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一缕相思带月归:芜湖深圳的不了情缘
踏碎残阳一抹霞:名山大川的高光镜头
过雨岸来荷叶香:田园生活的臻美境界
阳关三叠与谁听:诗人心路的反光镜像
留在斑斓秋色中:诗意人生的七彩风景
只与浪花调素琴:感事抒怀的三个维度
荔园大树总长青:深圳诗坛的珍贵记忆
泠泠七弦上 静听风入松
在岭南拾取《一瓣花开便是春》的诗意音符
读完蒋正华先生的自选诗词集《一瓣花开便是春》,就想到了唐代诗人刘长卿《听弹琴》的起承两句,于是信手拈来,稍作改动,就成了“泠泠七弦上,静听风入松”,权当这篇书评的主标题。
诗人在这部诗集的《自序》中写了一段非常谦虚、却饱含深情、诗意盎然的散文诗,给人印象深刻:
“一瓣花开便是春”是摘自我的《高考》诗中的一句话,我把她用作我的第一部诗集的书名。意在告诫和勉励自己:人生的每个节点都是一场高考,出诗集也如同高考。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需要几千首诗的历练和积淀。当我每每搁笔抬头看见窗外一瓣花开,心里十分高兴,我相信不久将来,便是鲜花盛开的春天。
上文提及的“人生的每个节点”,其实也是诗人在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节点”上抖出的一串极具审美意义的“音符”。
《一瓣花开便是春》收录了近年作者创作的诗词作品548篇,其中绝句238首,律诗135首,词168阕,联5副,曲2篇,诗集在编排上颇为讲究,作品并不是按体裁样式作传统的铺排,而是依照内容从横向分为七个相对独立的阅读方阵,让读者一目了然,不妨在这里检阅一番:
1、《诗刊选粹》(173篇);
2、《山水行吟》(63篇);
3、《田园诗画》(69篇);
4、《心路之花》(70篇);
5、《七彩人生》(51篇);
6、《感怀抒事》(88篇);
7、《缅怀酬贺》(34篇)。
七个诗词作品板块恰如一张和谐的“七弦琴”弹奏出的七个诗意乐章;如果只用数字排列,那就是:1、2、3、4、5、6、7,又如同简谱上七个不同音域的“音节”,是可以用来吟唱的。
这或许就是《一瓣花开便是春》的奇妙之处与“绝技”所在。下面就随着作者的指挥棒,一起来欣赏观摩这七个诗情萦绕、诗韵典雅的吟坛乐章。
1、一缕相思带月归:芜湖深圳的不了情缘
《一瓣花开便是春》的第一乐章《诗刊选粹》是这部诗集的精华,仅凭这173首选粹作品,就可以定位作者是一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深圳诗人,这些作品都发表在全国一流或者知名的纸媒诗刊上,包括《中华诗词》《中华辞赋》《当代诗词》《长白山诗词》《诗词》《东坡赤壁诗词》《岷峨诗稿》《诗词月刊》《红叶》《北京诗苑》《星星•诗词》《江海诗词》《陕西诗词》《甘肃诗词》《安徽吟坛》《贵州诗联》《楹联博览》《榆林诗刊》《中国当代散曲》《深圳诗词》《长青诗刊》《长青中国》《诗词大观》等30多家纸质诗刊。
概括起来,这组作品有三个突出的人文特色。
(1)叠加了芜湖镜湖与深圳荔湖的人文情结。
作者是安徽人,在长江边的芜湖市繁昌区学习、工作、生活了近六十年,具有人文寓意与地域标志的“镜湖”就是芜湖的一枚城市胸章,诗人退休后移居深圳,安享天伦之乐,融入了这座充满移民文化魅力的海滨城市,并找到了又一个富含全新意象的“镜湖”,即深圳诗词文化的一方净水“荔湖”,因此诗人心中就孕育出了“镜湖”与“荔湖”叠加的诗意情结。如果说镜湖是芜湖的代名词,是一处人文底蕴丰厚的水域,也是作者生长与成长的人文背景象征,那么“荔湖”则是诗人晚年诗意生活的不二归宿,因为“荔湖”所在地荔枝公园是深圳两大诗词社团:深圳诗词学会与深圳长青诗社的大本营,更是诗人晚年生活的诗意乐园。
诗人写镜湖的作品不一而足,一阕《浪淘沙·镜湖》最能展露诗人心中抹不去的故里风情:
柳浪曳清流。波上兰舟。斑斓五色一湖秋。烟雨墩前揺倒影,笑语声留。
风景靓人眸。赭塔高楼。蜿蜒花岸客人游。水上飞虹连两岸,来去云鸥。
毫无疑问的是,诗人笔下的荔湖也有千般风采,七绝《荔湖》是诗人对第二故乡深圳的服膺与礼赞的最佳注脚:
放舟荡漾揽屏风,空翠飞虹入画中。
回首拓荒牛健在,日华新染荔香红。
因此在诗人心中《回家》就成为了一个模糊的人文概念:
深圳潇潇雨,繁昌湛湛天。
近乡情更切,敢问柳塘莲?
借用王昌龄的两句诗注释诗人这种情结是再合适不过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2)以杜甫情怀与板桥心态关注底层社会的生存状态。
诗人襟怀之中储藏的两处文化湖泊,常常会流向深圳与芜湖两座城市的社会底层,对民间百姓生存状态的人文关切,无疑是这组作品的另一大特色。
对深圳《农民工》的关注与同情,传递了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
年节刚完就别家,泪容执手叹韶华。
远奔城市黄金梦,难顾田园荠菜花。
工厂日行繁杂事,天街夜看彩霓霞。
相离千里迢迢路,常忆亲人一盏茶。
诗人还会设身处地地体验这些农民工的《乡愁》,并成为他们窘迫生存状态的代言人:
外出谋生又一秋,萦怀梦寐是乡愁。
有心客子痴明月,失意嫦娥厌玉楼。
故里烟霞何处在?少年锦绣此中求。
归鸿欲借金风势,便引诗情到岭头。
最具人道主义怜悯情怀的还是对那些留在故乡的《留守媳妇》的理解、同情与赞美:
千金难买感情真,不忘远方追梦人。
白日耕耘三亩地,夜间陪读四时春。
云飘云散天涯好,花谢花开院落新。
休问芳心何处寄,鸟衔笺影去红尘。
在这三首作品中,读者可以感受到杜甫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与郑板桥关心民间疾苦的士大夫情怀,有所不同的是,诗人将默然的忧伤与朦胧的希望糅合在了一起,更具有文学的魅力。
(3)善于用唐诗颜料皴染芜湖深圳两地的风情画。
浏览之后,可以看出诗集的第一乐章《诗刊选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诗人的呕心沥血之作,堪称上乘篇什。诗人的创作驾驭能力很强,律诗、绝句、词、联均能得心应手地铺陈开来,且在豪放与婉约之间游刃有余,更将李白、王维、刘禹锡、贺知章等唐诗的遗韵娴熟地、穿插转换在自己的创作动态之中。
不妨试举几例:
在《深圳湾》月夜流连时畅怀故乡,即有李白的浪漫主义韵律:
沿堤漫步自西东,海面频来快意风。
回首一弯楼上月,岂非桑梓那张弓?
诗人还将刘禹锡的竹枝词韵味溶解到了自己的《故乡晚秋》之中:
九曲峨溪十里长,鱼肥藕嫩稻花香。
风光最是留人处,依旧墙头柿子黄。
读五律《金秋回乡》是不是弥漫着王维笔下氤氲的山水诗气息和贺知章《回乡偶书之二》欣然情趣:
雾散树梢见,谷沉田野黄。
风情寻寨落,越鸟恋林岗。
迎面似相识,回眸是小芳。
邀杯添酒兴,不醉稻花香。
诗人的词则深得宋词名家的神韵真谛,广集众家之长,彰显自我之风,例如《浣溪沙·深圳湾》就比较完美地展现了诗人的创作特色,达到了较高的小令创作境界:
浪吻湾堤落日斜,层波荡漾戏飞鸦。粼粼万里水云霞。
飞鸟回巢栖岸树,渔人归棹泛浮槎。情牵游子泊谁家?
而诗人驾驭长调的功夫也令人折服,一阙《念奴娇·过芜湖》令人啧啧称赞:
登楼远眺,见长空碧水,云霞楚舞。点点白帆晴霭里,虹跨清流飞渡。鸥戏鱼龙,波吞日月,涛卷天门怒。千年烟浪,化为吴国风雨。
江左豪杰谁家?阿英结社,孝祥捐田亩。今日长街延十里,楼宇琳琅商铺。香米鲜鱼,海螺奇瑞,后辈擒龙虎。鸠兹新韵,江湾花岸诗路。
全篇结构严谨,上下过度自然,写景气势恢宏,典述通俗易懂,人文内涵丰富,颇耐咀嚼。
总之,第一乐章的主题创作情绪始终萦绕穿插在深圳与芜湖之间,在两座城市之间设置了一条具有人文色彩的“乡愁”红线,也是诗人珍藏的诗意“两地书”。
2、踏碎残阳一抹霞:名山大川的高光镜头
《一瓣花开便是春》的第二乐章是《山水行吟》,山水历来是诗人笔下不可或缺的“至爱”,创作“山水诗”更是文人雅士的标配,每位诗人心中都藏有一卷自己勾描的山水长卷,以至于时常“教我如何不想她”。
那么诗人笔下又是怎样一幅“乐山乐水”的风景呢?其与众不同的美学视角又是怎样一番天地呢?答案或许有三个。
(1)空色禅心与忘我逍遥尽在其中。
诗人善于将王维的山水诗意境不露痕迹地移植到自己作品中,又时而不经意地将庄子的无我、无功、无名的“逍遥游”境界泄露出来。作者有两首高水平的五律就集中凝聚了诗人内心世界的这种别有逸趣的天然“悟性”,在艺术上具有一种让读者身临其境的体验式审美效果。
先走近《九华天台寺》,揣摩禅意,领略禅心:
朝敬天台寺,风云渡九津。
人随清净往,鸟与翠微亲。
峡谷玉泉响,花岩香雾氤。
悠悠钟磬远,禅意洗心尘。
再与诗人一道《访龙虎山》,感受道家的超凡脱俗与清静无为:
炼丹青雾绕,成就此山名。
翠岭兔龟走,瑶池鱼鸟惊。
忘忧辞俗客,解语访仙卿。
不尽泸溪水,天然道法生。
(2)在荒芜留白处填写“绿洲”与“清泉”的音符。
具有独特审美意义的是,诗人总能在荒芜留白的地方找到“绿洲”,又将“绿洲”与“清泉”配置组合成一幅令人耳目一新的唯美画面。诗人曾游历河西走廊,领略过苍凉的塞外风光,但作者并没有人云亦云,笔走龙蛇地打卡常见的名胜古迹,而是独具慧眼地在敦煌月牙泉附近摄取了一个被游人忽略的诗意镜头《过祁连山见牧羊》:
带绕危峰肠路回,过虹穿洞断岩开。
抬眸窗外悬崖处,疑似流云天上来。
将羊群比作“流云”可谓塞外人文风景的最高境界,定格这一生动镜头,非常人所能及,更具美学价值的是,诗人将《月牙泉》“泼”在了这幅“牧羊图”的留白处,和谐有致,浑然天成:
黄金抱玉映蓝空,新月半轮荒漠中。
亘古沙围泉不涸,纷纷传说入迷宫。
于是这幅美轮美奂的塞外山水画就具有了人间烟火气息与难以复制的审美范式。
(3)诗人善于在作品中敷设对人生与故国的认知情绪线索。
与众不同的是,诗人常常会巧妙地将自己的某些情愫融入山水之中,让笔下的风景更具人文魅力,留给读者诸多回味。
例如《鸣沙山》就添加了诗人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和独特感悟:
层叠金波漫岭沙,弯弯古道日西斜。
双峰瘦影风尘远,踏碎残阳一抹霞。
人到衰年,回首眺望走过的路径就如同“弯弯古道日西斜”,其中含蓄地涂抹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淡淡哀伤,但结句却毫锋一转,又重重地皴染出一笔用“踏碎”与“一抹霞”调和成的“亮色”,使得作品的境界顿时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
而《浣溪沙·过秦淮》又借发思古之幽情,表达诗人对历史变迁与人事代谢的感慨,具有大历史观的宏阔与深邃:
星耀银河夜色幽,彩船拖水过桥头。往来人在画中游。
十里秦淮浮古月,六朝王谢剩空楼。新潮不载旧时舟。
特别是下片的铺陈尤为精彩凝练,结句“新潮不载旧时舟”更是让人过目不忘,似可流传,融入了古老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规律与“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至理名训,足见诗人笔力不凡。
3、过雨岸来荷叶香:田园生活的臻美境界
诗人出生在安徽农村,对田园生活有着抹不掉的体验与感受,因此在《一瓣花开便是春》中有一个专门的章节,存放这段挥之不去的记忆与冥想。
通览《田园诗画》这组作品,可以看出诗人从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大家的作品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总体上与“诗画一体”、“动静相宜”、“清新脱俗”的创作传统一脉相承。
但是,诗人亦有自己的美学主张与创作诉求,大致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1)以家国襟怀关注农民与农村生活。
诗人在第一乐章《诗词选粹》植入的杜甫情怀与板桥心态在这里仍余音不绝,如果说前面诗人关注的是农民工和他们的家庭,那么在这里则是对他们的初始职业与生存处境的体恤与怜悯,同时蕴含了对农民兄弟的祈福与感恩之情。
五律《农民》便是一曲饱含着深情至爱的田园咏叹调:
诗画田园里,农家劳作辛。
熟犁翻黝浪,巧手绘青茵。
春种汗流面,秋收谷涌身。
小康安乐日,功属力耕人。
另一首《春分》则诗化了中国南方农民的生活场景,宛如一幅水墨韵味实足的田园风情画:
平原斜日里,林木袅轻烟。
举目青山秀,开轩绿水涟。
风梳春半柳,人碌画中田。
天暮蛙鸣鼓,荷锄披月旋。
诗人还善于用广角镜头反映农村全景式的生活场景,并兑入自己的美妙感受,让人听到画外之音,这里不妨选录一组袖珍小镜头:
《归途》的急切之心、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久为羁旅客,难得返家乡。
人未赭山至,已闻秋菊香。
《山里人家》仿佛生活在世外桃源,读罢仿佛身临其境,羡慕不已:
塘边树影斜,山嘴有人家。
楼掩浓荫里,院中开满花。
《秋》则更像一扇画屏,虽然将夏天与秋天隔绝开来,但欣欣向荣的景象仍栩栩如生:
谢却荷花艳,迎来篱菊香。
时移三夏去,稻穗接天黄。
《水村冬景》宛如一幅由四个画面组成的水墨彩页:
水瘦芦滩浅,舟停野鸭飞。
暮烟村树合,梅雪斗斜晖。
这组田园景致,犹如壁挂,诗画一体,时序井然,生活气息浓郁,可与前人的同类作品媲美。
(2)诗人对荷花情有独钟。
每个诗人心中都盛开着一朵不败不谢的“花”,长久地托举着诗人的人文情怀、审美倾向,以及自我人格,自古以来,无一例外。历史上至爱梅花的诗人也许最多,但亦有很多诗人对荷花情有独钟,李商隐《赠荷花》中的“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历来脍炙人口;杨万里则留下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不朽诗句,李清照也创作过许多咏荷作品。
这一爱荷传统在《一瓣花开便是春》中亦得到了正宗承接,由69首诗词编成的《田园诗画》乐章,歌咏荷花的作品具有十多篇,分量之重,用情之深,达意之切,不输古人。
《仲夏荷风》的清凉衬托了夏日喧嚣后的片刻宁静:
潮归池满绿浮萍,岸柳蝉啼响似筝。
谁使罗裙翻蝶浪,风来舟过水花生。
《荷池观雨》如同欣赏一幅动感十足的水墨画稿:
泼墨卷云天暮暮,银丝织网罩田田。
是谁撒豆琉璃镜,乱跳珍珠滚叶圆。
《九莲塘》的采莲歌声传递出的音符又成为了夏夜悠闲白鹭“上下双飞戏碧波”的背景音乐,合成了完美的动静相宜的诗画景观:
点点星灯照绿荷,清香频送采莲歌。
悠闲最是空中鹭,上下双飞戏碧波。
《冬荷》的品格又从另一个维度阐释了周敦颐“出污泥而不染”的清规戒律:
寒塘波荡乱荷枯,昔日娇颜从此无。
纵使葬身池里水,来年还是一清姝。
以上一组咏荷绝句其实也是诗人对自我人格的一次临摹、一个借喻、一种托付。
(3)在田园诗意境中含蓄地存放乡愁。
自觉与不自觉地寻找寄托乡愁的载体,大致是许多深圳人共有的一种移民文化心态,在深圳生活的两千万人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来自岭南以北的“北方”,于是乡愁就成了这座大都会城市文化背景的底色。诗人有一首五绝《春老》就把这种乡愁调制到了极致,让读者瞬间就能产生入心入肺的共情:
蜂采黄花蜜,鸟衔红叶诗。
谁云春不老,黄柳已成丝。
初春时节,柳条是稀疏嫩黄的,到了春末,就长成了长长的、低垂而密布的柳帘了,通过比兴手法引申出了移民城市绵延不绝的思乡愁绪,生动形象,堪称精品。
4、阳关三叠与谁听:诗人心路的反光镜像
诗人的心灵史是写给自己的,心灵史开出的智慧之花也是献给自己的。《浣溪沙·听笙》就表白诗人的这种心迹:
日落江湾潮汐生,风来水畔柳莺鸣,频传林外洛滨笙。
塞北路遥花影在,楼头夜半月光明。阳关三叠与谁听。
《一瓣花开便是春》的私人情感空间,是一方体验式的精神领地,且呈现出三维立体效果。
(1)历经沧桑的人生感叹是一处袖珍“绿洲”。
诗人表达沧桑人生感悟的意象词常常是“春”与“秋”,春代表逝去的时光与对过往的追怀,秋则是对“人生易老天难老”的一种委婉注释,春秋合成的不仅仅是时空与年华,更是对人生经历的一种智慧提纯与诗意定格。
《浪淘沙令·惜春》就集中折射出了诗人心中的“春光”与“秋色”上片是“春”,下片是“秋”:
娇艳逗春风,月貌花容。柳烟抚岸小桥东。曾是当年游冶处,嬉乐无穷。
一晃白头翁,眼耳花聋。絮飞远去落花红,柳岸依然花肖似,流水匆匆。
春秋是可分可合的,在驾驭“春”与“秋”的双重意象上,诗人自有高明之处,往往一首绝句可以装进无尽的往事与喟叹,例如那一场如泣如诉、终生难忘的《春雨》:
承露夭桃笑靥红,巫山云霭湿濛濛。
淡浓水墨何人画,梦断江南烟雨中。
“黄叶随风落,红花任水流”。诗人写秋思同样别具一格,例如《一剪梅·秋思》:
羁旅西行雁落沙。水上蒹葭。船上琵笆。相思明月落梅花。流水哗哗,孤影斜斜。
汹涌波涛万里赊。路在天涯。人在天涯。莼羹鲈脍泛浮槎。谁不思家,载我回家。
如果说上面的《浪淘沙令·惜春》是对“人”的追怀,那么这阕《一剪梅·秋思》就是对“家”的牵挂,“路在天涯,人在天涯”八个字道尽了诗人心灵深处的漂泊感触。
(2)送别是一种美丽的哀愁。
“雪岭寒关隔几重。尽在望尘中”。人的一生会有无数次送别,有暂别、有长别、也有永别;有泣别、有握别、还有挥手相别。在《心路之花》这一乐章中,写送别的作品较多,说明作者是一位重情重义且多愁善感的诗人。这类作品感染力极强,具有独到的审美价值,一首比兴高明的《送别》就是明证:
梅开知阁暖,雪化见山明。
不尽寒江水,悠悠惜别情。
推杯换盏总是让《送别》变得难舍难分,这大抵是男人之间的一种兄弟情义外化,读之不免潸然泪下:
梨花漫舞满天飞,饯别长亭杯复杯。
莫怪盆空樽酒尽,举觞欲问几时回。
用一首《杏花天》表达男女之间的惜别之情,可能是一种最佳的美学选择,因为能在瞬间将送别转换为一种念想,让读者亦为之感动:
东风剪剪峨溪暖。画桥外、花香柳软。双双燕子归来晚。犹恨春光苦短。
从别后,飘蓬辗转。放不下,相思成串。山遥水远飞夜雁。月叹鸳鸯梦远。
而“从别后,飘蓬辗转。放不下,相思成串”的不绝情愫的最佳寄存处就是那“山遥水远”,让人无时不在牵挂。
(3)在诗词语境中模拟情爱写真。
“曾经携手桃源路。未及花间心语”。爱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题材,诗人的浪漫情怀常常会溶解在对情爱的白描上,诗人一生当中的情感经历也需要打包存放在私人的保险柜里,那么用诗词记录保存以往的爱情故事就成了不二选择。真耶?假耶?实耶?虚耶?浓耶?淡耶?其实都已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诗人所淌过的情感心路河床已经诗化成了一道绚丽风景,更重要的是或许还有人能够读懂其中的奥妙。
诗人填过两阕《山花子》表现这一题材,堪称姊妹篇。
其一为《山花子·思念》,渲染的是“怜我去年风信雨”,“谁谓流光堪住,遗恨芳期误”,感叹时光的飞逝:
念念峨溪入梦频,相思流尽又添新。香桂氤氲酿成酒,透清醇。
怜我去年风信雨,怀卿今夜月娥身。芳气绝尘鬟髻影,忆亲亲。
其二是《山花子·相思》,衬映的是“芳草连天回首远”,“梦见夜来香,香缭相思烛”,哀怨空间的阻隔:
月在梢头客在蹊,鸬鹚飞向小桥西,孤棹难航彼岸水,任东西。
芳草连天回首远,南山过雁怨归迟,疏月相思云影寄,有谁知?
5、留在斑斓秋色中:诗意人生的七彩风景
诗人的七彩人生对应的自然不止是七个音符,似乎更接近“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色谱组合,然而酸甜苦辣寸心知,诗人的人生经历与生活阅历只有自己才有切身感受,一旦诗化,便是生命的精华与心灵的颤动。不妨检索一下这一乐章中的七种人生况味,或许读者亦可感同身受,与作者之间形成灵犀感应。
(1)潜心学诗的惬意。
两首同题《学诗》七绝无疑是发自肺腑的“双音节”:
星辰常读曲常吟,坐老辋川寻雅音。
谁说清泉无影去,叮咚一路濯尘心。
窗前明月好吟诗,探宝高山从未疲。
偶得离骚千古句,春风着意孰能知。
(2)无端落枕的烦恼。
一首《落枕》五绝,也许就是作者学诗太投入,衍生出来的“副产品”:
歪颈对浮世,愁眉看妇人。
痛酸连昼夜,恍惚隔三春。
(3)疫情的铭心刻录。
三年疫情的痛楚是每个中国人不堪回首的记忆,诗人笔下亦不可能留白,《浣溪沙·归乡遇疫情》便是明证,但作者的表现角度别具一格:
临近清明桑梓行,忽逢沴气袭新城。阴霾笼罩鸟飞惊。
两地挂牵观满月,倾城检测御灾情。心期雾散见天晴。
(4)知青记忆的储备。
诗人虽然没有亲历上山下乡的沧桑岁月,但当年他在家乡小镇上曾与很多知青成为了朋友,彼此之间的生活常常重叠在一起,于是就有了《忆秦娥·知青》,这是一种间接的人生体验:
村头月。知青生活真情切。真情切。风霜始度。人生刚阅。
夜来窗外封门雪。乡间小道行人绝。行人绝。寻梅牵手,诗心初结。
(5)执教生涯的回顾。
诗人在退休前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桃李满天的辛勤“园丁”,作者很少提及此事,但有一首五律《忆青春》却点到为止地回顾了当年的温馨往事与执教喜悦:
青鬓添银发,耕耘岂敢休。
书生迎晓日,粉笔绘清秋。
惑解除岚雾,花开诱我眸。
眼观桃李熟,心似白云悠。
(6)抗旱抗洪的经历。
诗人在家乡工作时,每每遇到干旱或洪水,都会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挥洒汗水,投入救灾,虽然辛苦,但乐在其中,诗意也在其中。
《浪淘沙令·初秋抗旱》引流出了“滋润心田”的汩汩清泉:
秋至火笼天,涸辙枯莲。蝉鸣悲怆奏哀弦。日炙叶萎田地裂,万物熬煎。
协力找潺湲。月下塘前。南河北调引清泉。汩汩流波禾稻笑,滋润心田。
《鹦鹉曲·抗洪》又“总牵情”“千家万户”,展露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心迹:
离家情急圩堤住。心惦昼夜满天雨。水淫堤、浪卷残枝,野马飞驰东去。
看水情、地毯巡查,阻险打牢桩柱。总牵情、圩内村庄,雨幕里、千家万户。
(7)岭南赏梅的欣喜。
诗人退休后来到深圳定居,同诗词与梅花结下不解之缘,如果说荷花是诗人的“至爱”,那么梅花或许就是诗人的“新宠”了,且有《忆秦娥·南天湖赏梅》为证:
蓝天阔。一湖诗意微波澈。微波澈。几枝倒影,水中摇拽。
追怀去岁梅花节。芳心携去轻离别。轻离别。江南有寄,谓谁堪折?
一句“芳心携去轻离别”,道尽了诗人心中对南天湖冬季梅花的眷恋与怀想。
以上七彩人生中的七种人生况味,酸甜苦辣咸淡涩,尽在其中,经过诗化处理,都和谐地融为了一个整体,成为《一瓣花开便是春》中最多维、最多彩的乐章。
6、只与浪花调素琴:感事抒怀的三个维度
诗人在《感事抒怀》乐章中嵌入了一首别致的绝句《海堤护坡》,可以看成是作者的自我表白,暗藏了诗人的人格诉求与若水心迹:
不随潮水诉升沉,只与浪花调素琴。
见贯风云如许事,包容沧海大胸襟。
在这一乐章中,作者将自己的感事抒怀大致分成了三个曲目,不妨梳理出来,一一品味。
(1)小写故里情怀。
《一瓣花开便是春》中其实蕴藏了不尽的乡愁,但诗人却着墨不重,常常是点到为止,欲言又止,让读者随着诗人“戛然而止”的情绪又多了一丝牵念,这种留白式的乡愁叙说,是一种高明的“小写”处理,避免了无端说愁,刻意矫情的流弊。
例如《回故里》的所见所感:
颓墙墟巷深,老树色沉沉。
秦月仍然在,童真无处寻。
再如《遇发小》的所遇所为:
他乡逢发小,把酒满庭芳。
闲话童真事,莼羹细品尝。
两则五绝,短小精悍,每句有一个关键动词:“深”、“沉”、“在”、“寻”、“逢”、“把”、“话”、“尝”,对应的是故乡一事一人,一景一物,画面感生动丰满,将字里行间富含的淡淡乡愁一一渲染了出来。
(2)大写家国情怀。
如果说诗人将乡愁放在了“小写”的语境中,那么在抒发家国情怀时,诗人往往用“大写”来表白,且毫不空泛,因为诗人深谙“大处着眼,小处着笔”的比兴技法,《仙湖高山榕》就驾轻就熟地通过追忆邓小平1992年在深圳仙湖植物园手植高山榕的往事,赞咏了深圳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与获得成功的历史原因:
听涛阁上看风烟,揽胜亭中思圣贤。
追忆谁将榕树植,根深叶茂立湖边。
诗人的家国情怀总是“大写”在深圳这片沃土上,这也是移民文化的一种发酵现象,每个南下深圳定居的外地人内心深处都珍藏着一份对这个城市的认同与服膺,五律《夜眺鹏城》正是这种心态的展露:
金风频送爽,登岭眺鹏城。
万里天街灿,千家灯火明。
海门犹远望,日驭再长征。
乘上湾区舰,扬帆破浪行。
(3)私藏小我情怀。
故里情怀与家国情怀最终都会投影在“小我情怀”上,“小我情怀”又往往是故里情怀与家国情怀的放大版,三者其实有时是融为于一体的,并没有明显的边界。诗人生逢盛世,在度过了波澜起伏的沧桑岁月之后,有了一个惬意的晚年与诗意的归宿,特别是与诗友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让诗人描绘了一幅“最是晚霞灿烂”的“夕阳图”,《西江月·退休生活》是也:
忆昔童年磨难,看今白发悠闲。赏花观海景三千,天路云山不远。
征雁已成过客,读书多得清欢。采风会友拜诗仙,最是晚霞灿烂。
这种闲适惬意的生活状态有时更像王维笔下的山水画,只是将背景设置在了黄昏,《夕阳红》的一抹亮色或许就是一页可以分享的水彩扇面:
金风频送爽,拂面带轻寒。
波荡芦花白,凉回枫叶丹。
琴声飘复阁,舞袖摆中滩。
归去怕生火,时尝助老餐。
总之,三种情怀在这首五律中得到了完整的融合,芜湖情结、深圳情怀、个人情绪都有机和谐地交织在了作品之中,成为了一个审美整体。
7、荔园大树总长青:深圳诗坛的珍贵记忆
“荔湖多惠风,霞染趣园中”。兰亭之雅集,诗人之雅契,是中华诗词“可以群”的一种独具魅力的人文传统。诗人退休后一直浸润在深圳诗词界,与深圳诗友结下了不解之缘。具体说来,深圳荔枝公园寄趣园是本土诗人的“快乐大本营”,深圳诗词学会与深圳长青诗社两大社团都在这里“安营扎寨”,因此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了“中华诗教示范园”的荣誉雅号。蒋正华先生也经常来到这里参加各种活动,在与众多诗友的唱和中,留下了不少好作品,作者将此编辑为《一瓣花开便是春》的第七乐章,以此压轴,分量自然不轻。
这里仅摘取几朵“红花”呈现深圳诗坛的盎然“春意”。
(1)《次韵周文彰会长辛丑拜大年》代表了深圳诗人的心声。
“南国暖阳天。红紫盈园。荔湖榕树鹭鹚翩。”这些年在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先生的引领下,中国诗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春天”景象,深圳诗词界自然也呈现出了气象万千、欣欣向荣局面。诗人的一首唱和绝句《次韵周文彰会长辛丑拜大年》就表达了深圳诗友对周文彰会长的景仰之情与感佩之心:
回首春风又一年,普施雨露润心田。
假如没有点金手,怎得山青碧玉天。
(2)《步韵厉有为书记八十六》是深圳诗人共同祝福的吉祥语。
如果说周文彰会长是中国诗坛的“点金手”,那么深圳市委原书记厉有为先生则是深圳诗词界的第一“领航人”,他既是中华诗词学会的顾问,也是深圳市长青诗社的总顾问,还是深圳诗词学会的荣誉会长,因此作者的七律《步韵厉有为书记八十六》可看成是深圳诗人对一位德高望重的岭南吟坛“旗手”发自肺腑的集体赞颂与真情祝福:
政务繁忙最笃勤,黎民冷暖总牵魂。
敢当敢做无私事,先试先行不忘真。
牛喘拓荒千亩地,风号踏破万家门。
数年碧血翻沧海,白首汗青一片心。
(3)《贺长青诗社乔迁大喜三首》记录了深圳诗词发展史上的一桩喜事。
长青诗社成立于1986年10月,迄今已在当代韵海扬帆了38个年头,是深圳成立最早诗词组织,与深圳经济特区一同发展壮大,今天已成为中国诗坛最活跃、最团结、最具影响力的诗词社团之一。2021年4月10日,长青诗社从荔枝公园荔香阁迁至寄趣园一号办公,与深圳诗词学会比邻而居,深圳和全国的众多诗友纷纷写诗祝贺长青诗社的乔迁之喜,一时盛况空前。诗人自然也献上了一瓣心香,表达了由衷的欣喜之情,并将长青诗社的文化理念与人文精神稀释在了诗中,也是对深圳城市移民文化品相的一次诗意勾勒。
一
花香迎远客,室雅聚高贤。
论道风云事,题诗澹泊篇。
二
观景听涛水榭亭,荔园大树总长青。
邀来四海鸿儒客,寄趣常传风雅声。
三
举杯揽月问青莲,品茗听湖邀乐天,
最是荔园风雅事,高朋对座把诗研。
唱和诗词并不好写,难出好作品,这大致是诗词界的一种尴尬的常态,但诗词唱和同样也是诗词界的一种难以回避的创作现象,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写过这类作品,如果运神专注,用情真挚,构思新颖,也是可以创作出好作品的。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与元稹之间的友情唱和就成为了千古佳话,其唱和作品脍炙人口,多有流传。
作者上面几首诗就是比较成功的唱和作品,以当代诗词界的重要人物与重要事件为题材,用画龙点睛的笔法,倾情记录展示这些人物与事件的一个剖面或一个焦点,大抵是写好唱和诗的要领。显然,作者已经做到了。
到此,《一瓣花开便是春》的七个乐章虽已演奏完毕,但并不意味着演奏者即将谢幕,显然其韵味悠然的雅致旋律依然在耳旁回荡。
既然余音绕梁不止,因此,诗人是不会轻易画上休止符的,以蒋正华先生丰富的阅历、雄健的笔力,以及他的谦逊、谦和与斯文好学,完全可以预期,他会在不久的将来举办自己的第二场诗词专场音乐会,这是毋庸置疑的。
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并且希望下一次有更多的诗友能拿到入场券。
2023年9月17日于深圳大梅沙东海岸听涛阁
高源 深圳市长青诗社社长,中华诗词学会城镇诗词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现当代诗词研究工作委员会深圳基地主任。
编辑/章雪芳 审核/小楼听雨 校对/冯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