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布施的故事,佛陀如何应对无理,持戒生升到忉利天

2020-08-26   善知

原标题:身布施的故事,佛陀如何应对无理,持戒生升到忉利天

身布施的故事

佛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有一世是一个贫穷得一无所有的人,跟随结伙贸易的商人一起去其他国家。这许多商人都有修善培福的志向,每到一处,都要布施穷人,拔济众生的困难。

一天,商船航行在海上,众商人对菩萨说:“我们都以慈悲之心行布施道,你准备拿什么东西来布施造福呢?”

菩萨答道:“人的身体不过是假借的身躯,最终总是要被抛弃的。我们船边有大鱼正在追逐小鱼,同类相残,时刻不安。我应当以自己的身体代替海中的小鱼,挽救它们短暂的生命吧。”说完立即跳入大海之中。海中大鱼吃饱了,使无数小鱼得到了活命。

菩萨捐弃了自己的身体,灵识又化为一条鳣鱼之王,身长约有一里光景。海边上有一个国家,正在遭受干旱灾害,庄稼都被枯死了。黎民百姓饥饿难忍,最后发生相互吞食的境地。大鱼见到这种悲惨的情景,痛苦地流泪想:“众生为了活命,昏迷到相互残杀吞食的地步,这是多么惨痛的灾难呀!我的身体有约一里长的肉,可以解决百姓半个多月的饥荒呀!”大鱼随即游到这个国家的海边,搁浅在海滩上。

百姓看到一条大鱼搁浅在海滩上,都来割它身上的肉充饥,以求活命。鱼身上的肉却割了又长,长了又割,几个月下来,鱼还是活着,鱼肉生长不止。

天神见到很不忍心,因此下界到鱼旁说:“你这样忍受数月不断割肉的痛苦,怎么能忍受得了呢?为何不早些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就可以脱离割肉的创痛啦!”

大鱼说:“我自己如果断绝了生命,神识离开了,躯体就会腐烂,百姓以后饥饿了,还会相互吞食。我不忍看到,其心为此事感伤’

天神听鱼所言非常感动,尊敬地说:“菩萨胸中所怀大慈大悲之心,是难以企及的。”天神们也为之感叹道:“你以后必定会成佛,普渡我等苦恼的众生。

之后人们取食鱼肉时,有人砍下了鱼头,大鱼立刻就死了。灵识即投生王宫,成为这个国家的王太子。太子出生后就有圣人的智慧,具有四恩的大慈,泽及众生,犹如天地。谈到民众的穷困的情况,往往硬咽得说不出话来。

有一年国内干旱。太子每逢饭食时,都是清心严肃地默对着食品,然后叫人将饮食撤下去,拒绝人们再给他送献食物,并跪到地下叩头忏悔说:“百姓遭受痛苦,罪过是在我的身上。愿意丧失我的生命,求上苍惠赐雨水给百姓吧’

他天天这样哀诉,如同孝顺的儿子失去了圣贤的父亲那样。精诚之心远达十方世界,感动了十方佛土的五百圣贤来到这个国家。新国王听到这个消息,心中喜欢得忘记了自己,亲自叩头奉迎,请到正殿上款待。

皇后、太子全部虔诚肃敬地站在边上侍候。国王以最美的饮食,最好的服装供养众圣贤,使他们都能满足所需,并五体投地跪下叩头,涕泣而说道:“我心地污秽,行为恶浊,不符合要尊敬佛法僧三宝和报“四恩”的教导,导致干旱害苦了全国百姓,应当惩罚我的罪过,把我流放到艰苦的地方。国内连年的干旱,百姓深处在饥饿、困苦、怨恨、悲痛的情境之中,恳求各位圣人为我国百姓消除灾害,将罪报降到我个人身上。”

诸圣贤安慰道:“你是一位仁慈的君主,慈悲而又仁爱,十方诸佛都是知道的。今天授给你福报,希望你不要再悲戚了。你赶快下令,叫全国的百姓都去种稻谷吧。”

国王遵照圣贤们的教导,立即下令全国百姓都去种稻谷。国内男女都积极参加,没有一家不听令的。由此因缘,稻谷都化成了瓜。管理农业的大臣向大王禀告了这件奇事,国王说:“等瓜熟了再说。”

成熟的“稻瓜”覆盖了全国土地。瓜中都包含着稻谷,每只瓜有数斜的稻谷,而且这些稻谷芳香,香味溢满全国。举国上下欢欣无比,大家都赞叹和歌颂国王的功德。四周其他原来不和睦的邻国,也都来进贡称臣了。许多黎民百姓都移居到这个国家。

国界逐日扩大延长,许多小国率土来归。全国臣民都持戒三宝。后来,国王和臣民们寿终之后都往生天界生为天人了。

佛陀如何应对无理

有一次,佛陀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天,来了一位年轻的婆罗门,因为不满他的哥哥随佛陀出家,所以就当著佛陀的面,以激烈的言辞,十分气愤地谩骂佛陀。

佛陀静静地听完这位年轻婆罗门的谩骂发泄,然后才反问这位年轻的婆罗门说:

“婆罗门!你有没有亲朋好友来你家拜访的经验?”

“有啊,瞿昙!那又怎样?”

“婆罗门!你曾经准备餐饮,来招待那些到访的亲朋好友了吗?”

“有啊,瞿昙!”

“婆罗门!如果他们没吃你准备的餐饮,那你所准备的餐饮,最后会归谁?”

“瞿昙!如果他们没吃,那些饮食当然还是归我啦。”

“这就对了,婆罗门!你来我面前,对我粗言恶语,侮辱谩骂,我都没接受,那你刚才那些粗恶谩骂,最后又归谁了呢?”

“瞿昙!虽然你不接受,但我已经给你了。”

“婆罗门!没有我的接受,何来你的给予?”

“瞿昙!那你说说看,什么是接受?什么是给予?什么不是接受?什么不是给予?”

“婆罗门!如果你骂我,我反过头来回骂;你对我动怒,我也回过头来对你动怒;你打我,我也回打你;你斗我,我反斗回去,这就是有了接受,也完成了给予。反之,如果不以谩骂回应谩骂;动怒回应动怒;拳头回应拳头;争斗回应争斗;这就没有接受,也成立不了给予。”

“瞿昙!我听以前我们有德行的婆罗门长老说,如来、阿罗汉、等正觉在面对别人的怒骂侮辱时,是不会生气,也不会动怒的。而今,你生气动怒了吗?”

这时,佛陀回答说:

“瞋恚永断的人,还有什么事会让他起瞋心的呢?

你应当理解:

善于自我调伏而正当生活者,是不会有瞋心的,

更何况是全然依于正智、正慧而生活的解脱者!

以瞋怒来回应瞋怒,这是恶劣的人、恶劣的事;

不以瞋怒回应瞋怒的人,

才能赢得最难赢的结果。

因为他不但明白对方为何愤怒,

也能够让自己沉静而提起正念,

不但战胜他人,也战胜了自己,

让自他都获益,是双方的良医。

如果有人认为这样的人是傻瓜,

那不过是个不懂正法的无知者。

不瞋胜过瞋恚;善行胜过不善;

布施胜过悭贪;诚实胜过妄语。

圣贤者不会动瞋心,也不会有害人的念头,

但恶人执著于瞋恨,却像山那样难以松动。

瞋恚的心,像匹狂奔的马;

狂奔的马,要靠缰绳控制,

但那控制狂奔马儿的缰绳,

远比不上能控制内心的调伏力!

所以我说世界上最好的调御师,

不是那手持缰绳控制马儿的人。”

杂阿含第一一五四经还记录了另一个版本:经中说他不但对佛陀口出恶言,还动手抓起一把土,往佛陀身上撒去。但可能是他已经怒火攻心,头脑不清楚了,也没发觉自己是站在下风处,结果不但土没撒到佛陀,逆风一吹,还撒了自己一身,成了动怒者现世报的最佳写照,也与本则故事说的反归自己一样。

持戒生升到忉利天

在释迦牟尼佛未成佛道的多生以前,曾有一次,转生为一条力大无穷的毒龙。它有一个庞大的身躯,一双可怕的大眼睛,假如有人惹它,它会用那双毒眼把人瞪死。身体强壮的,即使不被瞪死,只要它嘘一口气,也会使人致死。因此,它伤害过许多生命。

有一次,它被一位修道者降服了。修道者用佛法降伏它,彼此没有动武,没有流血,顽强的毒龙真真切切地信受修道者的一番话。那是:

“宇宙间有情动物最强的欲望,就是自己的生命能永恒不死。所以,伤害人家的生命是不道德的,受害者必定非常怨恨,这股怨气会维持到它复了仇为止。所以,害人者必受人害。假如你能奉行不杀戒,一天也不伤害有情的生命,这种功德力,能超拔自身脱离痛苦的深渊,像你,就能舍去这笨重的身体,远离畜生道,上生天界。”

龙很相信这些道理,它希望脱离畜生道。因为这笨重的巨体,实在加给它许多苦恼和不自由,所以就誓愿奉行修道者的法训:“不杀生戒。”

从此,它不敢伤害有情,就是一条小虫也不敢害它,宁愿自己忍受饥饿的痛苦。渐渐地心中开朗起来,不像从前那样暴躁,爱生气,畜生的坏习惯也逐渐消除了。它不像一条龙,俨然是一位菩萨了,这时,它找到深林里的山洞,干脆躲进去专一修持。

经过很久很久,有一天,正当它走出山洞在大树下打坐的时候,也许过于用功,身体疲倦,竟睡着了。

龙的睡相很好看,软绵绵地像一条绒毡,从身上的鳞甲闪出美丽的纹彩,就像一堆宝石。一个猎人巡猎到这里,看到它非常喜爱,他想:假如采得这张美丽的龙皮,献给国王,一定是无上的礼物,必定能获得重大的奖赏。对,不要错过机会,就快些动手吧!

于是,他用铁杖按住龙头,取出锋利的刀子,开始剥它的皮。

龙知道有人要剥它的皮,它想:“我的体力可以翻山倒海,没有任何动物的力量可以抗拒我。一个区区的人,只要我伸个懒腰就足以损伤他了。可是,他接着想,我不能如此,因为我已经发愿持戒,希望跳出畜生道。也罢,忍受一时的痛苦,成就猎人的愿望,我也可以顺此机会,舍离这副臭秽的皮囊,以一向修持的功德,或许能上生天堂。”

想定后,龙就闭上眼睛,屏住气息,开始观照:

“慈悲!慈悲!怜悯这个人,把自己喜舍给他吧。”

这样,它就平心静气地任猎人去剥割皮肉,忍受满身的惨痛,而心中没有丝毫怨恨。

皮被剥走了,鲜红的肌肉沉浸在血水之中。白天,炎红的阳光照射到它的身上,像是无数的火舌在刺烧它,这真是残酷的烙刑。

森林里的鸟兽,甚至爬虫,闻到龙血的腥味,都来啄吃龙身上的肉,小动物爬满它的身上,痛苦非常剧烈,它想翻一翻身,或打几个滚来减轻苦受,但毕竟强硬地抑制了,它不能稍动,那将会压死许多小生命。为了严持不杀生戒,布施到底,把身体摊在那儿,任它们去分取。

它用最诚切的心,发愿道:

“愿尽此生所有,布施给一切众生,护持无上的戒宝。将来有一天能成佛,我愿以佛法布施给众生,使他们获证无上正觉。”

即时,它的肉身干枯了,它飘升到忉利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