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名篇鉴赏(三十二)| 孙光宪《菩萨蛮》

2023-09-11     小楼听雨诗轩

原标题:唐宋词名篇鉴赏(三十二)| 孙光宪《菩萨蛮》

唐宋词名篇鉴赏(三十二)| 孙光宪《菩萨蛮》

青岩碧洞经朝雨。隔花相唤南溪去。一只木兰船。波平远浸天。

扣舷惊翡翠。嫩玉抬香臂。红日欲沉西。烟中遥解觽。

《花间集》收录孙光宪《菩萨蛮》五首,此首列第四,词写南土风情。一起“青岩碧洞”四字,即显示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以山间岩洞作为居室,应是西南地区的民俗现象。“隔花相唤”的落落大方,更非中土礼教社会寻常所能见到。由词末所写可知,此处的“相唤”,应是发生在男女之间。“南溪”的名称见于多地,较有名者,如成都浣花溪又称南溪,河南登封少室山南麓亦有南溪,但均与词中所写地域特色不符,这里的南溪,应是南方某条溪流的泛称。相约前往南溪的一对青年男女,乘坐“一只木兰船”,漂浮在倒映着天光云影的无边水面上,这该是何等的欢快自在啊!“波平远浸天”五字,描写水天一色、浩淼无涯之景,境界阔大,笔力非凡,与《花间》词多写庭院池沼小景,完全不是一种路数。

过片从无边烟水上拉近镜头距离,聚焦木兰船上的女子。“扣舷惊翡翠,嫩玉抬香臂”二句,写她抬起嫩玉般的手臂扣舷而歌,惊飞了栖止船头守望鱼儿的翡翠鸟。特写画面,极为生动鲜活。这里摄取的“扣舷惊翡翠”的画面细节,是来源于生活真实的,类型化写作的习套虚拟,没有这样朴实真切的效果。结二句“红日欲沉西,烟中遥解觽”,又将画面推向远处,迷离的黄昏烟霭里,欢游一天临近分别时刻的青男男女,解佩相赠,互表深情。觿,是用象骨制成的解绳结的角锥,亦用为男性的饰物。佩觿,表示已成年。据此,则这里的“解觽”者应是青年男子,他将自己佩戴的饰物送给对方,以结后约。如果换成影视作品,这一结二句应是一组远景慢镜头,落日余晖与烟水雾霭交融成的朦胧缥缈的画面,赋予这质朴的人间情爱,以一种难以言说的超轶美感。末句的“遥”字值得关注,说明不是男子的视角,也不是女子的视角,远处还有第三双眼睛,隔着苍茫的暮色,看到了青年男女分手前,解佩相赠的一幕。这双眼睛其实已经追踪了一天,从早晨洞口隔花相唤,到木兰舟上戏水留连,再到黄昏分手赠物留念,连船头惊飞的那只翠鸟,连女子手臂嫩玉一样白皙光洁的质感,都被这双眼睛一一看见。说明这首词采用的是作者的外视角,所以全知全能,无处不在。

这首词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它大笔濡染的景物描写,与花间词惯见的“小语致巧”不是一路笔法。《花间》“小语”确如刘熙载所言“虽小却好”(《艺概·词概》)。但刘熙载紧接着下一转语曰“虽好却小”,即辩证地指出了《花间》词“小语致巧”的局限性。“小语致巧”的负面,就是王世贞《艺苑卮言》指出的《花间》词“犹伤促碎”,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指出的《花间》词“有句无篇”等流弊。所以读《花间》词尚不能仅止满足于赏其“小语”的风致巧思,而应该放开眼光,更多关注《花间集》中那些虽不够多但似乎更有价值的大笔濡染之篇句。

《花间》“致巧”的“小语”,主要出现在情词里。题材类别转换,“小语”即转成“大笔”,如边塞词、隐逸词、怀古词中,就时有境界阔大之句篇,说明《花间》词人是有着更大的艺术魄力,具备多副笔墨手腕的。其实,即便在情词里,也不乏阔大的句境,如温庭筠《菩萨蛮》其九:“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韦庄《菩萨蛮》其二:“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薛昭蕴《浣溪沙》其一:“燕归帆尽水茫茫。”其四:“楚烟湘月两沉沉。”其六:“月高霜白水连天。”张泌《河传》其一:“渺莽,云水。惆怅暮帆,去程迢递。夕阳芳草,千里万里。雁声无限起。”李珣《菩萨蛮》:“残日照平芜。双双飞鹧鸪”等。孙光宪这首《菩萨蛮》中的“一只木兰船。波平远浸天”“红曰欲沉西。烟中遥解觽”,他的《上行杯》中的“草草离亭鞍马,从远道、此地分衿。燕宋秦吴千万里”等,都是视域开阔、景深无限的大境界,与台池兰沼的庭院小景,趣味迥异。

上举孙光宪等人的大笔濡染、境界宏阔的篇句,即便放置在宋代苏辛为代表的豪放词中,似也略无逊色。那么,在宋人普遍“以《花间集》为长短句之宗”的接受视野里,《花间》词的影响就不会仅只局限于婉约词人,词人们也不会只是摹习它的言情、香弱、小巧等特色。宋人对《花间》词阔大境界的传承,与他们对《花间》边塞词、怀古词、隐逸词、风土词的传承一起,都将是《花间集》在宋代的影响史与接受史的题中应有之义。宋代豪放词的词史源头,当亦不能自外于《花间》词中的大笔濡染之篇句。

杨景龙,笔名扬子、西鲁、南乔,河南鲁山人。二级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年度人物,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曲研究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成果鉴定专家,搜狐教育全国分省十大最受欢迎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诗歌教学、研究工作,兼事诗歌创作。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中国韵文学刊》《诗探索》《词学》等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中国古典诗学与新诗名家》《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传统与现代之间》《诗词曲新论》《不薄新诗爱旧诗》《花间集校注》《蒋捷词校注》等专著10余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等10余项。在《奔流》《河南诗人》《中华诗词》《小楼听雨》等刊物和平台发表诗作300余首,编有个人诗选《餐花的孩子》《时光留痕》《与经典互文》等。论著入选“中华国学文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推荐书目”,获评中华书局年度十大好书、中原传媒好书、中国读友读品节百社联荐优秀文艺图书,多次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夏承焘词学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暨孟浩然新田园诗歌奖理论奖等奖项。

编辑/章雪芳 审核/小楼听雨 校对/冯 晓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a5fc0e91f5380f59d47afc9eb204e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