到压抑。我希望她有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我希望她能够爱自己多一些。希望很多事情是同我们商量着来,而不是一味地把她认为最好的给我。"
父母对孩子无节制的付出,换来的并非是孩子的感恩,这是因为,这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孩子感受到的也不是父母的爱,而是一种剥夺与压抑啊。
父母过多的付出和包办,剥夺了孩子自己体验生活的感受,剥夺了孩子的成长乐趣,也使孩子的内心感觉到不被信任。
正如一位网友文中所言:"孩子都要自我的,自我哪怕是走些弯路,也有快乐。但你直接给予了,垫平了,让她索然无味,她就烦燥、不会领情的。恨不得你消失!"
有节制的付出,是父母根据孩子的年龄,孩子越大,越放手,让孩子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们主动寻求帮助的时候,才伸手帮助。
这样的爱,带给孩子们的会是真正的成长,也会是真正的感恩父母之情。
03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讲了一个比喻:"我们给花浇水、施肥,看它慢慢成长而感到快乐,这是爱。我们把一朵花掐下来,放到自己的口袋里带走,这叫占有!"
父母对孩子无节制的控制,就是占有,是一种非爱行为。
北大毕业的高材生王猛曾经万字控诉自己的父母,拉黑自己的父母9年,离家不回12年,只因为父母对自己的控制。
中学时,学校搞活动,规定穿短裤,可是父母却无论如何都不同意王猛穿短裤,非要他穿长裤。
大学后,王猛终于离开了家门。可是父母却摆脱在北京的亲戚照看王猛,在王猛看来,就是变相的监督和控制。
父母不觉得有什么,但是王猛感受到的确实无可言喻的窒息感。
知乎有一个高赞问答:"父母千方百计想控制你的生活和决定,怎么办?"
网友桐汐汐的回答获赞近万,令很多人感同身受,她说:
"坦白讲我挺感恩我爹妈把我养大的,从小就想尽办法给我最好的生活最好的教育。"
可是,上大学前,她没有朋友,因为妈妈觉得是浪费时间。她的所有时间都在妈妈的控制中,从没有看过电视剧,过年只有除夕晚上能够看电视,大年初一看了会春晚,妈妈拿着鸡毛掸子打得身上全是血痕。没有任何假期,都被兴趣班辅导班占满。每天穿什么衣服都在妈妈的控制之中,甚至不能留长发。QQ跟妈妈的绑定在一起,所有的短信和通话记录都在妈妈的控制之中。
那时候,她是家里引以为傲的最乖的姑娘,所有的小孩要向她学习。
上大学之后,她发现,自己不会交朋友,不会与人交流,谈恋爱也不懂怎么跟人相处,不会自我思考,一个人出门什么都不懂,买菜都能紧张的手心淌汗。
她说:"我妈给了我最好的教育,但是没有让我有自我生存的能力的空间。然后,我就从一个最乖的女孩,变成了我妈眼里最任性、最不懂事、最爱跟她反着来的、不听话的、让她操心的不孝女。"
看得我很是心疼。
所有的亲子关系矛盾,绝大部分都是因为父母对孩子过度的管控而产生的。
这与其说是出于爱孩子,不如说是父母害孩子。结局只会是两败俱伤。
父母放下对孩子无节制的控制,尊重孩子,同理孩子,有了这个前提,才谈得上管教孩子。正确的管教是以真正的爱与接纳为前提,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爱、会乐意配合,而并非是反弹出恨与绝望。
04
纪伯伦有一首著名的诗写到:
"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望而生的子女。
他借你而来,却非因你而来。
他与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以爱,却不能给他以思想,
因为他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他的身体,却不能庇护他的灵魂,
因为他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的梦境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一样,却无法让他变得象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倒退,不会停留在过去。
你是弓,孩子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射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用神力将你拉开,让箭飞得又快又远。
让自己能在射手的手中弯曲而感到喜乐吧,
他爱飞驰的箭,也爱静默的弓。"
愿为人父母者,都这样去看待自己的孩子, 给孩子更多的空间、更多的信任、更多的放手,在孩子的饮食上节制、在对孩子的付出上节制、在对孩子的管束上节制。
有节制的爱,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祝福。
愿孩子在这样有界限感的爱中,获得满足与支持,感受到力量与勇气,在信心中去面对这个世界,去过他需要过的属于他、而非属于父母的生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uEScXEBiuFnsJQVHYuB.html我是羔小羊,羔太太,两个女儿的全职妈妈,婚姻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多平台邀约作者。专注妈妈成长、婚姻经营、亲子教育、家庭关系领域。一边享受家庭生活和快乐育儿,一边写滋润人心的文字。愿陪你一起在爱中快乐育儿。已出版《好妈妈带出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