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时输液器内惊现“虫子”,谁之过?

2019-12-21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据红星新闻12月17日报道,16日晚,一段患者家长发现输液袋中疑似有虫子的视频在网上扩散。涉事医院通报:事件发生后,医院高度重视,立即组成了跨部门调查组开展调查核实。初步调查情况为:患儿在输液进行5分钟后,家属发现输液器里有异物,当班护士立即停止输液,医务人员随即对患儿进行了全面认真检查,经17小时严密观察后,患儿无不适,在征得家属同意后按计划出院,并嘱按时随访。

那么,输液器里的异物来自哪里?来自于这袋液体中?来自于输液器?还是来自于注射器呢?为什么在输液前没有被发现?到底谁该承担责任?

看了网友们的留言还是比较理性、客观的分析了原因,对护理工作也比较理解:



目前正处在流感高发季,各家医院的儿科患儿爆满,借此案例,我们应从该事件中吸取教训。


医院应从源头上把控输液器材质量,积极改善静配中心的硬件设施及静脉输液环境,加强医护人员业务学习和操作技能培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确保患者安全用药。


发生输液不良事件的应急预案

笔者在临床一线工作了三十余年,也曾处理过几起输液中发现异物的不良事件。这些异物有类似于霉菌的絮状物、不知名的褐色沉淀物,像橡皮塞、药物结晶之类的异物则更为多见,由于及时发现,病人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经过积极有效沟通也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理解。


那么,当发生输液不良事件时,作为临床护士应该如何应对呢?


1.患者在医院进行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治疗时,如发生不良事件,要当场将标本进行妥善保存,本案例中已进行了封存。另外要注意标明药物名称、给药途径、使用日期、时间,并由当班护士或护士长及患方代表签名。


2.在评估过程中,疑似由于注射、药物、输液、输血等引起的不良后果时,要立即报告护士长,科室要注意向医务科报告,同时由护士长报告给护理部。


3.科室医务人员、患者本人或其代理人,需共同在场的情况下,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以静脉输液为例,具体操作如下:以碘伏棉签消毒拟封存液体的瓶盖,一次性无菌瓶口贴按压,用无菌治疗巾包裹,封存于适宜环境。


4.封存标本需在封口处加盖科室图章或负责人签字,同时注明封存日期和时间。并交由医务科保管,晚间及节假日由院总值班保管,次日或节假日后移交医务科。


5.在送检标本时要注意,应当送检到由医患双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双方无法共同指定同一检验机构时,由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


6.对封存标本进行启封时,双方当事人要共同在场。


7.疑似输血引起不良后果,科室要对血液立即进行封存保留,并向医务科汇报,同时通知医院血库,由院方与提供该血液的采供血机构联系。

附:发生输液不良事件的应急程序



参考文献:

[1] 金花,王守凤.静脉输液微粒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76-77.

[2] 中国护士网——科室防范医疗纠纷及事故发生的重点措施.


想了解更多资讯,欢迎关注我们的今日头条号(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和微信公众号(cjmn2015)

欢迎您到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平台投稿:[email protected]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tVoLW8BMH2_cNUgsnc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