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琦琦
来源:灵魂有香气的女子(ID:lixiaoyilhyxqdnz)
好女孩们,你的城市热吗?我们这里都要热化了。
今天这篇文章,自带清凉降温效果。
你还在家追《梦华录》吗?其中有个桥段是赵盼儿的拿手功夫“茶百戏”,在绿色茶末上用清水“分”出花鸟鱼虫,引发大家一番热议。
“茶百戏”这个词最早,也是唯一的出处来自《清异录》:“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鱼虫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宋代的茶百戏已失传几百年,近几十年才被学者章志峰复原出来,如今也有一部分人不认同现代茶百戏和古代茶百戏是同一种。
剧中各种精美的茶饮、点心,你看了绝对不亏。
身为美食大国,咱们中国人对品尝、捣鼓各种奇妙饮品的热情,从古至今不曾停歇。
宋代有意思的饮料,可不只有茶。
《梦华录》里赵盼儿新出过一种叫“紫苏饮子”的饮料,把几片新鲜的紫苏叶,洗干净沥水,放进杯中用开水冲泡,放入白糖调味而成。
我查文献没有找到“紫苏饮子”的组合叫法,但紫苏做成的“饮子”,在宋代确实有很高地位。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出现过好几家饮品摊子,圆圆的伞下挂着 “饮子”与 “香饮子”的店招牌:
一家在虹桥桥头脚店对面,两把遮阳大伞吊着“饮子”招牌,旁边还有三位挑担人,似乎正在买饮子;还有一家摊子则摆在“久住王员外家”旅店前,两把遮阳伞的广告牌上写有“饮子”“香饮子”。
这些小摊,在宋代火热的程度,大概类似于现在风靡全国的奶茶店。
“饮子”无论是演变过程、还是在当时的地位,都和现在的可乐很像——原本是不规定时间、剂量饮服的中药汤剂,后来逐渐变成用药材、香料、花叶或水果熬制而成的草药茶饮,爽口又清新。
它不像酒太烈,又不像茶过于清淡,上到皇帝下到老百姓都爱。
看这形容,滋味和广东凉茶有点像哈~ 也补充一下,唐朝后期就出现了饮子“专卖店”,不过当时的饮子不是奶茶店,而相当于小药店,那时煮饮子厉害的人也被叫做“福医”,福医懂一些粗浅的医理,开方熬茶卖给客人治病用。
大宋美食万千,宋朝出现了史上最多的“饮子”方,紫苏饮、沉香饮、二陈饮、香薷饮、薄荷饮、桂花饮、乌饮……
要是到现代开家“饮子”店,或许不输各路网红饮料。
熟水
宋代最红的饮品一定是熟水,听起来像烧熟的水,其实是把稻叶、竹叶等有香气的叶子炒成“茶叶”泡水焖制成的饮品。
在《事林广记》《广群芳谱》等书中,均记载了一次中国古代最早的“饮品大赛”,结果熟水大获全胜:
宋仁宗命令翰林院对天底下的饮品进行评价,翰林院找来御厨、御医等权威人士,最终得出结论:“以紫苏为上,沉香次之,麦门冬又次之。”
剧里赵盼儿的“紫苏饮子”脱胎于 “紫苏熟水”,是所有饮料中最好的,做法比剧里稍微难一些,除了要把紫苏淘洗干净,还得晾晒,在锅中稍微翻炒,或者火上隔纸烘焙,然后用这种特制“茶叶”煮熟焖制浸泡成饮料。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写紫苏熟水的制作过程,在今天也能实现:“取叶,火上隔纸烘焙,不可翻动,修香收起。每用,以滚汤洗泡一次,倾去,将泡过紫苏入壶,倾入滚水。服之,能宽胸导滞。”看起来像茶叶,但古代的“熟水”不是用茶叶制作,而是选用花叶、香料、药材,烹煮后的熟水味道清甜,注重养生保健功能。
紫苏可以解暑,“紫苏熟水”在宋代夏季茶饮圈有着很高的地位,不少诗人还给它专门写诗。
比如宋代词人杨无咎的《点绛唇•紫苏熟水》:“宝勒嘶归,未教佳客轻辞去。姐夫屡鼠。笑听殊方语。清入回肠,端助诗情苦。”
元代诗人方回说“未妨无暑药,熟水紫苏香”。
排名第二的 “沉香熟水”,《事林广记》中记载的做法就非常风雅有趣了:
“用净瓦一片,灶中烧微红,安平地上。焙香一小片,以瓶盖定。约香气尽,速倾滚汤入瓶中,密封盖。”
意思是要先在香炉上用一小块沉香烘焙,再把一片瓦烧到微红,接着把焙热好的沉香块放在刚才的瓦片上。接着,拿一茶瓶倒过来把沉香扣住,倒立在瓦片上。
热瓦就像一种香料,不断散发香气,逸出的香味随后会吸附在茶瓶的内壁上。
等茶瓶熏足了香气,就往其中注入滚烫的开水,密封瓶盖放置一段时间,宋人们喜爱的沉香熟水就完成了。
简直喝的不是水,是情调~
夏天里最需要的熟水是 “白豆蔻熟水”。
白豆蔻性味辛温,可以化湿行气、暖胃消滞。李清照晚年身体羸弱多病,为了调理身体暑湿脾虚之症,就常喝“白豆蔻熟水”。她有一首伤感的词《摊破浣溪沙》写: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蕴藉,木犀花。”
《事林广记》也记载了“白豆蔻熟水”的做法:“白壳捡净,投入沸汤瓶中,密封片时用之,极妙。”将带壳白豆蔻洗净,放入容器如茶杯或暖瓶,倒入开水,加盖密封片刻,就可以倒出来喝了,是不是非常简单?
朋友们若是夏日吃多了冷饮,吃多了夜宵,可以试一试它,专治胸闷腹胀、胃寒腹痛、宿食不消呢!
找到一张某品牌为自家“凉白开”打的广告图,用李清照等古代名人为熟水“代言”的梗,朋友们注意了,“熟水”并不是凉白开哈~
汤
如果说熟水的形式像花草凉茶,宋代的“汤”更像儿时拿粉末冲泡出的奶茶,是一种速溶饮料:
大多先把花果腌制晒成花果干,再把花果干磨碎,装进罐子里密封储存。
现在咱们身边最常见的“汤”就是 “酸梅汤”啦。
不过按照南宋末年及元初的《事林广记》里记载的各种“汤”,宋代的“汤”比我们现在的饮料制作起来要精致、讲究很多,不同的“汤”有不同的功效、不同的做法。
“橙汤”,听起来最好喝。
顾名思义用橙子制作,但除了10个去了核的橙子,宋人还要放白梅肉、甘草、白盐调味,把它们放一起一整晚慢火焙干,接着与檀香一起捣成粉末。
《诗经·卫风·木瓜》写:“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宋代复方汤药 “干木汤”,不能丰胸,但能止渴除湿——要用干木瓜、粉甘草、炒过的茴香、白檀、沉香、缩砂仁、干生姜、白豆蔻仁,八种材料磨成粉,最后加盐用沸水冲泡。
这里的木瓜用的也不是传说丰胸的那种,而是有千年历史的宣木瓜。
这些“汤”看名字就知道主材料是什么,但实际做法要比现在奶茶店里的“霸气橙子”“木瓜冻冻”复杂许多。
当然,现代人给网红饮料起名字会有些“恋上海明威”这种矫情的,宋人也会有一些汤的名字,看起来不明觉厉:
“无尘汤”,就是梅花片脑和水晶糖霜一起研碎了冲泡的汤。
“洞庭汤”,橘子和生姜用盐腌了再晒干磨碎,喝的时候加入甘草末冲泡,橘子一定要用洞庭湖产的。
“水芝汤”,通心气,补虚助气,用带皮的干莲子与炒过的粉甘草,直接磨成粉末,用盐沸水冲了服用,嗯,听起来是一碗不太好喝的莲子汤~
宋人待客“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客人来了上茶,入席了上酒,客人要走了,就得送上“汤”:
一方面是送客的“去客汤”能醒酒,主人送上这样的汤是对客人的关心。
另一方面,遇到不欢迎的客人,主人早早上汤也是委婉请你赶紧告辞,识趣就喝完这碗汤走人,此时无声胜有声,很见情商了~
浆水
放在奶茶店里,大概就是各种口味的乳酸菌饮料,也可以看做是米酿:
米饭煮熟,倒进缸里,用冷水泡五六天,让其发酵,倒出汤水,再根据喜好,添加蜂蜜、花果饮用。
一般加了什么花果,就是什么浆水,例如桂花浆水、木瓜浆水(古人真的很爱木瓜)等等。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宋代还有一种“荔枝浆”,听名字你以为是荔枝做的,其实不然——是用乌梅、砂仁、肉桂、生姜、丁香等常见食材放在一起,没有荔枝,喝起来却仿佛荔枝的味道。
在古代,这一类没有荔枝,但起名为荔枝的饮料还有个更好听的名字叫“凉水荔枝膏”。
关于浆水,宋代还有个词叫“浆水色”,形容一个人不好也不坏。
孔平仲《孔氏谈苑》写了个小故事:
有人问崇德县的百姓:“你们的官老爷清廉不清廉?”百姓回答说:“浆水色”——意思就是官老爷不很清,但也不太浊。
渴水
宋代的渴水,大概就是正儿八经的浓缩果汁了。
比如听起来就很解渴的 “杨梅渴水”,是用杨梅榨汁、过滤,放进锅里熬成浆放凉,喝的时候直接冲泡,觉得太酸就加些糖水蜂蜜制成。
说是浓缩果汁,宋人也不止只使用瓜果。
“香糖渴水”就是用上等松糖加水,与藿香叶、甘松、生姜一起熬煮制成。
渴水到了元代又被叫做“舍儿别”,阿拉伯语音译指的就是从果子和植物花朵提取的汁液,后来和冷冻牛奶放一块儿,就成了元代的冰激凌。
各类冰品
既然提到元代“冰激凌”,在宋代就不得不说各类“冰”啦,杨万里的《荔枝歌》里曾经写到宋朝小贩当街叫卖冰品的盛况:
“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甘霜甜雪如压蔗,年年窨子南山下。”
行人光是听见卖冰的吆喝,就已经喜笑颜开了,我从读到这首诗开始,就一直想知道,那洁白如雪的“荔枝冰”,是否真能甜得像甘蔗汁一样呢?
和饮品一样,宋代人研究避暑吃食也很是讲究,夏季皇帝给属臣赐“冰𪎊”和“炒面”。
陈元靓《岁时广记》载:“政府及要局修史修书之类,人日供冰二匣。”
也就是说,到了夏季,还会赏赐重要“公务员”们每人每天两盒冰。
宋代的冰能用来制作的冰品就多了,杨万里还有一首诗《咏酥·似腻还成爽》写:“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
形容的是一种把果汁、牛奶、冰块混合在一起制成的,叫“冰酪”的冰饮。
除了“冰酪”,宋代各种作品中提到的冰品不在少数,还有“乳糖真雪”、“雪泡豆儿水”、“雪泡缩啤饮”、“雪泡梅花酒”、“富家散暑药冰水”等等各种形式的解暑佳酿。
在中国饮食历史上,宋代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时期,人民经济条件好了,食物及其种类从匮乏走向繁盛,一部分人吃饱穿暖,也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及精力,研究各种饮食。
《梦华录》里顾千帆吃了很多东西,佐茶果子,类似越梅蜜饯、梨条桃圈、雕花蜜饯在当时都有。
但也有一些菜宋代不存在,比如顾千帆爱吃的“水晶肴”出现得早了,孙三娘比刀工做的“文思豆腐”更是乾隆时期扬州僧人文思首创。
甚至他杀鱼,做的“刺身”在宋代也确实存在,只是宋人称其为“脍”。
弹幕太好笑了,说顾千帆“在大润发杀了十年鱼,我的心早已和刀一样冰冷”。
而女主赵盼儿开茶坊,剧里出现的一系列茶名,也确实有名可考。
例如斗茶开始,茶汤巷老板胡掌柜,向旁观茶客展示的“北苑先春”,北苑是在福建建州的北苑御茶园,唐朝末年就开辟了,后来由宋朝官员负责,先春则是茶叶的一个别称,组合起来是长在北苑的先春茶叶。
赵盼儿当时闻了一下“北苑先春”,手里捏紧了一下手帕,北苑茶确实来历不俗,宋徽赵佶宗是北苑茶的顶级粉丝——不仅自己摆茶宴,给近臣点茶、分茶,还亲自提笔撰写了北苑茶专著《大观茶论》。
胡掌柜用茶:北苑先春,常言道明前茶,贵如金,用水,天台山禅泉,茶具,黄金碾;赵盼儿用茶:雨前径山茶,用水,寻常雨水,茶具,普通茶具。
宋徽宗当政期间,北苑创制出了40余种极品贡茶。
当时“斗茶”之风盛行,各产茶地不断创造出新的名茶,散芽茶种类也不少,宋代名茶计有90余种。
这些茶例如“灵隐佛茶”、“龙凤团茶”今天还有,但“茶百戏”确确实实断代了好几百年。那个时代的分茶、煮茶,乃至“茶百戏”,都只有贵族才能享受。
宋徽宗《大观茶论》点茶注水要七步走,每一步都精细无比,讲究意境,当时的寻常百姓家哪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来过这样风雅的生活呢?
经过历史的筛选,最终留下的是从贵族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冲泡茶。
多么希望那些在历史里的生活情趣、生活美学,可以多一些流传下来。可是也只有真正立足于人民,一代代改良下的东西,才真正被历史选择,千百年流传不断。
来聊聊
你最想试试宋代什么饮料或美食?
▍本文转载于灵魂有香气的女子(lixiaoyilhyxqdnz)。
作者:李筱懿,作家、“灵魂有香气的女子”创始人。著有《情商是什么》、《生活课》、《先谋生,再谋爱》、《美女都是狠角色》、《灵魂有香气的女子》、《气场哪里来》,新书《情绪自控》热卖中,10种失控的情绪逐一化解,10类不同的性格逐个剖析,摆脱内耗体质,找到不焦虑的活法。吴晓波、杨天真、傅首尔、伊能静诚意推荐。
琦琦,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签约作者。一名找好看图片有强迫症的90后,还是个爱研究奇奇怪怪东西的怪味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