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记日记#1831 送别郑秀生先生 寂川吃川菜

2022-02-04     董克平饮馔笔记

原标题:#开始记日记#1831 送别郑秀生先生 寂川吃川菜

#开始记日记#1831 送别郑秀生先生 寂川吃川菜

2022/02/03 星期四 北京

8点钟出门去了八宝山送郑秀生先生最后一程。现场见到了很多朋友,大家都来送送郑秀生先生。基本都是穿黑色的衣服,还带着口罩,多数人带着帽子,搞得熟人走到对面也认不出来。不过还是认出了许多人,大董先生个子高,队列中的最高点,孙立新先生作为“老饭骨”的二爷,前后忙活张罗着,走上前和孙立新先生抱了抱,眼角湿了,有上千万粉丝的“老饭骨”组合,郑秀生是大爷,孙立新是二爷,他们也是结拜兄弟,感情深厚。孙先生一直念叨着“怎么就走了怎么就走了呢?”不敢相信不愿相信与郑先生已是天人永隔。我喃喃不知怎么安慰孙先生,只能用力抱抱他,擦掉眼泪。郑秀生先生1955年1月出生,刚刚过了67岁生日,这个年纪正是享受生活的时光,怎么就走了呢?

孙立新、郑秀生和我在北京电视台美食人文纪录片《上菜》中的一个场景。

回家已经是中午了,斯人已去,生活还要继续。馏了馒头,清炒了油菜,香肠炒了芹菜,蒸了杭州酱鸭。酱鸭是杭州的朋友徐蕾给我的,在她的餐厅吃过后,我觉得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酱鸭,今天吃的这个虽然没有在杭州吃的那么得意自在,但也是北京城里难得一见的酱鸭了,段誉给我的馒头,喧腾中浓浓的面香,和酱鸭真是绝配。再补上一碗昨天打包回来的象拔蚌粥水,午餐简单,美味,舒心,落胃。

午后读书,看波音写的《草与禾-中华文明4000年融合史》。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作者说“站在中华文明的原点 回望4000年中华文明的碰撞和回应、冲突与融合”。他认为“透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融合过程,其中最主要的推动力是草原文明与华夏文明之间的互动。~~观察华夏的文明进程,仅仅以华夏的视角观察中华文明是片面的。”春节前,刚刚看完他写的另一本书《无字史记-基因里隐藏的祖先秘史》,用分子遗传学新技术获得的一些成果梳理我们祖先的历史,“告诉我们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漫长岁月中,我们的祖先有着怎样的面貌,他们是如何生活和迁徙的,陪伴在他们身边的动植物都是什么,他们又是如何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的。”把这两本书结合在一起读,对华夏文明的认识会清晰很多,对祖先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晚上约了朋友去寂川吃饭,依旧是那几个熟悉的菜。如果不是被动的吃饭,我已经没有冒险尝试新菜的勇气了,或许说我更愿意吃那些自己了解的菜品,延伸一下可以扩展到了解的餐厅、了解的厨师。年过六旬,吃一顿少一顿了,那么就捡自己喜欢的吃吧。再者说,每年都会去很多地方、很多餐厅,多数情况是体验新菜,有好吃的也有不好吃的,既然不可避免的要去试新,那么属于自己能够做主的饭局,就吃些自己熟悉的吧。好吃,保险,不踩雷。

蒜泥排骨肉。觉得没有前几次吃的蒜泥白肉好吃。也许排骨肉太瘦了,没有白肉的那种滑腻的肉香,其实不怕滑腻的,只要蒜泥调的好,可以为肉香赋能。

鸡丝凉面。第一次在寂川吃这个,很好吃,辣子调的香,面条筋滑有嚼头。

怪味松坂肉。特别喜欢下面铺着的脆豌豆。

酸菜芸豆猪肚汤。

和牛麻婆豆腐。下饭神器,必须两碗白米饭。

水煮闽东壹鱼大黄鱼。黄鱼决定了好味道。

辣子鸡。这个太辣了,一口没觉得,两口之后拼命喝水。

水煮肥肠。这个有待提高,在四川眉山吃过一个,要比这个好吃。

豌豆汤煮豌豆尖。四川这个季节的应季菜。

榴莲甜烧白。喜欢榴莲的不能错过。

糍粑

红糖锅盔

酸辣粉

冰粉

初一吃的是湖南菜,今天吃的是四川菜,三天两次吃辣菜,看来我还是挺喜欢吃辣的哈。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012767c39c2fae3d7a91a1dc3efbf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