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也有“小中国”,向我国全盘学习,经济增速非洲第一

2019-10-10   春秋史馆

非洲是世界上最落后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被西方国家殖民,一直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提供地,以致于迟迟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经济体系。二战后,旧有的殖民体系崩溃,非洲各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但经济基础依然薄弱,较为强大的只有南非、尼日利亚和埃及等国。

我国在成立之初在国际上非常孤立,只能结交一些第三世界国家,非洲是我国重点拉拢和援助的区域。数十年来,我国累计对外提供了高达3000亿人民币的经济援助,其中一大部分给了非洲。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的援助更有价值,不但进行直接援助,还致力于帮助他国建立自己的经济体系,埃塞俄比亚、苏丹、坦桑尼亚等国受益颇多。

其中,埃塞俄比亚受益最大。自1970年与我国建交以来,我国从多方位对埃国进行援助,包括无息贷款、医疗、技术、企业、基建等等。截至当前,我国共有279家企业在埃国开展商业活动,投资了400多个项目,创造了28300多个就业岗位,极大地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最亮眼的是我国援助的非洲联盟会议中心,耗资2亿美元,被当地人称为“中国给非洲人民的珍贵礼物”。

埃塞俄比亚也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国家。从1990年开始,埃国便全方位向我国学习,全盘模仿我国的发展模式,一面大力发展本国工业,一面制定宽松而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国企业投资,利用本国的人口优势发展制造业,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被美国智库称为“小中国”。近几年,埃国经济增速可观,工业经济总量从五年前的10亿美元暴涨至40亿美元,十年来保持着10%左右的经济增速,是非洲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

就当前形势看,埃国仍然存在工业门类不齐全、农业人口过多的问题,与南非、尼日利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埃国拥有他国不具备的人口优势,在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人口负担迟早会转化为人口红利,在未来有望成为非洲制造业和经济中心,前景大有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