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把自己伪装成外向人,事实证明性格内向也能舒适自在地生活

2019-12-04   凌凌柒悟空

TED很受欢迎的演讲人苏珊·凯恩在她的书《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们的人生受性格影响,如同受到性别和民族的影响一样。性格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被称为"南北性格",这种说法来自某位科学家对于内向和外向的分类,南和北正是内向、外向在性格频谱中的位置。我们在这个统一的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影响着我们对朋友和配偶的选择,也影响着我们同他人交谈的方式、消除个人差异的方式,甚至影响着我们示爱的方式。

正如这段文字描述的,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的差异巨大,均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令人遗憾的是,原本只是两种同样精彩的入世方式,却因为世人的偏见使得很多内向的人在社交中备受煎熬。内向高敏者如何在这个外向的世界自在生活并获得幸福呢?《内向高敏者》给了一些建议。

书如其名,《内向高敏者》是一本讨论内向高敏者的书,旨在帮助内向高敏者了解自己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摸索出专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并利用自己的性格特质获得心智成熟,最终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过得怡然自得。作者西尔维亚·洛肯自己也是一个内向者,作为语言学博士的她有内向高敏者心境的真实体会,又因在德国学术交流资讯中心的工作对性格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她2003年开始开始专门为内向者做咨询,现在已经陪伴很多内向者走向成功,获得幸福。我们总有些偏见,认为内向性格的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不禁要问:内向者的生活幸福吗?

何为幸福?

幸福这个话题是永恒的,我们一直在思考它、追寻它,但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可见幸福这个家伙真的是太神秘了,不过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端倪。幸福有两种获得方式,一个是因内心的喜悦产生的幸福,另一个是由合适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幸福。研究还发现一个真相,认真负责的人有更加健康的大脑结构和行为方式,他们常常有幸福的婚姻、交心的好友、舒心的工作环境。基于以上我们看看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见解。

亚里士多德认为合适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行为是能让我们真正幸福的方法,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幸福生活指南,如下:

  • 做事时将自己的天赋和长处利用起来
  • 为自己设定目标(目标最好定得稍高一些,提升自己的同时最好也能帮助别人)
  • 做对你来说好的、正确的、有价值的事情。
  • 凡事自己决定、自由自愿、自己负责。

对幸福的研究继续进行。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哈佛大学持续了81年的史诗级跟踪研究——格兰特研究。1938年,哈佛大学的科学家们启动了一项追踪研究,他们对1939年—1944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的268名毕业生进行跟踪研究,以探寻幸福的真谛。追踪开始之初,这些参与者就进行了涉及生理及心理健康和对生活的满意度的十分复杂的研究,接着至少每两年会有专业人士与这些参与者面谈,并且每隔五年做一次医学检查。这一项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以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为基础的可靠数据,科学家们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了关于如何能获得幸福的答案:

  • 戒烟,戒酒,保持正常体重,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
  • 好好与别人交往,和自己的伴侣、孩子、亲戚及朋友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
  • 在困境中学习并学以致用;
  • 认真对待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不要回避。能够正确疏导不良情绪。

另外,另一个在心理学界历史悠久的追踪研究也给出了获得幸福人生的个性,即:

  • 要坚忍不拔
  • 要谨慎
  • 要认真负责
  • 要培养良好的生活管理习惯
  • 没有聪明的大脑也没关系,前四条最重要。

这些特质是不是有些眼熟?没错,内向高敏者的性格特质包括善于分析、小心谨慎、坚忍不拔、专注等,也就是说就获得幸福这件事来说,内向高敏者已经万事具备,但还欠些东风,那就内向高敏者自主的改变。


改变才能赢得幸福

大部分人都渴望工作稳定、家庭幸福、身体健康的状态能够永恒不变,内向者尤其希望如此。但"苛刻"的人生怎么可能让人如愿呢?周围人和事的改变每天都在发生,如果你不能随之调整自己,幸福只会越来越远。

改变意味着成长,成长一定裹挟着痛苦,这也许就是我们打心底排斥改变的原因,也因此很多人宁愿待在"舒适"的痛苦中,也不愿向前迈进。其实改变并没有那么可怕,如同四季更迭,每天都在悄然变化,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变化提到眼前,将其变成有意识、可把控、缓慢的过程。

《内向高敏者》为读者分析了改变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定位压力点

你可以通过询问自己"是什么让我不舒服?""我对什么感到不满意?"找到真正让你不舒服的点。

第二步:找出与压力点相关联的事件

你可以通过询问自己"问题出在何处?""还有哪里有问题?""这些问题是否由我的某些习惯导致的?""这些事情之间是否有什么关联?"

第三步:跟着当下的感觉走

我们的大脑善于规避痛苦,所以遇到痛苦的事总是意图叫我们撤退。这样一来倒不如想格拉特研究所说的尊重我们的感受,跟着感觉走。不过你要跳出现在的感受,提前想一想改变之后的感受。

第四步:做决定开始行动

前面已经做好心理建设也找好改变目标了,现在是时候开始行动起来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认真负责和坚忍不拔了。

与外向人相比,内向高敏者更难以做出改变,原因在于他们内在的奖励中心不那么活跃而谨慎中心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不十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更不会轻易被新鲜事物吸引。想要他们做出改变除非真的有什么事确实让他不舒服了。

正如美国作家、内向型企业家佩特里克所说:"内向高敏者不会为了体验刺激而离开舒适区,只有在他们对自己的现状感到不满,日常痛苦越来越明显,让他们越来越难以承受时才会这么做。"好在内向高敏者十分善于觉察自我,发现生活中的压力点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小事一桩,改变的潜力巨大。改变也并不一定要开始新的东西,有些时候仅仅是跟过去告别就够了。

内向高敏者更容易做出改变是有理论依据的。2000年,玛格丽特·马克和卡罗·S.皮尔森经过研究设计了一个基于动机理论的人类基本动因模型。

正如图中所示,这种模式将动因分成两个相互对立的特质:安全与风险和归属与独立。内向高敏者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独立,且十分谨慎的他们也渴望安全感。另外,虽然内向高敏者希望独立但依然有群居动物天性所带有的群体归属感,而且当他们感到无聊的时候会更加义无反顾地冒险。也就是说,内向高敏者具备了全部动因。


给内向高敏者的建议

正如前文所说作者西尔维亚·洛肯也是一个安静的内向高敏者,她还接触、帮助了很多与她有类似性格的人,所以她对内向高敏者的认知程度可见一斑,提供的建议亦是有非常有借鉴意义的。为了帮助内向高敏者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书中近4/5的篇幅是在讨论内向高敏者的优缺点。

内向高敏者的优势十分明显,比如谨慎、专注、善于自我探索、是一个好的倾听者、善于闹中取静、更加独立、善于分析、持之以恒、擅长写作也更有同理心。我相信这里说的也仅仅是冰山一角,更多的优势等着你自己去发现。优点好找,缺点却不一定能被正确意识并改进,所以接下来将重点讨论缺点及改进建议。



恐惧

内向高敏者十分谨慎,但也容易恐惧。适当的恐惧能够帮助我们成长,但过度恐惧则阻碍我们前行。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讲,让我们恐惧的"作用中心"是位于大脑底部的杏仁体,但它的作用时间有限,超过20分钟就会疲惫不堪,所以当恐惧发生时只要给我们时间,恐惧就是能够战胜的。

一些建议:

战胜恐惧的步骤(亲测有效)

深呼吸——直视恐惧——把恐惧与其它积极的词汇关联起来,弱化恐惧——用行动接纳恐惧。

面对恐惧的保护罩:

  • 知识:你越了解某些东西,就越不会害怕它,也越能够想到把控它的风险
  • 谋划:面对恐惧一点一点渗透、试探靠近它,最终解决掉它。
  • 意义:找到战胜恐惧的积极的意义,让自己更加有动力。



过于注重细节

内向高敏者擅长于专注在某事中,但也很可能因此过分注重细节,把时间浪费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拖延了大局的进展,也更容易给日常讨论带来无尽的麻烦,使他们现在社交麻烦中。

一些建议:

解决过分注重细节的塞巴斯蒂安七步计划:

  • 第一步,审视所有事项以掌握全局。
  • 第二步,找出其中障碍,包括你对某件事的恐惧、竞争对手或短板。
  • 第三步,注意寻求帮助,外界的一切可以帮助你解决问题法都可以列在考虑范围之内。
  • 第四步,找到那些能让你备受鼓舞的事情给自己鼓劲。
  • 第五步,按照优先级将所有事件区分开来。
  • 第六步,确定每件事的完成事件。
  • 第七步,将前面的计划和目标写下来,并每天读一遍。




自我否定

内向高敏者就像一个海绵一样吸纳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信息,然后将其内化构建成自己的知识库,但危险的是,内向高敏者在内化知识的过程中会将新知识与自己进行比较,进而自我否定,渐渐的,他们会忽视、压抑和贬低自己的需求,直到自己再也感受不到。很显然,这完全是自我伤害。

一些建议:

自我否定的原因也许是下面这些:

  • 害怕被别人无视或指责
  • 认为自己会受到伤害或侮辱
  • 会失去和别人的纽带,最终伤害到自己和他人
  • 担心因为没能达成目标而羞愧难当

想要改变自我否定就要自我赋能,也就是自觉赋予自己价值。你首先要从内心认同这一点,即别人对你的看法与你根本没有关系。然后你可以尝试低调地生活工作。《内向高敏者》认为"低调是安静的艺术"。

为什么建议内向高敏者选择低调地生活呢?因为低调的生活能够让他们继续安静地待着,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关注,行动更加自由、选择朋友更加自由,可以吸引志同道合的朋友,当然最重要的是这种生活方式能让人更加自信。

低调地生活也是有讲究的,它的原则是实际比看起来更丰富。也就是平时不要可以宣扬自己,注意保留实力,等到合适的机会适时地展现所能,然后非常自然地让别人发现,尽量不要显得完美无缺。



易受刺激

内向高敏者是非常好的倾听者,但也更容易受到刺激,这会消耗更多能量,造成不必要的精力损失。

一些建议:

给自己留一个回避的空间——适当隔离自己——给自己创造放松的机会



被动

内向高敏者绝对是安静的存在,但也可能变得被动。被动的人被认为无法好好生活,甚至更加容易抑郁。

一些建议:

被动的人想要不被动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如果你能逐渐将那些行为变成习惯,很多事情就轻松多了。



逃避

内向高敏者能够安然地独处,但可能会容易让人逃避。逃避是一种主动行为,就像鸵鸟遇到危险时会将脑袋埋在沙子里,期待危险自己过去。我们当然知道,问题发生了逃避是没有任何作用的。

一些建议:

不再逃避的建议就是将想法变成行动。可执行如下操作:

  • 第1, 想好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
  • 第2, 设想一下想法变成现实后会有哪些好处;
  • 第3, 思考达成目的需要做什么;
  • 第4, 思考行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该怎么应对;
  • 第5, 展示成果。




过分理智

善于分析的内向高敏者很容易陷入其中,导致过分理智。过分理智会阻碍情感的作用,直接影响的是创造力、自我的找寻以及实验精神。

一些建议:

改变过分理智的方法就是相信自己的直觉。科学家们已经发现直觉做出的行动的准确性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是思考或长久思考无法达成的,因为直觉应用的是大脑中重要的感性信息。



孤僻

孤僻也是很多人对内向高敏者的印象。孤僻对人的影响是非常不健康的,它使人脱离周围的亲人朋友,接着又陷入更深的孤僻。

一些建议:

改善孤僻就需要走出你认为舒适的交际圈。如果你觉得实在太难,那不妨从你喜欢的形式开始入手,比如你喜欢读书就可以参加读书会、去到图书馆。



固执

我们前面一直在说内向高敏者善于持之以恒,但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固执。固执会阻碍你的社交,也容易让自己陷入某个问题出不来,对人格发展是十分有害的。

一些建议:

固执是一种模式化的行为,改变就需要重新建立习惯。可以参照如下步骤:

  • 第1, 弄清自己过去的行为模式;
  • 第2, 放弃过去习惯的奖赏自己的方式;
  • 第3, 找到新的能触发你的刺激;
  • 第4, 用新的刺激代替旧的奖赏方式。



害怕冲突

内向高敏者同理心的能力很强,但也可能使得他们更加害怕冲突,因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紧张的人际关系,就不得让自己屈从以避免冲突的发生。

一些建议:

不害怕冲突,你可以尝试下面的做法:

1、 将冲突变成友好的冷漠

首先用"如果(冲突对象)能……,我就会……"句式找到自己真实的想法,接着将冲突对象的感受与你的感受区分开,你只需要对你自己的感受负责。

2、 用协商避免冲突

首先你要找准自己在冲突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可能的协商办法,接着你需要计划接下来的沟通事宜,然后你便可以与冲突对象进行沟通,最后与冲突对象共同推进冲突事件。

3、 学会说"不"

这里给出一些说"不"的技巧:

  • 时间策略:我再考虑考虑
  • 温和策略:听起来不错,但我更倾向于……
  • 禅式策略:说话前停顿一下,然后深呼吸,接着说"不"
  • 社交式策略:用别的事做借口,比如"我现在有别的事要忙。"
  • 视角策略:换个其它角度以证明对方的说法行不通;
  • 极简策略:用一句话坚决地拒绝,其它多余的话都不要说。
  • 万能策略:直接告诉他:"不,现在还不行。"

《内向高敏者》是一本给性格内向人的自助书籍,能帮助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我,发现优点,改善缺点。也帮助其它外向性格的人更加深入地了解内向的人,去掉有色眼镜后我们发现内向的人是一群距离幸福更近的人,也会发现他们是值得信赖的朋友,是忠实的倾听者,是敛了翅膀的沉默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