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还有汉长城!绵延千余公里,从甘肃通往新疆

2019-08-03   后宫地图三千

绵亘祁连山麓千余公里的汉长城

在今甘肃河西地区,汉长城的残垣断壁随处可见。长达一千余公里的汉长城绵延在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腹地,因主要在河西走廊区域,故也称“河西走廊长城”。而今河西走廊很多名声在外的关城,如阳关、玉门关、嘉峪关、沙州古城、大方盘城等,也都与当时修筑长城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河西走廊长城是汉武帝花了20年时间修成的。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陇西击破匈奴。为巩固河西地盘和西域道路的畅通汉武帝决定筑边塞,修烽燧。这条防线的设置不仅加强了汉朝西部地区的防务,对汉帝国长治久安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且保护了陆路交通,促进了汉朝与欧亚各国的政治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由于西部汉长城无论其地理位置,还是建筑结构或其所发挥的实际作用都有别于其他长城,故百余年来受到了无数中外学者的关注。首先是英籍匈牙利人探险家斯坦因。1900年,他在新疆完成楼兰尼雅遗址的调查发掘之后两次来到甘肃西部进行汉代长城的调查发掘,揭开了长城考察的序幕。1944年,由中国学者向达、夏鼐、黄文弼、阎文儒等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历史组,也在敦煌西部玉门关地区进行过考察,发现了玉门关以西约11公里处具有重要价值的马圈湾烽燧遗址,后于1979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该遗址进行科学发掘,获得汉简帛书等1500多件珍贵文物。上世纪末,在甘肃全省组织的文物大普查中,文物考古部门也曾对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进行考察,仅安西县境内就普查到61个烽燧、8个障城。但上述这些考察并不全面、系统。

烽燧是汉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疏勒河是位于甘肃省西部的一条内陆河流,古代又称苏赖河,发源于祁连山,沿祁连山北麓经玉门,安西敦煌北境与党河交汇注入哈拉湖,西入榆树泉盆地西端,全长约400公里。远古时期的疏勒河应该是注入古罗布泊的河流之一。由于塔克拉玛千大沙漠的东移,割断了河水流向,才形成榆树泉盆地的系列湖泊、碱滩和沙丘高低起伏的地貌。翻越榆树泉盆地西端约15公里的沙漠之后,疏勒河故道即展现在眼前。平坦宽阔的河道,衍生着繁茂的红柳芦苇等多种野生植物,成为沙漠的绿色屏障,也是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场所。古河道向西约75公里即罗布泊东岸。

疏勒河流域的汉代长城在建筑结构上有别于其他长城。汉代修筑长城的原则是察地形、依险阻、坚壁垒、远望候”。鉴于戈壁沙漠上没有土、石,更没有砖,瓦,工匠们巧妙地采用大漠特有的芦苇或红柳条连同沙砾层层铺压。最下面铺一层芦苇或柳条,上面铺一层沙石:沙石之上再铺一层芦苇或柳条。这样层层铺筑,依次加高这就是2000多年前,人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出来的长城建筑上的绝活在一望无际的大漠中延伸数百米、数千米乃至数十公里的长城,就像条笔直的长龙匐卧在地,竟然不见一丝弯曲,真是奇观和奇迹。

而最令人惊奇的还是那些孤寂而高傲地屹立了2000多年的烽燧,烽燧是汉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也有人认为烽燧是燃放烟火的警戒系统,不能将其视为长城的一部分,但值得注意的是:河西走廊的烽线是和丝绸之路同时出现的,其主要目的是防御匈奴入侵,保护丝绸之路上过往的商队。汉长城改进与发展了秦以前长城的布局,长城、亭障、烽、列城等同时修筑,使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都有相连的堡垒,烽火台,方城,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有效的防御体系,当时在丝绸之路沿线所设长城烽燧中都驻有戍卒,每个燧中有十几名士兵,由长统领,执行各种军事警戒防御任务,这在出土的汉简中有大量记载,几个燧中间有一个大的烽台是更高一级的军事建制。再上面有候官等。这种军事建制明显不同于警戒信息的传递系统。其全面的军事防御功能,与长城别无二致。

汉代烽燧多呈底宽上窄的斜方柱形,主要建在长城内侧,汉代烽燧的距离,当地群众习惯称为“五里一小墩,十里一大墩,但据考察,有的相距不到1公里,有的竟有一二十里之遥。

烽燧建在不同高度的地方,其本身高度也就有所不同,如建在雅丹地貌的台地上,因台地本身就比附近高出十几米,所以烽燧较低,一般仅2米多高而建在戈壁上的烽燧,一般都在7米以上,烽燧顶部四周有不高的女墙,形成一小屋,烽台下面有若干小房子,一般有“坞(院墙)。当然烽燧的重要作用之是传递消息,举火报警,以防来敌骚扰和侵入;同时,也为往来使者、商队补充给养。报警的方式主要是举燔炬、燃积薪,其主要材料仍是芦苇。

长城烽燧结构独特,保存完好,虽经历2000多年沧桑变迁,有些高大的烽燧和塞墙至今仍难以攀越。在数以百计的烽燧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的汉代遗物,其中带有墨迹文字的简牍,成为研究汉代边陲屯戍中西交通和西域各国历史的珍贵资料。

敦煌境内的汉长城保存的特别好

汉代在长城沿线,遍设城堡和障塞。由于岁月的侵蚀,玉门、安西境内的汉代长城,除安西西部几段保存较为完整外,可能由于风力作用,很多地段已倾圮,成为鱼脊形,有些则仅在地面留下了点痕迹。但也有几段保存相当完整,如南沙窝的红柳长城以红柳树枝、沙砾为原料,层层叠砌而成现存高2米、长200米,犹如巨龙横卧于戈壁沙漠之上。

敦煌境内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不但一些长城烽燧保存完好,就连当年堆放的“积薪”也竟能保存下来,有的烽燧积薪多达十几堆。总体看来,敦煌境内汉长城的保存情况,西部较东部为好,玉门关以北盐池湾至马圈湾段约11公里的20-26号烽燧之间,长城残高多在1米以上,最高为2.95米。长城向西进入榆树泉盆地之后,连接10号烽燧,折向南2公里,最后到达一高大风蚀台地。虽然以西的马迷兔、土豁洛、天桥、湾窑15公里之内仍有烽燧建筑,但已见不到塞墙的痕迹。

在长达4年的考察工作中,考察队行程3万里考察长城500多公里,烽燧228座,障城45座,古城遗址32座,我们在敦煌县境内长城线所见烽燧76个,玉门关至阳关塞垣线有烽燧6个,共82个,其中含障城11个,在安西县境内长城线所见烽燧40个,其中障城8个,以上比当年斯坦因所见烽燧多134个,比安西,敦煌两县文物普查时所见烽燧多40个。有些地区长城城墙尚有3米多高:当时用于传递军事情报的“积薪”堆积,有的原封不动按照方阵排列有序地存放在烽火台的周围,最多达13堆。更值得注意的是,烽燧周围遗存着大面积文化层堆积(当时的垃圾废弃物),这些文化层蕴涵着丰富的汉代边防戍卒生活用品和军事设施等,是了解2000多年前河西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发展的一座座宝库。

甘肃省内的长城遗迹十分丰富。除疏勒河畔的汉长城外,尚有玉门市东部至金塔、内蒙古额济纳旗一线约400余公里的汉长城,酒泉至令居(今永登县)近700公里的汉长城,嘉峪关至宁夏中卫县一线约1500公里的明长城,以及岷县至陕西吴旗一线约1000公里的战国,秦长城,它们都需要组织人力做全面,系统的考察。

岁月流逝,沧桑巨变,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尽管许多已经面目皆非,但仍然是耸立于人们心中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