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教授:新型抗PD-1抗体替雷利珠单抗治疗复发或转移鼻咽癌3期临床研究进展

2019-06-11   壹生

张力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

主任医师

肿瘤内科博士生导师

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吉西他滨+顺铂对比安慰剂联合吉西他滨+顺铂一线治疗复发或转移鼻咽癌的3期、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

研究设计[1]

BGB-A317-309是一项多中心、随机III期注册临床研究(NCT03924986),比较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吉西他滨+顺铂对比安慰剂联合吉西他滨+顺铂一线治疗复发或转移鼻咽癌患者,主要研究终点是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该研究计划在中国约30个研究中心展开,共随机256名复发或转移鼻咽癌患者。研究于2019年04月入组第1名患者。

研究人群

经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认为复发或转移鼻咽癌(NPC)的成人患者(在自愿同意参加研究当天年龄18至75岁)、且必须未曾接受过针对复发或转移NPC的治疗。

治疗方案

符合条件的患者将按性别和转移状态(有或无肝转移)分层,并按1:1的比例随机接受以下治疗方案之一:

A组:替雷利珠单抗+吉西他滨+ 顺铂

B组:安慰剂+ 吉西他滨+ 顺铂

药物剂量和给药方法

替雷利珠单抗的给药剂量将是200 mg静脉给药,每3周一次。

顺铂:80 mg/m2,以静脉输液的形式给药,在每个周期的第1天给药,治疗持续4-6个周期。

吉西他滨:1 g/m2,以静脉输液的形式给药,输液时间在30分钟以内,在每个周期的第1、8天给药,治疗持续4-6个周期。

终点指标

主要终点为 ITT 人群(所有随机化患者)的 PFS。

次要疗效终点包括在ITT人群中由研究者评估的PFS和总生存(OS)等。

张力教授寄语

鼻咽癌地域性明显,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是非常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国的研究者们对鼻咽癌的治疗做出了特别重要的贡献,近年我们主导的GEM20110714试验也奠定了吉西他滨联合铂类在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的标准治疗地位。但一直以来,晚期鼻咽癌治疗仍以化疗为主,缺乏高效低毒的靶向药物及新的治疗手段。寻找新的高效、低毒的治疗手段成为鼻咽癌研究领域的迫切任务。当前肿瘤治疗进入免疫治疗时代,以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改变了目前肿瘤治疗的局面,给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希望。鼻咽癌相关的早期研究也观察到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更为显著的获益。BGB-A317-309研究是一项探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吉西他滨+顺铂方案治疗晚期或复发鼻咽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大型III期多中心临床研究,我们期待相关研究结果早日呈现,改变鼻咽癌的临床实践,更好的造福中国的鼻咽癌患者。

本研究另一个亮点为替雷利珠单抗是中国人自己研发的抗PD1抑制剂,在最近的AACR发布的数据显示替雷利珠单抗对PD1的亲和力更高,与帕博利珠单抗和纳武利尤单抗相比Gln75,Thr76,Asp77和Arg86为独特的结合表位,并且与前两者相比其解离率分别降低了约100倍和50倍,显示替雷利珠单抗有区别于其他PD1的结合表位和结合动力学属性。今年ASCO公布了一项替雷利珠单抗I/II期临床研究单药治疗鼻咽癌的初步结果,数据显示替雷利珠单抗治疗经治晚期鼻咽癌患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抗肿瘤活性。

拓展阅读:2019 ASCO 精彩纷呈:张力教授、王思阳教授带你看亮点--替雷利珠单抗治疗中国鼻咽癌患者研究的首次展示

关于替雷利珠单抗[2]

Tislelizumab(替雷利珠单抗,BGB-A317)是一种人源化 IgG4 单克隆抗体的PD-1受体抑制剂,对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具有高亲和力和结合特异性。[1]

替雷利珠单抗经过特殊设计,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与巨噬细胞上FcγR 的结合,从而消除抗体依赖的吞噬作用(ADCP效应),这可能是减少T细胞耗竭和抗 PD-1治疗耐药性的潜在机制。[2]

关于百济神州(Beigene)

百济神州是一家植根中国的全球性商业化生物医药公司,目前拥有6款自主研发、正处于临床阶段的候选药物,其中3款药物已进入临床后期阶段,同时,百济神州通过战略合作,取得了5款产品或在研药物的授权许可,包括3款已在中国上市的、由新基公司独家授权的药物Abraxane、瑞复美及维达莎在中国的商业化权益。

百济神州公司多款核心产品在采用中国和全球同步开发的策略,与昆泰、科文斯等跨国CRO公司合作,严格采用国际标准,致力于给中国人做最好的抗癌药,同时也要作为中国人给全世界做最好的抗癌药。这无疑是中国提升新药研发国际竞争力的好机会,同时也期待本项研究的结果能对全球患者带来更多福利。

参考文献:

[1]U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https://clinicaltrials.gov/ct2/show/NCT03358875.

[2]Desai J, Markman B, Sandhu SK, et al. Updated safety, efficacy, andpharmacokinetics (PK) results from the phase I study of BGB-A317, anantiprogrammed death-1 (PD-1) mA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rs. J Immunother Cancer. 2016;4(Suppl 1):P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