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名马的寓言故事
唐僧玄奘前往西天取经时所骑的白马,只是长安城中一家磨坊的一匹普通白马。这匹马并没有什么出众之处,只不过一生下来就在磨坊工作,身强体健,吃苦耐劳,从不捣乱。
玄奘大师心想:西方路途遥远,去时要做坐骑,回来时要负驮经书。况且自己的骑术又不是很好,还是挑选忠实可靠的马吧。选来选去,就选中了磨坊的这匹马。
这一去,就是十七年。待唐僧返回东土大唐,已是名满天下的大德,这匹马也成了取经的功臣,被誉为“大唐第一名马”。
白马衣锦还乡,来到昔日的磨坊看望老朋友。一大群驴子和老马围着白马,听白马讲西天途中的见闻以及今日的荣耀,大家称羡不已。
白马很平静地说:“各位,我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有幸被玄奘大师选中,一步一步西去东回而已。这十七年间,大家也没闲着,只不过你们是在家门口来回打转。其实,我走一步,你也在走一步,咱们走过的路还是一般长,也一样的辛苦。”
众驴子和马都静了下来。是啊,自己也没闲着啊,怎么人家就“功成名就”,自己还是老样子呢?
这话真的很发人深省。
如果你在房间一圈又一圈地走,你可以走上几百公里的路,但不管你走多少年,还是无法从房间走出去。
但是如果你知道门在哪里,那么,很快就可以走出去。
我们一生一直都在绕圈子......一圈又一圈,我们就像那些驴子和马,每天也没闲着;并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努力;我们一生也都在受苦,但“除了痛苦”之外,并没有从中得到什么?似乎所有人都绕不出那个圈子。
成长的过程是苦的,但是当你越坚持这种内在转化的过程,你越发现喜悦、平静和智慧穿透到你的内在,你就能离苦得乐。
勿起轻慢心
昔日,有一群商人带着一只狗到其他国家做生意,行至半途,商人停下来稍作歇息。狗儿趁着商人不留意时,便将放在一旁的肉给刁去吃了。商人发现后,生气地拿起棍棒将狗儿的腿打断,并将它丢弃在路旁。此时,舍利弗尊者以天眼看见断了腿且饥饿不堪的狗,便着衣持钵入城乞食,然后以神通力飞至狗的身边,将乞得的食物给它吃。狗欢喜地用完食物,舍利弗尊者便为其开示说法。狗命终后,则投生至舍卫国的一户婆罗门家。
一天,这位婆罗门看见舍利弗尊者独自入城乞食,便上前询问:‘尊者没有沙弥随行吗?’尊者回答:‘我没有沙弥随行,听说您有一子,可否随我出家?’婆罗门说:‘我有一幼儿,名叫均提,待其年纪稍长再让他跟随尊者出家修行。’等到均提七岁时,婆罗门便带他到洹精舍出家修行。均提沙弥不断地薰修佛法,精进修行,最后心开意解,证得阿罗汉果。
均提沙弥思惟今生能得遇圣者、悟道证果,必是过去的因缘,便以神通力观见自己过去世为一只饿狗,蒙舍利弗尊者慈悲救助,今日方能为人并获圣果。于是均提沙弥发愿:‘我蒙尊者之恩,得以脱离诸苦,今生应当终身随侍于尊者。’便终身求作沙弥而不受大戒。
当时,阿难尊者见此因缘,请示佛陀:‘不知此人曾造何种恶行,受此狗身?又曾造何等善根,蒙尊者救助而得解脱?’佛陀告诉阿难:‘迦叶佛时,有一群比丘聚集一处修行。当时僧团中有一年少丘音声清雅且善于梵呗,人皆乐听;另一位年长比丘音声浊钝,不善梵呗,但因功德具足,已得阿罗汉果。这名年少比丘自恃好声,便嘲笑老比丘的声音犹如狗吠。老比丘心知年少比丘种下恶果,便慈悲地对年少比丘说:“我已得证阿罗汉果,功德悉备。”年少比丘自知罪行,心惊毛竖,惶怖自责,便赶紧向老比丘忏悔自己的罪过。’
佛陀告诉大众:‘当时的年少比丘就是今日的均提沙弥,由于恶言果报,五百世常受狗身;也因出家持戒清净的功德,得以见佛而后悟道证果。’诸大比丘们闻佛所说,欢喜信受,顶戴奉行。
隐恶扬善 无量福报
一日,佛陀与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前往舍卫城弘法。佛陀尚未进城,五百天人早已吹拂香风于各街道巷弄中,使污秽臭粪等不净物自然隐没于地;不仅如此,还以香雨飘送润泽街道,并且散花供养,城内处处清香洁净。
舍卫城的国王、大臣及人民见到如此瑞相,知道佛陀将要进城,大众立即放下手边的工作,欢喜扫地、散花或燃香,也有人以布铺地、解发覆地、持举幡盖,或演奏音乐、表演舞蹈,欢迎佛陀的到来。
佛陀与众比丘一行进城时,大众皆一心合掌,至诚恭敬地瞻仰佛陀的庄严相好。当时有一位婆罗门见此场景,虽想买香花供养佛陀,却因贫困无法圆满心愿,于是随众在欢迎行列中,以最清净恭敬之心迎接佛陀的莅临。当婆罗门见到佛陀时,以偈赞叹说:
表容紫金耀,三十二相明,
一切众生类,睹者莫不欢。
见佛心踊跃,忧愁皆销除,
永度生死海,稽首礼大安。
这时佛陀欣然而笑,五色光从口中出,每道光芒又散发出无数道光明,光光顶端皆有七宝莲花,莲花上亦有化佛遍照十方;下至诸大地狱,上至三十三天,无处不在佛光照拂中。三千世界诸天人民,见佛光明莫不踊跃,纷纷离开宫殿,来到佛前;当中有听经闻法得度者,有见其光明得度者,有闻化佛说法得度者,亦有寻光来至佛所而得度者。而在地狱受苦的众生,亦因此暂时解脱;畜生禽兽善心增长,不相伤害;饿鬼道众生得百味美食,悭心不起。更有无量众生盲者得视、聋者得听、哑者能语、驼背者能挺直、行动不便者能行,身体有疾病者悉皆除愈。
而大千世界诸天人民,见此瑞相,内心无不欢喜清净,有人证得初果、二果、三果、阿罗汉,有人证得辟支佛,也有发大乘心,于菩提道上坚住不退转,得道证果者不可称计。
佛光遍照十方,最后绕佛三匝,还入世尊眉间。阿难见此殊胜景象,长跪合掌请示佛陀:“世尊,诸佛如来无因缘是不会身放毫光、破颜微笑的,今日世尊以何因缘微笑?希望世尊能慈悲为我们开示。”佛陀告诉阿难:“你有看到那位以偈赞佛的婆罗门吗?他以极清净虔诚的心赞叹如来。往后十三劫中,天上人间自然受生,不堕三涂八难之处,相貌端严、辩才无碍、智慧明达,人人赞叹。日后出家修行,将成就辟支佛果,名为‘欢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