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丧葬祭祀“打绕棺”——欢欢喜喜办丧事,高高兴兴送亡人

2019-09-26   中华人APP

“打绕棺”,是土家族丧葬祭祀活动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融吹、打、跳、舞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由佛教法事演变而来。

“打绕棺”,又称穿花舞、跳丧舞、打安庆、穿丧堂等,是千百年来流传在川东、渝东、渝东南、湘西等山区的一种土家族民间丧葬祭祀习俗。

土家族打绕棺

“欢欢喜喜办丧事,高高兴兴送亡人”的习俗是这样来的

“打绕棺”起源最早可追溯到《隋书·地理志》中记载的“绕棺”。到唐宋时期,“打绕棺”已基本定型,唐樊绰《蛮书》载:“初丧,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此乃盘瓠白虎之勇也。”

元明清时期,地方史志对打绕棺的记载更为完备:“旧俗,殁之日,其家置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舞达旦,或一夕或三五夕。”

用亦歌亦舞的方式悼念死者,是土家族先民在长期生产与生活中形成的独特习俗,表现了巴人特有的生死观,“欢欢喜喜办丧事,高高兴兴送亡人”。在他们看来,人的生老病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人从出生到终其天年,是顺应了大自然的规律,所以,他们称人之老死为“顺头路”或称“黄金落窖”。

老人去世后,为老人举丧,办得越热闹红火,就越是有面子、有孝心。举丧实质上成了礼赞生命,祝福新生的一种特殊的仪式。

整个活动过程中,有锣鼓相伴,诵唱的内容各异

按照土家人的习俗,老人去世后,孝子首先要跪在亡者床前,焚烧一种粗糙的黄色草纸,谓之“落气纸”。在将亡人装殓入棺后,即燃放鞭炮,派人翻山越岭告知亲朋好友,谓之“报信”。亲友及乡邻在接到报信后,即从四面八方赶到丧家,谓之“奔丧”。

孝家把灵堂设在堂屋里,灵柩前的四方桌上供奉着红色的灵牌,灵柩上铺着红色的绣花绒毯。“打绕棺”所用的牛皮大鼓就置于灵柩前的桌子旁边,灵柩四周的空地就是人们“打绕棺”的地方。

吊唁的人吃过晚饭后,最热闹、最浓烈的“打绕棺”也要开场了。只见掌鼓歌师走到灵柩旁,拿起鼓捶示意前来奔丧的客人,绕棺开始了。

鼓乐响起

擂响牛皮大鼓,随着“咚咚咚”的鼓点节奏,掌鼓的歌师高声唱出“待师”曲:“我打鼓来你出台,黄花引动白花开……”奔丧的土家汉子相邀上前,随着鼓点踏着节奏,自然地走到灵柩前起舞,边跳边与旁边观看的乡邻一起唱着应和:“跳丧哎……”一领众和,边唱边舞,现场气氛热烈。

接下来的法事过程有旋幡、开天门、跑天王、破狱等,坛班子和孝子配合。其中跑天王最为神秘,且最具原始舞蹈特征,常见舞蹈动作有单人焚香,多人参与的黄龙缠腰、鲤鱼下滩、倒钩刺、穿二六节和拜罗汉等。舞蹈者手持火把,围绕棺木时跑时绕,时唱时静,动作轻盈,令人眩目

掌坛师傅诵唱

整个活动过程中,有锣鼓相伴,伴奏乐器还有鼓、大锣、小镂、钹等。根据祭祀的天数,诵唱的内容各异,有即兴发挥的,也有按照歌书念唱的,很少重复。“打绕棺”还有专用器物,掌坛师傅有专用的花衣花冠,如意火把筒、司刀、宝剑、香烛等。这一套十分完整的程序,对研究当地民间民俗发展史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