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瑞新视角-珠三角站”乳腺癌新视角论坛亮相广州,多角度聚焦乳腺癌诊疗理念更新与治疗手段优化

2019-10-16   壹生

2019年9月6日,辉瑞新视角大会在广州顺利拉开帷幕,会议内容涵盖了药物合理选择、乳腺癌治疗进展分享以及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理念,同时还设立了外科与多学科协作(MDT)分会场,细致详尽地策划了多个话题的学术交流。

会议期间,本报采访了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王先明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曾健教授与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沈丽蓉教授,通过专家视角,了解当前乳腺癌诊疗理念、诊疗热点以及治疗方案优化等多方位学术内容。现整理专家采访精华内容如下,以期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当前学术进展与诊疗理念,为乳腺癌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理论基础。

王先明教授:横纵联合,多角度助力我国乳腺癌全周期全方位理念落地

1、乳腺癌全方位全周期管理应如何定义?

这一理念可分为横纵两个方向来看待。其中“横坐标”围绕周期而言,将乳腺癌分为急病期、慢病期与康复期;“纵坐标”则围绕方位而言,即除乳腺癌疾病本身,患者往往还存在很多合并症,例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此时临床医生还需考虑其对手术、化疗、内分泌治疗等安全性的影响;与此同时术后长期的辅助治疗也会引发一系列跨学科的问题;此外,进入慢病期后,在长期随访过程中,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中医药调理也是临床医生需要考虑的问题;患者进入康复期后,除疾病治疗外,还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专业辅导,帮助患者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因此,“纵横”联合的“双全”管理,是非常广义的概念。

2、通过这样的理念的实施,如何更好地为乳腺癌诊疗带来获益?

乳腺癌相对于其他恶性肿瘤来说,患者远期预后较好。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早筛、早诊和早治,强大的各种辅助治疗手段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远期生存获益。同时,由于乳腺癌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期,则严格地进行全程管理、更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回归家庭与社会尤为重要,这也是乳腺癌“双全”管理的核心价值,需要临床医生从理念上接受、从行动上实施。这一理念目前虽然尚处于初始实施阶段,相信随着未来人工智能等新型手段的不断加入,将有助于理念更好地落地实施,造福患者。

曾健教授:刀锋剑影,共话乳腺癌局部治疗进展

1、本次会议中特别设立了刀锋会分会场,不难看出是围绕外科治疗主题的,能否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纳入讨论交流的几项外科研究进展?

一方面是保留乳头乳晕的乳腺癌手术。传统乳腺癌手术为全乳切除术,切除整个器官,破坏性大。若保留乳头乳晕、重建整形,可从外观上修复乳房。但传统乳房重建为一并切除乳头乳晕,保留乳头乳晕从美容效果上胜于传统重建。另一方面为游离皮瓣,监测血运状况。这是近年来乳腺癌术后局部修复的一项新技术,操作难度较高,要求游离、移植后血管吻合保持原有血运,临床上其失败原因也主要为术后血运不良。以上两方面内容尤其对乳腺外科青年医生行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技术极具指导意义。

2、在您看来,乳腺癌外科治疗在哪些阶段发挥重要作用,与其他学科如何有效搭配?

乳腺癌综合治疗在近二、三十年间进步较快,除外科治疗外,有效地联合了内科治疗、放疗技术等多种手段。其中,乳腺癌内科治疗主要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全身治疗手段,放疗为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之一。与此同时,对于乳腺癌外科治疗的拓展,在肿瘤外科理念的更新、技术的改进基础上,还包括与整形外科的结合,称为肿瘤整形技术,根治术后重建乳房外形,更新了乳腺癌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理念。通过以上多治疗技术手段的有效联合,总体上延长了乳腺癌患者生存期,提高了生活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这使得近年来乳腺癌治疗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沈丽蓉教授:蒽环类在乳腺癌治疗中不可或缺,可优化给药模式规避不良反应

1、蒽环类是乳腺癌诊疗中的一类化疗治疗药物,您认为临床治疗中如何对用药予以优化?

蒽环类药物是乳腺癌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药物。回顾乳腺癌治疗发展史,早在20世纪70年代,蒽环类药物就已有权威指南推荐使用证据。历经几十年发展,通过不同方案的比较,研究者得出蒽环类药物密集、序贯使用紫杉类药物这一早期乳腺癌治疗首选方案。优化蒽环类方案的核心仍在于参考权威指南、查阅相应临床研究数据,因其综合了临床各类循证医学证据,同时还应结合患者个体化病理和生理特征。

2、药物相关不良反应难以避免,在您看来如何有效规避或降低蒽环类药物对患者造成的损害?

同其他化疗药物一样,蒽环类药物不良反应难以避免,且其不同剂型的不良反应表现不同:常规蒽环类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心脏毒性,而新型的蒽环类药物如脂质体多柔比星常见不良反应为皮肤毒性。

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用法、用量、给药模式都极为重要。已有研究结果显示,脂质体多柔比星的皮肤毒性主要由其长半衰期所致,因此,给药间期为24天则可有效平衡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缩短其给药间期可能增加皮肤毒性发生率。另一方面,降低常规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发生率主要在于控制其累积剂量,如多柔比星累积剂量不应超过450 mg/m2,表柔比星累积剂量不应超过900 mg/m2,不同说明书可能存在细微差别,但大致范围如上所述。对晚期乳腺癌患者,多柔比星累积剂量达300 mg/m2,可加用心脏保护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