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31岁的阎锡山娶了14岁的徐兰森为妾,却在新婚夜对她明言:“你只是来传宗接代的,我和你姐姐徐竹青才是真爱。”谁料没多久,阎锡山竟和原配闹分居。
原配徐竹青,出身山西当地的名门望族,原本阎锡山只是山西小贩的出身,与徐竹青的姻缘堪称高攀。
徐竹青作为一个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却毫不娇气,赢得了阎锡山与公婆的喜爱。
尽管当时,徐竹青21岁,阎锡山才15岁,两人存在很大的年龄差距,但这并未成为两人感情的障碍。
婚后,徐竹青勤勉贤良,将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条,成为人人称道的好媳妇。
阎锡山对徐竹青赞美有加,他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对她敬重有加,还在文辞中对她进行深情赞美。他曾写道:“竹青四时真味在,莺芳一室古香存。”
但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阎锡山与徐竹青的幸福生活,因为阎锡山父亲生意失败而戛然而止。
父子二人身临困境,不得已背井离乡去躲债。被留下的徐竹青,却没有怨言,她与婆婆辛勤劳作,默默维持家用。
直到1911年,阎锡山在山西当上都督,生活好转,徐竹青得以被接回,夫妻再续恩爱时光。
但幸福时光似乎只是短暂的停留,一场命运的轮回即将展开。
1913年,阎锡山的爷爷患病,生命垂危。见到阎锡山夫妇,爷爷急切地问及:“你们准备什么时候生孩子?我年纪大了,活不了多久了,你们现在连个孩子都没有,让我怎么安心走啊!”
这突如其来的提问,让徐竹青瞬间泪如雨下,因为这个简单的问题,涵盖了生命的延续和家族的责任。
于是回到山西后,徐竹青暗中请来了众多名医,尝试各种偏方,但肚子始终没什么动静。
阎锡山眼见爱妻憔悴,心生不安,决定带她寻求更好的医治。
在省会医院的确诊后,徐竹青得知自己患有无法治愈的妇科疾病,无法生育。
这突如其来的结果,让她备受打击,但阎锡山深知生育,并非人生唯一价值,于是向徐竹青承诺“不离不弃,相伴一生”,表示他自己并不在乎这个问题。
阎锡山的承诺与坚持,慢慢的化解了徐竹青悬念已久的心结。
1914年,阎锡山的爷爷离世,而最后的心愿,是嘱咐儿媳妇徐竹青传宗接代。
徐竹青因无法生育而感到愧疚,但她难以启齿向阎家公婆坦白。于是,她回娘家,向自己的父母坦白了一切。
徐竹青的父亲徐一敬听后,提出纳妾的建议,认为这是对女婿家的补偿。
不过,阎锡山并没有接受这个提议,他表示自己和徐竹青的生活已经很好。
结果他拗不过徐父的坚持,因为家族的传统观念给女儿徐竹青带来了很多压力。
于是阎锡山为了消解妻子的愧疚之心,勉强答应纳妾,并作出承诺:无论娶谁进门,家里都由徐竹青做主,而且如果有孩子,也只能称她为“妈”,称纳妾的女人为“姨”。
徐父原以为纳妾能保女儿长媳的地位,却不料这举动给女儿后世,带来了莫大的伤害。
很快,徐家为阎家找了一个名叫徐兰森的小女孩,她的俊秀容颜与大方得体,让阎锡山的父母连声称赞。
没多久,31岁的阎锡山娶了14岁的徐兰森为妾。新婚之夜,他告诉徐兰森:“你只是来传宗接代的,我和你姐姐徐竹青才是真爱。你把孩子生下来之后,必须叫徐竹青娘,只能叫你姨娘。”
那时的徐兰森,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小女孩,面对阎锡山的提议,她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或许,在她心中,只要能给她的母亲治病,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
徐竹青虽不希望丈夫纳妾,但为了阎家的香火,她选择了隐忍。
从那天之后,每当夜幕降临,徐竹青便催促丈夫去妾室房中,从不争风吃醋。
或许在那个年代,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庭的联姻。真爱在传宗接代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不久之后,徐兰森的肚子鼓了起来,很快,第一个男婴呱呱坠地。
自此,阎锡山总是不辞辛劳,时常前往探望徐兰森和孩子,手中总是握着各种贵重的礼物。
家庭似乎因为这个新生命,而变得热闹起来,徐兰森也在阎家的地位逐渐上升。
后来,徐兰森接连为阎锡山生下了4个儿子和1个女儿,让阎家的香火更加旺盛。
徐兰森的性格温柔贤淑,待人亲切有礼,对公婆孝顺有加,对下人友善体贴,对阎锡山更是百般关爱,这一切让阎锡山对她产生了感情。
此时,徐竹青的内心却是波涛汹涌,她虽然表面上对徐兰森彬彬有礼,内心却难掩不满。
但面对生育的无奈,她只能默默承受,看着阎锡山与徐兰森的感情日渐加深。
没多久,战火纷飞,阎家命途多舛。阎锡山,曾是山西一方的雄主,却在战事中失利沦为逃亡者。
他带着小妾徐兰森和孩子,匆匆逃到大连,留下徐竹青孤零零地照顾老公婆。
徐竹青,始终是一个孝顺的好媳妇,但内心难免滋生积怨。
次年战事平息,阎锡山才带着徐兰森和一帮孩子回到山西,可到家后,徐竹青听到孩子们称呼小妾为“妈”,顿时心头火焰升腾。
她义愤填膺质问阎锡山这个称呼问题,却得到冰冷的回应:“她本是孩子的母亲,这样叫再自然不过。”
这一刹那,徐竹青心寒至极,她做出离开的决定,独自居住在太原的一处私宅。
随着时局的动荡,阎锡山为了子女的安危,将他们送往美国。或许出于愧疚,他带着徐竹青远赴宝岛,却无情地将徐兰森留在山西老家。
徐兰森,年过不惑,却在孤独中凋零,生命在48岁时,黯然谢幕。
@惊鸿历史苑
?
阎家的命运,在这场战争的风暴中翻滚颠簸,亲情纠葛在离散与团聚中交织。
阎锡山的选择,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家族的悲欢离合,成为那个时代的沧桑注脚。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我是
@惊鸿历史苑
?喜欢的话,就请多多关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