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创新——顶级专家做客第一直播间,分享临床干货|GW-ICC 2019

2019-10-15   医脉通心内频道
经过了两天紧张、精彩、高质量的学术分享,第三十届长城心脏病学会议迎来了第三个学术日。长城会始终牢记由长城会创始人胡大一教授所提出的——“回归临床、回归人文、回归基本功”在今天第一直播间的访谈中得到了集中体现。10月12日,第一直播间汇聚了众多心血管病各领域领军人物,针对临床医生所关心的热点话题、难点话题、争议话题进行了访谈直播。

冠心病抗栓治疗2018-2019:新进展&新指南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钱菊英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颜红兵教授

冠心病的抗栓治疗是一个涵盖广泛的话题,也是临床医生非常关注的话题,在第一直播间中,颜红兵教授与钱菊英教授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钱菊英教授介绍,抗栓治疗包括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两个方面。在减少动脉相关血栓事件方面,抗血小板治疗比抗凝治疗更为有效。而在抗血小板治疗方面,虽然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对阿司匹林的应用产生了动摇,但对于高危患者来说,阿司匹林仍然是抗栓治疗的优异选择。而像替格瑞洛这样的新药,也是可以考虑单用或联合应用。

颜红兵教授认为,近年的研究实际上并不会造成使用阿司匹林的困扰,因为这些研究的应用场景本来就不是阿司匹林的优势。另外,在抗栓治疗当中,我们医生还应识别需要进行双抗治疗的患者,对这部分人进行低度的抗凝治疗。

从研究到实践——如何看待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宇清教授、南京市鼓楼医院徐标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靖教授

近年来,阿司匹林的治疗作用不断地被深入挖掘,也因此而得到了“神药”的称号。但不管阿司匹林在生命健康管理中起到多么神奇的作用,它作为心血管病治疗、预防药物的基石作用才是心血管医生所真正关心的。在第一直播间,刘靖教授作为主持人与张宇清、徐标两位教授针对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作用,从科学研究到临床实践展开了多方位的探讨。

张宇清教授认为,阿司匹林确实不负这样的高度评价。迄今为止从来都没有这样一个药物可以持续几十年一直引起医生们的研究兴趣和关注。目前的指南仍然将阿司匹林推荐为二级预防的基石,无论ASCVD患者、脑卒中患者、TIA患者还是冠脉搭桥术后患者,还没有药物能够取代阿司匹林。

徐标教授指出,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尤其是合并糖尿病、高血压,或是患者存在吸烟、超重等高危因素时,阿司匹林无论是单用还是联合其他药物,都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近年来一些研究使人对阿司匹林的获益产生困惑,但其实我们需要具体进行分析。

刘靖教授最后对两位教授的意见进行了总结。在抗血小板领域,阿司匹林仍然是临床用药的首选,这是毋庸置疑的。最近的一些大型研究结果给阿司匹林的获益打上了问号,这是因为这些研究入组患者通常为中低危患者或低危患者,或者是一些已经将其他危险因素进行良好控制的患者。目前我国对心血管相关疾病的防治,还不足以让阿司匹林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的地位产生动摇。

房颤筛查、监测与可穿戴设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李毅刚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中国香港玛嘉烈医院Ngai Yin Chan(陈艺贤)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郭豫涛教授

互联网科技、移动设备的飞速发展,让我们的生活也仿佛插上翅膀。医疗健康能否搭助互联网+移动设备的顺风车呢?

陈韵岱教授介绍,正如大家所期盼的,在医疗领域,我们已经将房颤的筛查与互联网+智能设备相结合起来。在今年的ESC大会上,我们汇报了中国原创房颤智能筛查工具——Huawei Heart Study。可能有人知道,在此之前美国苹果公司已经推出过用于房颤筛查的智能工具Apple Heart study,会认为我们在走别人走过的路,但事实上,我们华为的智能设备在整体应用上是超过苹果的Apple Heart study。无论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医疗仍然是以人为本的一个学科,不管多先进的智能设备,最终目的要为患者服务。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除房颤筛查的智能设备外,还设计加入了后续的处理系统。我们筛查到潜在的房颤患者后,还增加了后续约见医生、指导用药这样的操作。另外,我们在后续的工作中,还将开发这个设备的其他功能,以实现对患者的全方位综合评估。

在房颤筛查的黑科技方面,李毅刚教授也有很大的发言权。他们的团队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房颤筛查工作。在很多基层医院,房颤的诊断从心电图的采集到心电图的判读都较为困难,不仅仅是无症状的房颤不能被识别,甚至典型的房颤都难以确诊。因此,李教授团队联合科技企业,开展远程房颤筛查工作。目前已经覆盖了11个省市1320多家医院,诊断量达到100万份/年,房颤的诊出率达2.5%。另外,团队还开发了可穿戴设备,延长了房颤筛查的监测时间,可以将房颤的诊出率提高到4%。

来自中国香港的Ngai Yin Chan(陈艺贤)教授在房颤智能筛查方面也有许多年的宝贵经验,并且他将这项工作直接在社区进行推广拓展。根据调查显示,在患者就诊时不是所有医生都有意识地对患者进行房颤筛查,这样的机会性筛查的比例通常在50%以下。因此,陈教授将批量的筛查工作集中推向社区,结果证实确实有很多潜在的房颤患者平时并没有被筛查出来。

最后,郭豫涛教授对三位教授的工作进行了总结。陈韵岱、李毅刚、Ngai Yin Chan三位教授是房颤智能筛查的先行人,他们的实践证实了应用智能设备对房颤进行筛查的可行性。两位陈教授的工作如果能够合二为一,则会更加显著提高房颤筛查的效率,加上李毅刚教授的远程管理,相信中国的房颤管理一定能够飞速发展。我们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能够应用于医疗当中,及早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宏伟目标。

艾相守,为凝行——艾多沙班经典研究对抗凝治疗的临床启示

中日友好医院孙艺红教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萍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刘震宇教授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展,房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所以抗凝治疗对于房颤至关重要。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已经上市很长时间,其疗效及安全性到底如何?如何进行药物选择?张萍、孙艺红和刘震宇三位教授相约,带来了一场关于抗凝药物的头脑风暴。

张萍教授向我们介绍,众所周知,房颤具有三大严重危害——提高全因死亡、影响心功能、引发卒中,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其关键在于血栓栓塞的预防。目前房颤抗凝的治疗主要应用华法林和NOAC。房颤抗凝的管理在欧美一些国家已经非常普及,但在我国的应用效果还不理想,这就需要提升我们国家医生和患者对房颤抗凝治疗的整体认识。

孙艺红教授是首先推动NOAC应用于房颤抗凝的先驱者,她向我们介绍,我们应用华法林进行房颤抗凝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但华法林一直存在一个致命的缺憾,那就是难以控制出血风险与缺血风险的平衡。而NOAC很好地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尤其是新药艾多沙班,其相关研究ENGAGE AFTIMI-48用更详实的数据更全面地展示了NOAC作为房颤抗凝药物的优越性。

刘震宇教授NOAC的看法基本与两位专家一致。NOAC首先在疗效方面已经显示出不劣于华法林的效果,并且在安全性方面,药物的出血风险比华法林容易控制得多,另外像艾多沙班这样最新的抗凝药物采取了一天一次的服药方式,更是极大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希望大家能够提高对NOAC的认识、提高对艾多沙班的认识,更好地使用NOAC和艾多沙班,为患者造福。

了如“脂”掌——从2019 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谈中等强度他汀在中国血脂管理中的应用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彭道泉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梅林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李艳芳教授

最新的ESC指南更新了关于血脂异常管理的推荐,有哪些亮点值得一读?我们要不要向ESC指南看齐?在第一直播间,刘梅林、彭道泉和李艳芳三位教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刘梅林教授指出,2019年ESC指南更新的最大亮点在于血脂目标的更新,对血脂异常患者进行了更为严格的管理。新的指南对老年人也进行了更积极的推荐,这对维护居民整体健康水平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彭道泉教授表示,本次降脂目标的改变,不单单是绝对目标的下降,而是对不同危险分层的患者都做出了相应的降低。新指南还一如既往的延续了对他汀类药物的推荐。另外,对非他汀类药物的推荐由II类推荐转变为I类推荐。临床研究逐渐证实,非他汀类药物比如依折麦布在降脂治疗中没有损害,只有获益。因此,临床医生可以放心使用这类药物。

李艳芳教授非常同意两位教授的观点。大量的研究投入让依折麦布走进指南,走向降脂的一线治疗,这让我们医生在血脂管理中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我们可以继续坚持使用他汀来控制血脂,在他汀类药物无法满足要求时,也可以选择PCSK9进行治疗。

超级观点,共领前沿——实现2030年全球心血管风险降至30%的高血压管理策略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良地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英贤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旭教授

高血压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一直以来都是心血管领域会议的一个重要内容。杨旭教授在第一直播间邀约孙英贤、谢良地两位教授,对高血压的管理策略发起了挑战。

孙英贤教授表示,今年ESC提出了全球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目标,而我们国家也正在为健康中国2030砥砺奋进。这对我们的慢病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大量调查数据显示,心脑血管事件目前是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威胁,而高血压正是心脑血管风险事件的重要因素,所以,高血压的防控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议题。目前我们更加青睐多药联合的治疗方式,多药联合具有更好的降压效果且减少了副反应的发生。并且,像奥美沙坦和氨氯地平的复方药物,不但具有多药联合的优点,还减少了服药次数,间接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谢良地教授指出,高血压管理著名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经过广大心血管医生多年来的宣传,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我们要继续保持这样的科普宣教,让更多的患者能够知晓、控制高血压。目前我国的血压目标值仍然是140/90mmHg,而不是美国最近更新的130/80 mmHg。国内外指南推荐的差异存在很多方面的因素,对于我们来说,跨步追求130/80 mmHg的目标值目前很难完成,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让更多的高血压患者能够首先保证140/90 mmHg的达标、降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

杨旭教授对两位专家的观点高度认可,高血压的防控和治疗是保证居民健康的永恒议题。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让更多患者的血压得到控制,更早地开启靶器官保护。我们现在有很多好药可以使用,也有互联网先进技术帮助我们科普,我们有信心将高血压的管理更上一层楼。

房颤治疗的现状和发展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黄晓波教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周纬教授

房颤是对居民健康威胁较大的一类心律失常,临床上通常采取药物抗凝和消融手术进行治疗。周纬教授与黄晓波教授做客第一直播间,对房颤消融术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周纬教授从电生理手术的历史、设备耗材的发展、年轻医生的培养、新手术设备的应用、电生理未来的发展方向、射频消融术可以改进的方面、针对不同房颤患者的术式、手术技术细节等很多方面,对黄晓波教授进行了全面的访问。

黄晓波教授介绍,我们国家过去在射频消融术方面很薄弱,设备也不好用,医生操作起来非常困难。经历了电生理技术蓬勃发展的20年,现如今的手术设备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现在医生手术提供了很大帮助。过去的操作主要依靠医者的经验和直觉,而现在的设备可以通过三维成像直观地为医生展示患者心脏的结构,还可以提供精准的数据和患者信息,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

如何减少手术中射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吴永全教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周纬教授

一个好的医生可以维护很多患者的健康,但做一个好医生的前提首先是维护自己的健康。介入手术的发展为很多患者带来重生的机会,但介入手术的发展也让介入医生受到更多的辐射。如何在介入手术中减少手术射线的伤害?周纬教授与吴永全教授做客第一直播间为医生健康呼吁。

周纬教授从辐射的危害、绿色电生理技术、降低辐射元素、三维系统的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绿色电生理应用现状、年轻医生的培养等多方面向吴永全教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也是心血管介入医生切身相关的问题。

吴永全教授在很多年前就跟随胡大一教授进行介入手术。他指出,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射线当中,但大部分的射线都是无害的。而高强度的辐射,会对人体皮肤、组织、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害,甚至引发肿瘤或基因突变相关的重大疾病。因此,我们需要倡导绿色电生理的广泛应用。

医脉通-GW-ICC2019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