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发表11篇SCI,用奖学金买车开,赴全美顶尖大学深造,他开挂的人生不解释!

自2009年踏入武汉大学的校门起,饶浪就与武大"密不可分":本科就读于物理基地班,硕士为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攻读微电子专业。在与武大"相恋相知"的日子里,饶浪收获了众多成果: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各类奖学金,首创特殊实验方法……从当年稚嫩的本科生到如今已有一些成绩的博士研究生,饶浪的经历,普通却又不普通。

2018年,作为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2015级博士研究生,饶浪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攻读博士后。2018年在生物医学领域,该中心走出过7名诺贝尔奖得主,多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哈佛大学医学院以及斯坦福大学医学院。

科研实干家:醉心学术,发表SCI论文20余篇

"勤奋踏实、细致谨慎、醉心实验。"这是饶浪的导师刘威教授对他的评价。在武大的学习生活中,饶浪的勤奋是有目共睹的,可谓是个不折不扣的实干家。饶浪的师弟李明表示,他对饶浪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在六点半去实验室的时候,饶浪已经在实验室工作了。饶浪的同学蔡博也感到惊讶:"就算是晚上熬夜看了欧冠比赛,第二天还是能准时出现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师兄弟们偶尔开玩笑时说,饶浪最大的爱好就是起早看文献。他一边吃饭一边看文献的行为,令人敬佩。连导师刘威也以"三最"称赞他:"来实验室最早、出勤率最高、科研成果最多。"

播种科研的种子,并以勤奋与自律浇灌,饶浪收到了来自成果的回馈:从2013年进入实验室至今,他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有11篇,包括《先进材料》,《美国化学会·纳米》,《德国应用化学》,《先进功能材料》等权威杂志,第一作者论文的总影响因子超过90,20余篇SCI后是饶浪无数个日夜的勤奋。

专业挑战者:多次跨专业,追寻自我兴趣所在

"人生航向是试出来的"饶浪用他跨专业的经历诠释着这句话:本科就读于物理基地班,饶浪一开始很迷茫,成绩也不是太好,硕士念了凝聚态物理专业,又攻读微电子专业博士,"做了一个学期太阳能电池后,感觉不喜欢,换了做集成电路的导师后反复尝试,很吃力地写了2个月代码,原本打算毕业后去做个码农,但导师看出了我的'将就',又引导我研究微纳器件,花了1年半时间,我找到了做实验搞研究的感觉。"

进入生物材料这个研究领域后,饶浪开始与人交叉合作做纳米医药。他和武大口腔医学院卜琳琳等同学一起做小鼠实验",通过和口腔医学院、中南医院、生科院合作,饶浪在仿生材料应用于生物医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披着羊皮的狼。"饶浪这样形容自己的研究成果。把纳米颗粒用癌细胞膜伪装起来,再注射到小动物体内进行研究,这样的做法是饶浪的首创。在外来物质进入血液后,人体的免疫细胞会立刻将其吞噬掉,而当纳米药物包裹上一层细胞膜,免疫系统无法识别时,纳米药物就可以实现免疫逃避,在人体内产生作用。这项研究已经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交叉学科的研究固然困难,可当饶浪在这里找到了兴趣,再多瓶颈也没能阻挡他的步伐。在寻找方向的过程中,饶浪不仅在磨砺自己,也遵循着自己的兴趣所在。

足球发烧友:武汉大学校园足球俱乐部的创始人之一

谁说学霸就只是埋头苦读?饶浪专心学术,也享受生活,他是个十足的足球发烧友,也是武汉大学校园足球俱乐部"ZYZ CLUB"的创始人之一。饶浪痴迷于足球运动,即使是在忙碌的生活中也保持一周踢三、四次的频率,在桂操经常可以看见他的身影。一次下着暴雨,饶浪还开着用奖学金买的小polo带球友到东湖阳光足球场踢球,球友李昌铮想起这次疯狂的雨战,感叹道"酸爽"!

有梦想,所以执着追求;有情怀,所以热爱生活。"学成归来,在家乡当个老师,继续在校园里将知识传播给其他人。"这是饶浪的心愿,也是他不断前行的目标与动力,努力与拼搏,饶浪一直在路上!

关注"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自武汉大学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