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抢人大战,南阳出手太迟了

2019-09-19   大宛楼市



1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

落户,还是不落户,是个问题。——莎士比亚

9月,南阳有一条不起眼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就是南阳官方宣布彻底放开了城镇落户的户籍限制。



简单来说,不管你是哪里人,只要愿意来南阳,就能零门槛成为南阳人。

虽然这是一项迟到二十年的政策,但总体是个好事。只有人口流入了,城市发展才有希望和动力。

政府的政策,一类属于开拓性政策,即有创见的,敢为人先的。例如办两节一会,扶持玉雕和中医药产业,在师院建立玉雕学院,培养玉雕人才,引进汽车产业;一类是顺水推舟的政策,即对上面的文件做个回应,贯彻落实。

这个放开户籍政策就是个顺水推舟,比其他城市晚了几年。

城市户口的含金量早已今非昔比,南阳市区以外的人,真的会因为户籍限制取消而涌入南阳吗?

农村大妈都能想明白。

2

中央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三点:

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政策一出,天津、郑州、西安、杭州等城市纷纷拉开抢人大战。




当然,这个抢人大战,主角是新一线和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只能跟风。

南阳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譬如说,本科生、研究生首次在南阳创业,政府给5000元开业补贴,个别行业给予2万元至15万元资金扶持。

高端人才在外地工作,可以在南阳挂职,即你人可以不在南阳,只要为南阳做贡献,南阳也给发工资。还有南阳高校定向培养的人才,南阳也会给补贴。

不管是抢人大战的主角城市,还是南阳这类的三线,抢夺人才概括起来,就是:给钱、给荣誉、给政策、给补贴,个性化解决。各地大同小异,没有什么本质不同。

比的就是谁跑得快,谁的尺度更大,谁的门槛更低。

因为衡量一个城市潜力的,还要看城市的人才厚度,有了人才的厚度,城市才会爆发更大的创造力。




与人才争夺相对应的,是抢人。

2014年,李总理提出,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这句话有个大背景,就是未来大城市要发展都市圈,各地人口向城市圈汇聚,势必要出现三四线城市的人口缺口。如何补上?找农民。

对于许多大学毕业生来说,三线城市安放不下灵魂,要去一二线打拼。

但对于农民工兄弟来说,一线城市不是归宿,三线城市买房才更实际。能把更多的农村人口吸引到市区,就算三线城市的成功。

一二线要人才,要高端;三线,要人,有人就行。

3


如果回顾落户历史,我不禁感慨万千。曾经有几亿人,拿不到城市户口,被挡在了城市的围墙外。

一、计划经济时代:

漫长的计划经济时代,偷偷跑到城市郊区找生计的农民,或者没工作的青年,还被称作“盲流”、“投机倒把者”,就是不长眼乱窜的人,要东躲西藏,偷偷摸摸。

为了工业化需要,国家当时的政策是将农民绑定在土地上,稳定粮食生产,防止过多非工业人口涌入城市,甚至还号召几千万的知识青年下乡,不然哪里有那么多的粮食?

就像当年中科大要来,南阳人掐指一算,说,哪里有那么多红薯干让他们吃?

在那个时代,靠农业糊口的农村是贫穷的,靠农村供血的城市是自私的,只有那些有幸嫁给城里人的姑娘,考上大学的农村孩子,才能成为“城里人”。

二、1992年—2013年:

计划经济转轨以后,种粮食不挣钱了,农村生活也完全货币化了。农民就自发地离开了土地,毫不犹豫地集体奔向了城市。

他们挑着挑子将农产品运到城市,他们凭着自己的双手在城市出卖劳力,他们起早贪黑、躲来躲去做个小营生。



他们没有城市户口,没有暂住证,但他们却在为农村的家人过得更好而努力,在为这个城市,贡献一张鸡蛋灌饼、一个肉夹馍、一杯豆浆、地摊上的一只打火机、街口的一个“甜里甜里很”的西瓜……

但受限制于保守的户籍政策,这些农民因为交不起入场费,时常受到文明城市规则的驱赶和排斥,他们拿不到城市户口,享受不到户口附加的福利,还要面对子女在城市上学的种种手续办理,譬如劳动合同、社保、租房合同、计生证明等,还要面对城市上学的各种隐性消费和盘剥。

农民来到城市了,却因为各种配套政策的阻碍,因为买不起房子,让他们不能把农村的家也带过来,他们像浮萍一样漂浮,像城市的膏药,被用过之后,随便抛弃。

三、2013年之后

国家终于放开了户籍政策,但此时城市户口已经没有什么实质的含金量,真正决定农民是否能留在城市的,是房子,不是户籍。

况且如今的农业户口,比城市户口更有含金量,不仅医保能多报,还有粮食、分红,村里选举还能拿点钱,农民不愿放弃农村户口的附加利益(即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一些农民,住在自己盖的大别墅里,吃着村里发的大米,花着每年发的分子钱,还有资格参加选举当个村官,空气清新,日子过得比城里舒坦。

除非子女上学、工作需要等必须,如今的农民基本不会主动放弃农村户口。

4

南阳市引进人才,开放落户,是跟随时代的大潮,并没有特别之处,对于改变南阳的人口外流现状,作用有多大,可以预见。



(18年来,南阳常住人口下降了45万人 数据来源:《南阳统计年鉴2018年》)



‍(襄阳在8年里,GDP完成了2.6倍的大跨步发展,南阳不到2倍,被彻底甩开)

农民和人才无法留在南阳,有这么几点阻碍:

1、就业机会少,平均工资低:

我的表叔在北京酒店里做了十多年大厨,高级厨师,川菜、粤菜、宴会菜都能做,人到四十,孩子也大了,想回咱南阳老家发展,陪陪老婆孩子。

但是回来找了一圈,南阳像样的酒店和餐馆,厨师基本饱和,能去的饭店工资也开得不理想。无奈又回了北京。

2、强县弱市,市区吸引力弱:

按常住人口计算,南阳市区(卧龙、宛城区)人均GDP收入为3.09万元,邓州为2.96万元,镇平为3.01万元,西峡县人均5.8万元。




可见南阳个别县区,经济比较发达,其原因在于有特色产业。如镇平的玉石加工、西峡的“果、菌、药”产业、邓州的纺织服装和汽车零配件。

3、特色产业不突出:

在南阳80年代的土特产名录中,南阳有很多值得炫耀的“土特”,譬如说大米品牌就有“香汤丸”、“长庆大米”、“九月寒”三个品类,有南阳小磨油、界中米醋等农业品牌,有时新布鞋、黄河载重汽车等工业产品。




可惜三十年过去,这些本地品牌有的消失了,有的依然默默无闻。

4、房价高,市场乱:

如今流行谈二代农民工,他们没有六个钱包,但南阳的房价不亲民,南阳的本地房地产没有商业道德可言。仅仅这一点,就将很多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排斥在外。买不起市里的房子,那就回老家县城看看吧。

5、做小生意制度成本高:

南阳到如今,也没有形成管理规范的农贸市场或农贸点。跑摊做个生意,就像打游击。做个坐摊生意,也不容易。

一位长辈的店面成了危房,给村委会和城市管理者上报翻修,获批后叫来水泥车浇筑,水泥车刚走到村口,就有人来阻拦和收费,谈话间地痞坐在车边来碰瓷。类似情况,数不胜数。

农村孩子想来南阳做个小生意,难。

5

结论:

地方按照中央精神开放户籍限制,但吸引人口前来的,早已不是城市户口本身,而是这个城市的机会和顶层设计。

让来南阳的农民和外地人,有事业奋斗,有房子住,有制度养老,有病看得起……农村人口融入市区后的生活和工作,南阳还有待完善制度对接。

和中心城市比起来,南阳这样的三线城市如果不发展特色产业,不打造人性化的城市服务,很难留住人。

只有知道南阳目前吸引人口的阻碍,才有机会抓住未来,弯道超车。

当郑万高铁开通,当房地产大起大落的时代落幕,当加工产业逐渐向内地转移,未来十年,是南阳弯道超车的好时机。

虎踞龙盘今胜昔,人间正道是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