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00年代初味精一直是美味的代名词,将味精添加到食品中,它会增加食物鲜味。这时候在西方它被西方人认为是第五种口味(甜、酸、咸、苦)。和其他外观不同,味精呈现结晶表现。
味精早期是由日本人池田菊奈(Kikunae Ikeda)发现,并成为日本食品科学最伟大的商业成功案例之一。在推广的时候味精装在细长的瓶子里出售,目的是吸引那些热衷厨房科学的家庭主妇,因为它暗示着卫生和现代化。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味精首次在美国的包装食品中被发现,当时一本名为《烹饪的乐趣》的书把味精称为“东方神秘的白色粉末”不过很快味精的化学性质受到质疑,消费者开始担心食品中的化学添加剂。
1968年,一位医生写了一份信,他在信中抱怨说:在中餐馆吃饭后,他的手臂会感到疼痛、虚弱和心悸。他沉思着这可能要归咎于味精或过多的盐,信中充斥着抱怨,科学家们也开始研究这一现象,“中餐馆综合症”由此诞生。
与此同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就发表了一篇食用味精与上述症状之间关系的文章。用煽动性的标题写道“中国菜会让你发疯吗?味精排第一”。《芝加哥论坛报》,还写了一篇名为《兴奋性毒素:味精症状复合体》。
但有趣的是这些研究本身就存在缺陷,很多人吃中国菜的时候都不能确定自己是否摄入了味精。更有趣的是一些人,甚至是那些声称对味精过敏的人,在不知道自己在吃味精的时候并没有任何反应。
那么这是什么心态?事实上这是一种偏见,一开始由种族偏见而滋生。食品历史学家伊恩·莫斯比在2009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写道“那顿汤让人头疼,1968年至1980年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亚洲的“异国风味”菜肴既危险又肮脏。”正当他们讨论味精增香剂突然成为一种化学添加剂时,中国厨师不幸正在炉边使用白色粉末被逮个正着。
事实上味精天然存在自然界很多食物中,即使不吃中国菜它们依然能获得味精。曾经也有很多西方研究机构用科学的方式得出这一可靠的依据。但是依然有很多西方人并不相信,他们认为,这些研究机构的背后都是味精公司资助的。
而在此时一些在国外的中餐馆,为了顾客放心而在菜单上加上“不含味精”的字样时,它其实进一步加深这种污名。随着科学证明味精对人体并无害,但很多人很难改变对个人健康问题的看法,因为这与他们过去的经验相悖。
当提到味精时,这种错误的联系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无害的,但对一些人来说可能仍然会造成不必要的不适,要么是因为他们正在经历反安慰剂效应,要么是因为他们正在剥夺自己的美味。人们选择吃什么,这些决定是基于经济习惯支持,不吃肉是为了善待动物?是为了自己健康?其实没有对错之分,有这样的意识就是值得的。但就味精而言,它们似乎与科学无关,而更多地与文化偏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