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故事:一掬水的多寡,把心放大一些,发光的手指

2020-06-09   善知

原标题:开悟故事:一掬水的多寡,把心放大一些,发光的手指

一掬水的多寡

有一次,大商人波利与五百个商人一同入海寻宝,船行驶到海中央,忽然间海神从海底冒了出来,手捧着一掬水问波利说:“你看是海水多呢?还是我手上的一掬水多呢?”

波利从容地回答:“当然是一掬水多啊!为什么呢?海水虽然多,不一定能挽救得到那些饥渴的人;一掬水虽然少,遇上了饥渴的人,却可以救护他一命。”

海神听了波利的答话,不禁欢喜赞叹,立刻解下身上所佩戴的璎珞装饰,以及各种奇珍异宝送给他,并且护送商人们安全地返回国中。

从这一则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世间事物的价值,不一定从表相上的大小、多寡去衡量,有时候也要看它的作用为何。有些东西看起来虽然不起眼,却有很大的功用。例如,小小的沙石可以建筑房舍,供人居住;小小的种子,可以生长蔬果,供人食用;短短的一句话,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让人由迷转悟;少少的施舍,可以助人燃眉之急,让人脱离困境。

佛教里有一种修行法门,叫做“回向”。像是给人一个面包的同时,如果你能在心中发愿,希望天下的人都能解除饥饿,那么,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布施,但是普天下之人也都可以获得这个功德了。

所以,世间的功德,就看你发心的大小,发心有多大,就可以产生多大的力量。

把心放大一些

人的眼睛有大有小,胆子也有大有小,其实人的心也有大有小。这里所说的心大心小,不是指生理的大小,而是指心理的大小。

所谓心大,是指一般人想不开的事他想得开,一般人不容的事他容得下,一般人烦恼的事他不烦恼,一般人担心的事他不担心。所谓心小,就恰恰相反,芝麻大的事情他都想不开,人家不觉得是事的事,他也看成了不得的大事,人家对他小小的得罪,他也睚眦必报。

比如涨工资,没有涨成,评职称,没有评上,心小的人吃不好,睡不好,向同事诉说,找领导闹,好像过了此山无鸟叫;人家心大的人,“天涯何处无芳草”,相信以后还有机会,该吃吃,该睡睡,照样潇潇洒洒,快快乐乐。心小的人,人家说了他个不是,他耿耿于怀,伺机报复;心大的人,很快便会撂过手,即便不能以德报怨,也决不以怨报怨。

这种心大心小,有性格的因素,有胸怀的因素,也有智慧的因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由自身的修养、锻炼、克制,可以改变自己的心,使其变大。

有句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或者是同人争执的时候,不要一味争强好胜,不妨退一步;或者追求某个目标很难达到的时候,不要一条道跑到黑,不妨退一步看有没有另一条路。这都可能让你看到一个新天地。

把心放大一些,更会海阔天空。有位智者就说,把自己的心放大了,自己的世界也就大了,路子也就宽了。而把自己的心缩小,自己的世界也就小了,路子也就窄了。

心小而使自己的世界变窄的事例好像很多。东汉末年的曹操、袁绍之间有过一场官渡之战。战前,袁绍的一个谋士一再劝谏袁绍改变策略,否则必败无疑。刚愎自用的袁绍不但不听,还把此人关进大牢,声言自己凯旋再与之算账。但此战曹操大获全胜,袁绍则一败涂地。袁绍因羞于见这个谋士(当然还有其他人的挑拨),竟将其杀害了。心小,竟小到这个程度,也难怪袁绍的世界很快便小到消失了。

我们普通人,心小一些,只是自己烦恼多一些,快乐少一些;有点权力者心小了,就会危及他人,危及事业。

把心放大一些。心大了,世界也就大了,连阳光也会更灿烂。

发光的手指

佛陀在世的僧团,名为“六和僧团”,何以称为“六和僧团”?主要是因为教团的组织严密,各项职务井然有序,让大众生活和合无诤,能够安心办道。

僧团里,有一个比丘名叫驼标,他负责接待远方挂单的云水僧,驼标比丘心思细腻,慈悲柔和,寮房总是窗明几净,被褥用具一一齐全,为风尘仆仆的云水僧准备安稳的住处。每晚,他都在精舍的门口,等候远到的云水僧,常常过了深夜,他仍提着灯笼,接待挂单的客僧,送他们到住宿的地方。

年复一年,漫漫岁月,总是见到驼标比丘,在别人已经休息的时候,牺牲自己的睡眠,提着灯笼,带领着远到的客僧,无论是少年比丘或中年比丘,灯火映照着他的身影。

三十年的岁月过去了,驼标比丘再也不用提灯笼照路,因为他日夜以谦下心、欢喜心迎送挂单的人,他的手指发光,亮如灯炬。夜里,他举指照路,引领客僧。他不以为是神通而得意自满,他欢喜的是,再也不用害怕刮风下雨会把灯火吹熄,延误客人安歇的时间。

现在的社会,凡事都求速成,谁肯服务大众三十年?手指放光,很多人认为不可思议,其实放光不是佛菩萨的专利,只要有一颗纯净至诚的心,人人都可以放光。当我们鼓励安慰他人,当下就是口里放光。给人方便的服务,不就是手中放光吗?对人慈颜含笑,面上无,就是脸上放光!处处给人欢喜,给人信心,让别人得到智慧的清凉,当下内外通身光明。

只要减去一点自私心、贪爱心、恨心、诤论心,不但可以让自己放光,也可以驱走黑暗,照耀别人。人人都是“发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