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扰乱清净心的烦恼事很多,佛以智慧来化解烦恼,使众生得到开悟从而回归清净之心。通过学习理解,可以指引我们走正确的道路,逐渐改变我们的内心,断除一切烦恼,增长我们的智慧。
鹦鹉请佛一宿生入忉利天上
佛祖从祇树给孤独园动身,要去摩揭提国。这时群鸟中的鹦鹉王遥见佛祖过来,赶忙腾身飞入空中,沿路迎上前去,请求佛祖说:“只愿世尊及众弟子能够以慈悲之心怜悯我们,到我林中稍住,接受我们这一宿之请。”
佛祖就答应,鹦鹉王见佛祖已经允许了,心中欢喜,赶快回到林中,命令所有的鹦鹉都来迎接。
佛祖带领众位弟子来到林中,各自铺好坐具,就全都在树下坐禅思悟。鹦鹉王一见佛祖和众弟子全都静寂地坐禅,心中很高兴,整夜在林中飞翔,围绕着佛祖和众弟子们,四方观察,恐怕有狮子、老虎、恶狼等猛兽以及盗贼出现,惊扰了世尊以及他的弟子。
一夜无事,到第二天早晨,世尊要离开这座林子继续赶路。鹦鹉心满意足地在前面为之引路奔向王舍城。
鹦鹉王先到王舍城,对频婆娑罗王说:“ 现在世尊正带着众弟子要来你这里,已经到了附近了。希望大王能够准备一顿斋饭,并沿路前去迎接。”频婆娑罗王听罢,就命令赶快准备斋饭,并带人拿着旗幡、香花,奏着音乐沿路前来迎接。
此时鹦鹉王已于昨夜寿尽而死,生入忉利天上,这时从天上下来,报答世尊的大恩德。他拿着各种各样的鲜花来供养佛祖。见到佛祖便顶礼膜拜,欲听王说法。佛祖便为他解说佛门经律,使他茅塞顿开,心意清净,获得须陀洹果。
坐禅趺坐而修禅
坐禅音译“禅那”,简称“禅”。意谓思维修或静虑。坐禅,就是趺坐而修禅,是佛门修持的主要方法之一。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
“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一 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坐禅之人,住于外行,不能得安定,应以如下之十行因缘令起安定方便,即:
(一)观处明净,谓修行之人,欲修禅定,先须调适饮食,不饥不饱;次须随顺时节,不先不后;又当整肃威仪,无有懈怠。修此三行,用观分明,则诸缘屏息,心常寂静,安于禅定,是为观处明净。
(二)遍起观诸根,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当周遍观察信五根,不令消减,与定相应,心无懈怠,即得远离疑盖等过,三昧现前,是为遍起观诸根。
(三)晓了于相,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必当晓了意识想念之相,令其不急不宽,调适得中,则妄想不生,易入禅定,是为晓了于相。
(四)制令心调,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当起精进,制伏其心,调停适中,勿使过度,增长乱意,则得定相现前,三昧成就,是为制令心调。
(五)折伏懈怠,谓坐禅之人,若以不得胜定,令心无味,故成懈怠,而欲睡眠,是时必当谛观诸禅功德,策励精进,则定相现前,三昧可得,是谓折伏懈怠。
(六)心无味着,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以慧根迟钝,及少方便,不得寂静之乐,故于胜定无所乐着。
(七)心欢喜,谓坐禅之人,于诸胜定,心若无味,当观生老病死,及诸恶趣,令生恐怖,然后念佛法僧等诸功德,策进身心,令欣得禅定,是为心欢喜。
(八)心定成舍,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当调伏诸根,如理思惟,安住寂静,而舍一切非正之行,是为心定成舍。
(九)近学定人,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应当远离不修威仪及不习寂静之人,而常亲近安住寂静、威仪整肃、心源泯净者,依其教诫,或就正定道业,是为近学定人。
(十)乐着安定,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于彼得定善解缘起入寂静处者,即当爱乐恭敬,求其开导,以起定心,是为乐着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