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孤岛:克什米尔之难

2019-08-15     孟话历史

谢远东 有种乐土


01

“你还活着吗?” 一位中年母亲对着话筒喊道。

听到儿子的声音,莎米玛泪流满面。

儿子在读大学,在孟买,印度最大的城市,正准备作手术。

那儿距家乡两千公里,亲身过去,那是不可能。

就连电话,也是排了几个小时的队,才轮到她。

电话,政府一周开放一次。只有一部。

和外面世界联络的线路全部被切断 :互联网,手机,甚至固定电话。

这是一个世界孤岛。

商店关门。ATM机空空如也。

这里是斯利那加,克什米尔最大城市。

连续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克什米尔人和印度安全部队冲突不断,美丽的天空笼罩着阴郁而又令人窒息的氛围。

检查站随处可见,安保军警荷枪实弹,紧紧攥着武器,一派肃杀之气。



人们只好从自家的窗户往外瞥了一眼,吞吞口水,这一顿又交代了。

也有禁不住饥饿的人,乞求哀告士兵放他们穿越沙袋,只是采购牛奶和一些吃的,他们保证完事就回来。

站在窗户的那些人看来,这些为了一口食,甚至甘冒被那些戴着金属面罩士兵殴打的人,胆子真肥。

更多的人,就这么突然被关了监禁,固守在孤独的牢房,牢房就是自己的庭院。不要说两千公里,寸步都难离。



学校关闭。公园荒芜。

在更多的地方,居民要有通行证才能出门,即使是紧急就医,也须照章办事。

病人花了一天时间,终于走到拉拉德医院,却发现这里近似鬼楼,医生不在岗,设施毁损,药物短缺,患者蜷缩在地板上呻吟。

“这是一个活生生的地狱,”一位医生声调无力而又凄凉。

02

8月5日,印度政府宣布废止印度宪法中的“370条款”,取消“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特殊地位”。

话音刚落,即招来巴基斯坦的强烈抗议:召回驻印大使,驱逐印度驻巴大使,两国再度怒目相向。

好在,巴基斯坦政府不准备采取军事行动,拳头不会动了。

印度此举无疑极具戏剧性,也颇富挑衅。还是好戏连台,成千上万的人走上街头,高呼口号,挥舞着克什米尔的旗帜。

印度军队开火,惊慌失措的人群四散而去。

14岁的女孩阿芙莎娜不幸被践踏。此刻,她还躺在斯利那加医院摇摇欲坠的病床上。



“我们只是祈祷,我们只是和平游行,然后他们就开枪了。”

废除印度宪法370条,始于印度总理莫迪。

莫迪先是于8月3日透过军方向查谟-克什米尔邦颁布紧急通报,声称收到“大规模恐怖攻击的情报”,连夜撤走正在朝圣的大批印度教徒与观光客,同步增派了上万武装部队,执行“全境封锁”。

宵禁之外,所有居民的出入行动也遭限制。

8月4日周日开始,地方政党领袖、反对派意见人士,也陆续遭到逮捕或居家软禁。

一时之间,人心惶惶,没人清楚发生了什么。

全境封锁完成,莫迪于5日上午召开紧急内阁会议,并请示印度总统签署“总统令”。

自此,印度宪法第370条赋予查谟-克什米尔邦的特殊宪法地位,“实时废除”。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但印度政府强硬表态:“总统都签字了,命令已实质生效!下一步,印度政府将向国会提案,立法,拆解查谟-克什米尔的邦级地位,使之一分为三,成为中央直辖的联邦属地。”

印度莫迪总理是一个印度教民族主义者。2014年大选后,舆论批评莫迪的印度人民党对党内强硬派的反穆斯林言论不加管束。

莫迪此举也不算十分唐突。印度民族主义的崛起,克什米尔顽固的分裂主义,以及和巴基斯坦令人厌烦的长期冲突,莫迪胸中丘壑,早有此算。

一夜之间,这个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享有70年的自治权,荡然无存。这个近八百万人口的克什米尔高山区再次为紧张的阴云笼罩。

03

1947年印巴分治之时,克什米尔地区还是一个独立的公国。

那里大部分人口信奉伊斯兰教,统治者哈利-辛格信奉印度教。

可以加入印度,也可以加入巴基斯坦,都有风险。

辛格希望,克什米尔能够在狭缝中生存,成为“东方瑞士”,因此宣布保持独立。

独立就独立,克什米尔对印度来说,也不是非要不可。

但对巴基斯坦而言,这块地方生死攸关。巴基斯坦水资源匮乏,主要河流源头都在克什米尔。水源握在别人手里,巴基斯坦岂能安睡?


独立不久,克什米尔已成巴基斯坦朝政大事。但毕竟是“东方瑞士”,巴基斯坦策动地方武装于1947年10月22日侵入,以掩人耳目,混淆视听,而后正规军跟进。

印度可以不要克什米尔,但不能失去克什米尔。不然,则首都德里面对北方的入侵者将无任何战略纵深可言。

好在,克什米尔的大公辛格急了,一路跑到印度搬救兵。

印度救危是有条件的。

于是,这才有了印度宪法的第370条款:克什米尔纳入印度的版图,但保留很高的自治权。

除国防、外交与税收外,印度宪法规定查谟和克什米尔邦有自己的基本法、旗帜,禁止外邦人在当地定居、当公务员,印度政府仅控制当地的国防、通讯和外交事务。

俨然就是印度版的一国两制。

协议达成了。这就有了第一次印巴战争。

一年后,联合国介入,根据实际占领区定了印巴分界线,克什米尔一分为二。

克什米尔北部的印控区自成一个邦。加上查谟市(地区),该邦现今称为"查谟和克什米尔"。查谟是全邦最大都市、冬季首府。夏季首府是斯利那加。

不过,印度始终主张对整个克什米尔地区拥有主权。

后面还有1965年和1971年两次印巴战争。

三次印巴战争以后,巴基斯坦已没有能力在军事上正面挑战印度。

为了继续争夺克什米尔的控制权,巴方开始支持民间武装,有些被认为是恐怖组织。

在2008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孟买袭击案,其背后的凶手就来自这里的恐怖组织。当时印度政府相当克制,没有对巴方采取任何报复行动。

今年2月份在克什米尔的印度军车又遭袭击,多名军人丧生。莫迪政府这次对巴控区进行了空袭,结果却被击落了一架战机。

为了根除巴基斯坦对克什米尔的威胁,印度必须加大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必须废除宪法370 条。

这,就是本次事件的由来。

04

整整70年里,出于对可能冲突的顾虑,没有任何一届印度政府敢于触碰这一特别地位条款。

此决定须先得到克什米尔地方议会及政府的同意。

新德里中央政府已于2018年以"恐怖主义与暴力"增加为由,解散了该邦议会众议院。

主打印度民族主义的莫迪政府,与其执政的印度人民党强调:

宪法370条实质上只是临时条款,其主要保障的是土邦合并后的“过渡期稳定”。根据原始设定,查谟-克什米尔邦只要选出邦级议会,就应该对宪法370条的特殊权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但在当时各方的权力衡量下,宪法370条的存废讨论却被无限期搁置,因此才会处于“永远解除不了过渡状态”的敏感状态。

印度民族主义者们认为,在此阻碍下,近乎于一国两制状态的查谟-克什米尔邦,永远都是“不那么印度的一群”;各种族群冲突、同化困难、甚至是巴基斯坦的敌意分化与渗透,才会不断增生蔓延。

因此,莫迪等民族主义者,过去数十年来,才会不断主张撤除宪法特殊权力、扩大印度教徒对于克什米尔的外邦殖民与同化政策。

本回透过总统命令的径行撤除,仅是“拨乱反正的历史结局”。


印度反对党议员8月5日在议会强烈抗议政府所做决定。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政治领导人,包括两名前首席部长和多名议员,也在上述命令宣布前两个小时遭到软禁。

被软禁的印度前首席穆斯林部长穆夫蒂在“推特”上发文称,这是“印度民主最黑暗的一天。政府的单边行动是非法和违宪的”。

穆夫蒂对外表示:“印度的决定,将为南亚次大陆带来极为动荡且灾难性的后果。中央政府的意图非常明显,他们想要全面占领这片土地,并透过恐惧来镇压我们的人民。为此,印度宁愿背叛克什米尔人、背叛历史的承诺。”

英国《独立报》称:“废除查谟-克什米尔邦的特殊地位,印度人民党捅了马蜂窝,此举对印度是否有利令人怀疑,但肯定会给整个南亚带来更多麻烦。”

《外交政策》杂志网站撰文指,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突然举动是在玩火自伤。

莫迪强调,通过总统命令废除宪法临时条款的作法,是为了快刀斩乱麻、避免不必要的政治骚乱;在过去的一周里,印度当局逮捕了数百名克什米尔活动分子。

印度的强硬风格可谓失败,近日的激烈行动也毫无疑问地招致国际社会的批评谴责。

更糟糕的在于,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还有两个强大的利益相关邻国,他们会否任由印度势力在当地坐大?

答案是明显的。

在山谷中的克什米尔人表示,他们预计印度的行动会增加异化感,就是印度全不拿克什米尔人当自己人啊,这反过来会助长叛乱。

农村长老发现,数十名年轻男子从他们村子凭空消失。没别的去处,就是加入了叛乱活动。

新德里的官员发布的照片显示这里市场开放,街道拥挤,克什米尔一切如常。



但克什米尔的安全人员表示,大规模抗议活动仍在爆发。

“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有机会,十几个,二十几个,甚至更多,有时候也会是女人,那些暴徒冲出来,把石头扔向我们就跑。”安保军警的活不好干。

“人们非常生气,他们是不依不饶,啥都不怕。”

来自印度陆军和克什米尔邦警察的数万名部队部署在山谷的每个角落,甚至偏远的村庄,家家户户出门就是一个军警在把门。

06

每天有36个航班抵达斯利那加,送去130万印度游客,其中大部分是朝圣者,踏上克什米尔之旅。

那还是在不远的夏天,那时印巴冲突已熄火20多年。

莫卧儿人的君王们从西北起兵,几乎征服了整个印度。征服者的子孙逐渐崩解成大大小小的土邦大公。最后在1857年一场仓促的反叛中,被远来的不列颠人把帝国整盘端走,只在克什米尔等处留下了美丽的庭园。

这是一个吸引着莫卧儿人,英国殖民官员,世界各地背包客往来如梭的神奇而又美丽的峡谷。

历史对克什米尔人开了个大玩笑,此地文化的源头是伊朗,理应属于中亚的文化圈。

印巴分治之际,也有机会成为不丹一般的中立国,当然大公的想法是,东方的瑞士,如今却被分割。

自古的通道变成大国相争的肥肉,政治像附身的诅咒一般,让克什米尔翻身不得。


斯里纳加北望,世界屋脊的西半部妖娆的身段如画。

那里有万年积雪与冰川,印度河与中亚的重要大川都从此而出。每年融雪,乱石堵住出口形成高山堰塞湖。风景一绝。

这些绝美的湖水并不是静止的,一旦出口决堤,汪洋之水倾泻而下,势以淹没村庄城镇。

夏季岩石滚落冰川,流水淙淙,潜流奔涌,灌溉滋润农地果园。也或许积贮堰塞湖,水线抬高,压力承重。

平静的风景之下,一派人间仙境,变化在酝酿,只是祸福难料。

在这个波斯裔穆斯林占绝大多数的城市,新德里派驻在此的军警与文员看起来无疑像是外国人。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故事就发生在此次事件前夕:

在斯利那加市中心五彩斑斓店铺中,“亚洲工艺品”店,不过是一家再普通不过的店面。

满是尘土的房间,挂满了20世纪30年代克什米尔黑白旧照片,还有一些久远年代的布朗尼相机。

优雅的店主梅塔说话的口吻像诗歌一样典雅,洁白的长袍和满头白发相得益彰。

他最珍爱的是一张黑白照片。“是四五十个英国人正在店门口排队等着洗照片。”

这是他爷爷1915年创立的店面,代代相传。

当谈起克什米尔的前景。他看了看,又看了看对话者。走到远处一个空荡荡的角落,在那里背对着客人,静静地站了许久。

当他转过身来时,他的眼圈红红的。

“对不起”,他边说边用手心抹了抹脸。“这是个悲伤的故事。”


回忆起过去的时光,那时他常常去湖里潜水。如今甚至把手伸下去沾一沾都不行。

“这一切都已经结束了。”


这一切都已经结束了。

07

印度中央政府的高压举措引发当地民众强烈不满,不少人表示印度当局是在以武力和强权对当地民众实施镇压,明摆着是一副“要地不要人”的态度,这样做“无法赢得民心”。

克什米尔山谷中原是多民族杂居及各教并存的,最为知名的婆罗门家族应属尼赫鲁一系。

历数4次印巴战争,3次都因克什米尔而起,印度长期在此布有重兵,繁琐的安检盘查让村民不堪其扰。

持续的种族冲突让许多非穆斯林社群出走。1980到90的10年间,至少有10多万印度教徒被迫离开克什米尔,这也让新德里在此实施铁腕手段找到理由。



当地爆发抗议,军警开枪镇压导致多人死伤。国际访客锐减,重创这个旅游为主的城市,而新德里又似乎有意以此惩罚支持克独的潜在民心。

克什米尔难局的根源在于:制造紧张对有时利于各方操作国内政治,但想要解套却困难无比。

印度和巴基斯坦均为核国家。在这一背景下,这两国之间的冲突总是让国际社会充满忧虑。

实际上印度被困在一个自己打造的牢笼中。

在某种程度上,由于莫迪的印度民族主义政府要将该国变为一种印度教的巴基斯坦。印度正在失去声誉。这些要拜宗教沙文主义所赐,尤其是对克什米尔的处理严重损害了印度的声誉。

印度民族主义的汹涌,克什米尔对印度政府不满的高涨,巴基斯坦对印度克什米尔圣战组织的支持,印度对巴基斯坦报复性军事打击的新常态,以及核库存的不断增加,让这里成了一个炸药箱。

印度撤回克什米尔宪法特殊地位的“宣称”会是点燃它的火花吗?

印度《经济时报》甚至评论称,目前局势如同“站在刀尖上”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克什米尔的叛乱活动逐渐减少。几百名年轻的反叛分子在山谷中漫游,训练不足,和印度军队相比,人数接近1,000比1,微不足道。

但,印度人仍然无法灭了他们。

过去这里一直是冲突的热点地区。这里有成千上万的人被杀,经济处于废墟之中。没有人质疑克什米尔需要改变。

莫迪先生说,新的地位将使克什米尔更加和平与繁荣。

他的电视讲话中,大多数生活在孤岛中的克什米尔人甚至没有机会观看。他坚持认为将克什米尔变为联邦领土将消除腐败,吸引投资,并以“带来新的希望”推动其发展。


克什米尔人担心,莫迪先生的彻底决定,会抹去了几十年来赋予克什米尔人特殊土地所有权的条款,将鼓励数百万来自印度的印度教移民进入山谷。因为其令人惊叹的高山风光和肥沃的土壤太有诱惑力了。克什米尔人担心他们会在自己的土地上变成少数。

印度官员坚称克什米尔的特殊秉性会得到保护。但他们也表示,新的法律地位也将使非克什米尔人更容易购买土地,这将促进外部投资,经济不再萧条,不再停滞不前。

许多克什米尔人从不信任莫迪。他的政府深深植根于印度民族主义的世界观,这种观点极受印度教徒的影响。他刚刚赢了5月份的大选。

当地时间8日,印度总理莫迪发表电视讲话称,给予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特殊地位和权力的“宪法第370条款”导致了“分裂主义、恐怖主义、王朝政治及腐败”。

“我们国家做出了一个历史性地决定,”莫迪说,“由于过去的制度,查谟、克什米尔和拉达克人民被剥夺了许多权利,这是他们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现在一切都结束了。”

克什米尔人不知道怎么结束。


他们迫切希望获得信息。但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以及电话和电视服务的中断,为最疯狂的谣言创造了空间。

在斯里纳加的街市上,找上10份以上的倾向分离主义的报纸与杂志,简直轻而易举。基本上都有网站。

满街军警固然可憎,但言论无人禁。

这些报纸杂志,内容除了宣扬激进的理念外,有趣的它们还得到地方旅游当局的赞助。

看来,就此地言论市场而言,反新德里是主旋律,也是为了谋生。

只是军警入住前,每本要价3卢比,合人民币0.3元。而现在涨到了50卢比,5元一份。

涨价太狠。

参考资料:

Inside Kashmir, Cut Off From the World: ‘A Living Hell’ ofAnger and Fear,the newyork times

Article 370: Has India pushed Kashmir to a point of noreturn?, BBC News

The return of Kashmir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WQGl2wBvvf6VcSZWUxo.html