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奇特的一年,整个西方世界的战争乃至政治像万花筒一样不断地变幻着,同盟与协约双方面对着危机与幸运交织带来的复杂局面。三件大事决定了这一年的战局:协约国大反攻美国参战和十月革命。我们来逐一叙述。
经过1916年的僵持以后,在凡尔登和索姆河战役中没有吃大亏的英法联军认为自己赢了,决定对德国人实施大反攻。领导者便是在凡尔登英勇奋战,挡住了德国人狂攻的尼韦勒。他认为现在法国人可以凭强攻打碎德国人的防御,所以这场反击战就被称为“尼韦勒战役”。
尼韦勒的具体计划是围歼两军阵地之间属德军阵地的一块突出部。先由英军发动佯攻,再由法军发动主攻,然后两军会合,把围在突出部里的德军消灭。
然而这时候德国人已经知道难以主动进攻,所以早做好了坚守的准备,他们建立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前沿阵地,史称“兴登堡防线”,静静地等待敌人来送死。4月,英军按计划首先发动了攻势。几天后,法军开始了猛攻。先是长时间的猛烈炮火,再以54个师加上100余辆新式武器坦克的强大兵力向德军阵地发起了冲锋。
德军的阵地岂是容易突破的呢?无论是英军还是法军,迎面而来的都是德军密如雨点的子弹、炮弹。冲锋的军人成片成片地倒下,德军阵地前很快就堆满了英法联军的尸体。然而尼韦勒不顾性命地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冲锋,士兵们的尸体布满了阵地,填满了壕沟,他仍命令士兵们踏着同伴的尸体继续冲锋。到5月初,英法联军已经有了40万人的死伤,其中绝大部分是法军,却几乎没能前进一步。躲在壕堑里的德军损失要小得多。当尼韦勒还想要士兵们再冲时,他们再也忍不住了,公开起来反对这种毫无意义的屠杀,甚至要举行起义。这样,尼韦勒被迫下台,由比他更为谨慎的贝当接职。
贝当深知这时法军面临军心动摇的危机,搞不好就全完蛋了,就对英军宣布法军需要休整,暂时停止作战。法军军心既乱,没法再战。为了避免整个战局的被动,英军于是单独发动了几次猛烈的进攻。第一次在6月。英军先用新式高爆炸药对德军阵地狂轰滥炸下就炸死了成千上万名敌军士兵,然后以坦克为前导,加上飞机帮忙开始了冲锋。这次占领了德军阵地的一个突出部。第二次进攻在7月底开始,又以同样的方法进行。然而这次德军有经验了,进行了有效的抵抗。这时天又下起了大雨,英军的推进更加艰难。经过近四个月的战斗,英军的推进不过五六千米,却为此付出了30万士兵的代价。
接着英国又进行了一轮新的攻击,仍旧没多大收获。这次英军开创了一种将成为以后世界战争经典形式的新战术:坦克集群战。从此坦克不单为步兵冲锋打配合,自己也成了冲锋陷阵的主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种战术得到了希特勒和隆美尔等人的青睐,被广泛使用,直到海湾战争还是一样。总的来说,这个阶段英法联军的大反攻算不上是胜利,他们既没占领多少敌军阵地,自己又遭受了巨大损失。不过也有意义毕竟杀死了许多德兵,德国的战争资源已经捉襟见肘,士兵是死一个少个。英、法可不是这样,无论人力物力都多的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始,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就宣布美国将严守中立。不过,美国的这个所谓的中立很快就在事实面前变成了空话。由于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大战一开始,它立即封锁了德国等同盟国的海岸线,德国一切需要跨过大洋的贸易就此中断了。这时美国的商人如果想做生意找谁呢,当然只能找协约国。协约国也开始大批大批地向美国购买物资。这样,大战开始之日也就是协约国,特别是英国从美国大买特买之时,英国人先是支付现钞,后来现钞没了,就把原来拥有的美国政府的债券和各种股票全卖掉。后来还是不够,怎么办呢?好办,大把大把地从美国各大银行借钱就行了,再用这些钱向美国各家工厂大量购买所需物资。这种购买对协约国的好处可不是一个,而是两个:第一个当然是得到了急需的各种物资;第二个呢,是借了美国人很多钱。这钱是要还的啊,怎么还呢?美国人可不傻,知道如果协约国失败了,它们的经济就会彻底崩溃,钞票将变成废纸,所以他们要想尽一切办法使协约国不败。怎么让协约国不败呢?除了提供大量的物资之外——那已经做得不可能再好了,最直接的办法是派兵直接打喽。
使美国正式向德国宣战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在这年2月1日宣布进行无限制潜水艇战。当英国海军不可战胜时,德国人发明了一种足可以对英国的海上优势造成毁灭性打击的新式武器——潜水艇。这种潜在水面下的东西对英国水面上的军舰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因为它们看不见、摸不着,潜水艇却不但看得见水面上的军舰,还击得沉它。航行在海上没有武装的商船更是危险,当潜水艇向它们冲来时,它们几乎只有等着被击沉的份儿。这样的打击给协约国,尤其是英国造成了可怕的损失。
不过在2月1日以前,德国人所造成的损失还不足以切断英国人的海上生命线,主要是因为德国人不敢打中立的美国的商船,只能听任这些商船把粮食乃至武器送往英国。面对这种情形,德国人知道自己唯一打败英国的可能就在于用潜水艇击沉所有前往英国的商船,这样,得不到粮食和武器的英国必定坚持不了几个月,而英国一旦失败,法国的投降也指日可待了。于是,2月1日,德国正式宣布实行无限制潜水艇战,即对于前往英国等协约国的任何船只,哪怕是中立国的,也一律予以攻击。
那战果是惊人的:仅从2月到4月,德国潜水艇就击沉协约国商船约1000艘,近200万吨;整个1917年被击沉的船只则近700万吨。英国人再会造船也赶不上这个沉船的速度。但由于搞的是无限制潜水艇战,有好几艘美国商船被击沉了,一些美国人死了。这促使威尔逊于1917年4月2日在国会宣读了《战争咨文》。两天后,美国正式向德国宣战。
这个宣战对于战局的影响有多大谁都看得出来,只要想想美国那无穷无尽的资源和人口,还有世界第一的工业早在大战之初的1914年,其工业产值已经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5.8%,是德国的两倍半。这些现在都将投入对德国的作战之中。对于德国,这可是致命的危机。
不过,由于路途遥远,美国要组织一支百万大军,再把他们运过宽闹的大西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美国虽然宣战了,但要让这宣战像把利剑插到德国人头上还得等到明年。
然而对于协约国,1917年也不是什么都好,有一件事给了它们沉重的打击,那就是俄国发生了革命,并且在这一年退出了战争。
俄国发生的革命共有两场,分别是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权,不过新政府仍支持把对同盟国的战争打下去。十月革命后,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立即退出了战争,同德国政府签订了《布列斯特一立托夫斯克和约》。根据和约,新建的苏维埃政府放弃了超过10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那里有超过1000万的人口,有俄国大量的工厂,还有铁和煤等重要的战略资源。
签订如此的条约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新的苏维埃政权无力再战;二是认为同盟国必败,所以根本无法真的占有所得到的广大土地:第三个原因是那时俄国人民真的已经厌倦了战争。所以新政府为了生存下去,必须倾听人民的声音,不惜一切代价地结束战争。
事实真如所料,德国战败了,真的守不住俄国割让的土地。但此后在那里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国家,如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等,这些国家将保持独立直到几十年后斯大林在第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将它们重新纳入苏联版图。俄国与德国签订和约、退出战争对几平要失败了的同盟国无疑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他们即将军队从东线全调到了西线,这样德国人终于摆脱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往往顾此失彼的窘境,可以集中力量在西线与协约军一战了。而对于协约国呢,眼看胜利到手,却转眼间又一次陷入危机。
这一切都将在这一年见分晓。年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一年初,因为以胜利者的姿态与苏俄签订了和约,德国觉得又有了胜利的希望,立即将东线的40万大军调往西线,装备中还有一种叫“贝尔塔斯”的巨炮。这种巨炮据说口径达五六十厘米,一发炮弹有几吨重。
德国人也知道,在夏天到来之时将会有上百万的美军到达欧洲,一旦这支生力军到来,德军将无法抵挡。他们最后的希望是在美国大军在欧洲登陆之前彻底击败英法联军,结束战争。
隆冬过去之后,从3月开始,德军孤注一掷,一连发动了5次攻势。第一次攻势从3月21日开始,在70千米长的地段上,德军集中了62个师、6000门火炮、1000架飞机,分三拨向英法联军发动了狂攻。德军人人被告知,德意志的光荣在此一举。这时对面的联军兵力只及德军半,火力也处于劣势,在德军的狂轰猛冲之下,阵线不久便被突破,伤亡惨重。德军在英法联军中间撕开了一道长达15千米的缺口,德军从这里可以直抵亚眠,巴黎将在他们面前大门洞开。这时英军与法军事实上各自为战,缺乏必要的协同,如果德军乘此机会投入所有力量,或者直捣巴黎,或者从亚眠往西横扫已经被打得很惨的英军,那么战争的结果可能会不一样了。
然而,德军在这里再一次犯了兵家大忌,它竟然兵分三路,各自为战。我们知道,战场上的胜机往往转瞬即逝。受到挫折的英法联军立即看出了自己的错误,随即加以改正:一是建立了统一的指挥,法国总参谋长福煦被任命为联军统帅,统一指挥所有协约国部队;二是法军针对阵线的薄弱,立即调来重兵,堵住了德军进一步攻击的通路。这时美军已经开始源源不断地到达,他们立即被派往西线,光3月份就有近10万名。这些都弥补了德军开始攻击所造成的损失。
从4月份开始到7月份,德军又先后展开了4次政势,每月一次,不过战果并不辉煌,反而损失了近100万的兵力。到最后一次攻势结束时,德军已经山穷水尽,再也无力进攻了。对于将胜利建立在不停进攻之上的德军,停止进攻就意味着失败。7月,就在德军最后一次攻势失败之时,协约国军立即准备进攻了。英法联军盼星星盼月亮般盼望的美国大军已经全部于法兰西登陆,为数达百万之众。他们都是美军的精锐之师,装备精良,战斗力之强可想而知。联军决定第一步先攻占德军阵地的突出部。
8月6日,联军大反攻开始,英美法联军一齐出动,以法军为主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第一次大战的马恩河地区向德军发动攻击,攻占了德军阵地的突出部,俘虏德军3万。两天后,联军向亚眠突出部的德军发动猛攻。由于联军此时无论就兵力还是士气而言都已居于绝对优势,猛攻之下,德军在第一次攻势中费尽千辛万苦夺占的亚眠突出部两天后便失去了,又损兵7万有余。
到这时,协约国知道德军已经筋疲力尽,不堪一击了,但为了使他们不致全师退回国内,联军决定发动全线反击,将德军聚歼于前线。9月26日,英美法联军在西线全面出击。这时候联军的兵力已经数倍于德军,福煦所做的是:全线攻击,进攻有德军的任何地方。在联军优势力量的打击之下,德军全线崩溃,固若金汤的“兴登堡防线”三天之内便被击破。
此后的战争乃是一幕猎人追逐逃跑的猎物的游戏,联军不停地追,从法国一直追到比利时,快要追到德国了。这时候德国的盟友们呢?9月30日,保加利亚宣布投降。10月31日,土耳其宣布投降。
德国最重要的盟国奥匈帝国则更惨。我们知道,这个庞大的帝国是由许多的民族组成的,除奥地利人外,还有匈牙利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塞尔维亚人等。这些民族本来就不服气,现在一看帝国完了,乘机揭竿而起,宣布独立。11月3日,业已穷途末路的奥匈帝国宣布投降。几天之后,帝国皇帝放弃了帝位,欧洲最古老的皇室之一就此消失了。
面对如此现实,德国人知道打不下去了。其实早在9月底,德军统帅兴登堡就告知皇帝,德军已经无法再战,只能停战,皇帝也同意了,只是要求仍旧当他的皇帝,然而协约国是不会容许这样一个好战的家伙继续做皇帝的,仗便继续打下去了。11月30日时,已经绝望的德军统帅部决定做临死前的一击:命令基尔港的水兵出海与联军海军决一死战这时基本上保存完好的海军是德国最强大的军力。这种命令真是太荒唐了,谁都知道,这等于叫他们去送死,水兵们如何会答应,他们以起义来回答。这消息顿时传遍全国,激起了全德革命狂潮。德国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德国首相强行宣布德皇退位。两天后,德国宣布投降。
第一次世界大战姑且算是结束了。
以下是这场到此为止人类最大悲剧的简短实录:
参战国家:31个。
参战国人口:15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3/4。
战争损失如下:死亡人数:1850万。
受伤人数:约2000万。大部分人终身残废。
直接经济损失:1805亿美元。
间接经济损失:1516亿美元。
战争终于结束了,然而和平并未来临。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两个月后,各战胜国代表在巴黎召开了和会,即“巴黎和会”。在巴黎和会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英美法三国代表,分别是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地位稍次但也很重要的是意大利与日本的代表,分别是意大利首相奥兰多和日本前任首相西园寺公望。
巴黎和会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如何惩罚战败国,二是如何重建战后的国际新秩序。在如何惩罚战败国的问题上,五大国产生了尖锐的分歧甚至对抗。法国想借此机会一劳永逸地摧毁德国,它要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要占领德国最重要的产煤区萨尔,还要德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英国在战争中所受的损失几乎不亚于法国,但英国不但不想德国被摧毁,还希望它保存一定实力,以在欧洲大陆保持均势。
美国总统威尔逊既支持战胜国的一些正当要求,例如支持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支持奥匈帝国内部各民族人民的民族自决等等,同时对法国提出的想要毁灭德国的要求则坚决拒绝。为了达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妥协,和会各方在凡尔赛密切地讨论了几个月之久,到4月底总算就主要问题达成了基本一致的意见。
首先是德国的赔款,决定先不提出具体的赔偿数额,这连同将来赔款的分配比例都留待一个专门委员会去讨论决定。其次是德国的领土间题。阿尔萨斯与洛林当然回归法国,另外法国占有萨尔的全部煤为期15年,此后在当地举行公民投票再决定其归属。总共算起来,德国失去了大战前约1/8的国土,约1/10的人口。至于殖民地,德国当然要统统放弃。
战胜国还规定德国境内的几乎所有大河,如易北河、奥得河、多瑙河都成为国际河流,外国军舰与商船可以自由来往。莱茵河以西地区由战胜国占领15年,占领费由德国负担。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被划为非军事区,不许德国部署军队和防御工事。在赔款之前,德国要立即交出1600吨级以上全部的商船,一半1400吨级商船和20%的内河船只。5年内还得为英法等国造20万吨商船,10年内还要提供巨量的煤、机器、化工产品等等。
军事方面,德国必须取消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不准拥有坦克等重型武器,不得建立空军,海军则只准拥有轻型巡洋舰各6艘,海军总数不得超过1.5万人。
协约国把和约给了德国人,并通知基本内容丝毫不得变更,并要求在5天之内给予正式答复,否则将兵锋相向。由于协约国武力相逼,德国政府被迫全部接受条约。1919年6月28日,在凡尔赛宫镜厅正式签订了《凡尔赛和约》。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新秩序基础的《凡尔赛和约》的力量都十分有限,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和平基本是脆弱的,西方列国在风雨之中飘摇不定,摸索着各自前进的道路,这条路也绝不是如画的风景,而是饥饿、战乱与贫穷,最后这几条路将殊途而同归,如几条河流汇入大海——这是一个远比第一次世界大战还要可怕的战争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