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40多年过去了‖老家许昌
文‖吉兴甫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
魂牵梦绕的母校——杨院学校,当年设有小学、初中,规模不算大,但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在县里一直名列前茅。
学校距我们家大约三四里,坐落在杨院村中央,本是一个坐北朝南四进院的古宅。古宅院有上百年历史,古朴典雅,气派恢宏,虽历经风雨侵蚀,依然坚固耐用,基本完好。
听村上老人讲,这座建于晚清的古宅大有来头。宅院主人姓王,是当地闻名遐迩的大户人家,有上千亩田地,几十头耕牛,佣户上百,国民党时期曾出过一位高级将领。
1948年中原解放,这位将领携家人随蒋介石一起逃到了台湾,只留下了一个孤寡老汉(最后一位主人)。
这位老汉聪明睿智,平时装聋作哑,不与其他人多交谈。这样一来,村上的人都把他当“傻子”。他的沉默寡言大有益处,文革时,他幸运地逃过了挨批斗。我们在上学时,偶尔还看到他在很认真地看书。
从宅院南门进去,穿过两个过堂,就到最后院,正堂是一座青砖小瓦房屋,外观五脊六兽,四角微翘,雕刻四个“福”字。屋脊上分布着狮子、鸽子等动物。室内重梁起架,壮观气派。门楣和窗棂,均是镂空雕花,精工细制。外墙是青砖叠砌,白灰勾缝,经纬分明。中院有东西配房,青砖铺地,非常规整。
我清楚地记得,上学时,正堂是学校教务处,是老师们办公的地方。后院东西配房是初一、初二年级,中院左右房是三至六年级,最前院是小学一、二年级。
学校的众多老师对我都很好,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王玉杰、陶宗仁、张敬勤和魏国有老师。
王玉杰是我的启蒙老师,她中等个子,年龄四十来岁,四方脸,大眼睛,白白净净。
她像慈母,面目慈善,笑容可掬,对人和蔼可亲。她上课从不批评学生,总是以理服人,学生们都特别听她的话。
小时候我家里很穷,上不起学,到十岁时才开始上小学,一上学就进入二年级。王老师怕我跟不上,平时就给我开“小灶”,常让我去她的办公室补习。因为年龄大,个子高,她让我当了班长(个大好管学生)。
家穷,有时我连作业本、铅笔都买不起,王老师知道后,就自已出钱给我买,有时买过铅笔后,还削好给我,让我非常感动。在她的耐心辅导下,我进步很快,很短的时间内就赶上了其他同学,而且超过了他们。
我的记忆力好,每次上新课,老师把课文领读两遍后,我就会背了,后来,我常在班中领读,学生佩服,老师也很喜欢。有一次,王老师病了,我就代她管理班级,给同学们布置作业,甚至辅导他们功课。王老师非常满意,当众表扬了我。
恩师陶宗仁教学经验丰富、德高望重,他在我们学校是口碑最好的老师。
回想起来,我能上学,陶老师起了关键性作用。他亲自到我家给我父母做思想工作,讲孩子上学的重要意义,讲上学对今后前途的益处。他把我带到学校交给王玉杰老师,王老师负责教低年级课程,所以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我一直跟王老师上学。到五、六年级时,陶老师负责教我们,我仍然担任班长。
我从陶老师身上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他有意识地培养我,锻炼我,时间长了,次数多了,我的胆子慢慢也大了。遗憾的是自分别后,我再没见过陶老师,后来听说他已仙去,我深感愧疚。
到初中后,由张敬勤老师担任我们的班主任,魏国有老师负责教数学和物理,他们都很平易近人,与他们在一起同学们很随便不拘紧。记忆犹深的是那次勤工俭学的事。
当时学校的情况是:上级每年拨的教育经费不足,学校得自筹一部分予以弥补。于是,学校选择初一、初二的学生到距学校七十多里远的马谷天乡马道林场去种树造林,种一棵树得五分钱。
两个班加上老师共有师生60多人,自带吃的住的用的,配一名做饭师傅。
到林场后,林场同志把我们安排在一个叫小焦庄的村上住下,然后我们开始搭棚修灶。男女同学分开住,分别安排在村上房屋多的农户家里。
第二天吃过早饭,林场来的技术员带我们向山坡进发。到现场后,技术员给我们讲植树要领,植树方法及有关要求等相关常识并做示范。我们两人一组,扛着铁锹,镢头,提着树苗分散在整个半山坡。种树的山坡虽然进行了剃田式开垦,但由于土质差,碎石多,种植很难,有时挖一个合格坑,得费很大力气,即使磨得满手血泡,一天下来也根本种不了多少棵树。
我们在那里种了大概将近一个月,在种树时,我还编了两首顺口溜:一、山冈薄地种松树,三十年后便成林。待得树苗成材时,恐怕皆是白头人。二、一棵松树五分钱,一把树苗挣五元。穷尽身力不停种,等到天黑才种完。
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但学校往事历历在目,这是我人生中最宝贵、最美好、最难忘的时光。
我不仅学到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也懂得了很多道理,对我人生的成长起到了关键的指引作用。
通过学习,我由一个一文不识的盲童,成为一个能读书看报的青年,能写文章的年轻人,到后来成为一位作家和诗人,我无比感谢教过我的老师,培养过我的母校。为此,特赋诗两首权作结尾:
重访母校
一
愚生阔别四十年,
两鬓斑白今又回。
眼看此景暗垂泪,
当年师生还有谁?
二
阔别桑梓岁月久,
专访故黉泪哽咽。
童年往事浑如梦,
目前近况发深思。
成群孺子唤吾爷,
多少教师均不识。
古宅老屋尚依旧,
物是人非今非昔。
【作者简介】吉兴甫,笔名“诗野”。原九航校二团飞机机械师,现许昌市发改委工作(退休)。从1975年开始对旧体诗词研究和创作。曾在《人民文学》、《诗刊》、《诗歌月刊》、《星星》、《北京文学》、《解放军文艺》、《当代人》、《中华诗词》、《大河诗歌》、《中州诗词》、《九州诗词》、《诗词百家》、《当代散曲》、《原野》、《建安诗苑》、《泌阳览胜》、《许昌日报》等多种书籍、报刊上发表作品并出版《吉兴甫诗词选集》1——4卷。2009年被评为“中华妙笔诗词艺术家”、2012年被评为年度优秀诗人、2015年被评为“中华优秀诗人”、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优秀诗词家”。现为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世界汉诗协会会员、河南作家协会会员、河南诗词学会会员、许昌作家协会会员。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